APP下载

人物关系剖析

2009-04-14

电影文学 2009年22期
关键词:阿甘正传人性文化

王 颖

[摘要]《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自1994年上映至今仍然被观众津津乐道。影片中各个角色都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本文以阿甘为中心,剖析了阿甘与片中其他主要人物的关系,展现出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化并探讨了亲情、友情、爱情的伟大意义,而且其中包含的坚强、勇敢、乐观、坦然、勇于开拓进取的美国精神似乎让那些迷茫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阿甘正传》;人物关系;文化;人性

1994年10月7日,《阿甘正传》拉开了在全美上映的序幕。仅仅一周的时间里,其票房收入就已高达l亿美元。作为一个带有几分神话、几分调侃、几分喜剧色彩的关于弱智者的故事,它一问世,便已被视为当代美国文化的经典。它所包含的当代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性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在十五年后重新对影片和片中主人公进行一番认真的考量。

1“傻子”阿甘

在影片中,智力有障碍的阿甘几乎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勇敢无畏,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勇敢而重视感情,只懂付出不求回报,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后总有一群追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2阿甘与母亲

阿甘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对于阿甘的影响可以说是谁也无法取代的。她把美国的基本价值观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她认为儿子和其他的美国人一样同样有拥有美国梦的权利。正因为有了那样一个坚强,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命,懂得善待自己和教会阿甘善待自己和他人的母亲一直陪伴着引导着低智商的阿甘成长,才造就了日后阿甘憨厚、善良、诚实、坚强的性格。母亲更是阿甘心灵上第一个也是最牢固的依靠,阿甘在离开美国去越南与母亲告别的时候,母子俩坐在房子外边的石头上,轻轻地依偎在一起,最终阿甘还是忍不住在母亲的怀里流下伤心的泪水。后来当阿甘在“珍尼一号”上得知母亲病危,竟无措地跳河。再后来阿甘端着饭餐站在房间门口看着母亲安详地躺在床上休息时的表情,那种略带迷茫和不解的表情深入人心。

3阿甘与珍尼

珍尼和阿甘是在校车上结识的,而且是在其他所有同学都不愿与阿甘做朋友的时候,珍尼向阿甘伸出了那珍贵的友谊之手,这让阿甘感激不尽,也从此开始了他们两人的友谊。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阿甘受同学欺负的场面,两次都发生在阿甘和珍尼同行的路上,也是两次珍尼冲着阿甘大喊“RUN!RUN!”而这两次的跑都对阿甘都很有意义。第一次,阿甘痛快地摆脱了束缚自己的脚套,那一根根铁棒掉落时的激动与振奋是我看这部片子里面感受最深的场景之一。第二次则让阿甘跑进了大学,当上了橄榄队的主力球员,也才能有机会受到要求去参军。可以说如此安排故事情节非常紧凑,非常巧妙。阿甘对珍尼那纯洁的爱情影片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珍尼在车里与男友亲密的时候,只是听到珍尼因为头撞在玻璃上而发出的叫声便冲上去打他男友。当珍尼无奈地在酒吧台上唱歌却遭人调戏,阿甘话也没说,冲上去硬生生将那几人推倒在地。当珍尼被男友抽了记耳光之后,阿甘全身都扑了过去,暴打此人。在反战演讲时,阿甘听到台下珍尼的喊声,大叫一声“JENY”,随后冲下台去两人在水中拥抱。当阿甘在锄草时看到从远方走来的珍尼时,脸上露出那激动的表情。当阿甘与珍尼再次重逢,阿甘在自己的船上写下“Jenny”这几个字母严肃认真的表情时等等的场景。这一切无不流露出阿甘——一个弱智的人所拥有的完全纯洁与崇高的爱情。然而珍尼对于阿甘的感情电影剧本中只是稍微点了几下。但却又是如此恰到好处。包括先前提到过的两次对阿甘喊“RUN”,包括两人在河里相拥;还有阿甘把去越南的消息告诉珍尼的时候,她回过头来很认真地叮嘱阿甘;当阿甘在病床上收到的厚厚的一叠回信的时候。甚至珍尼教阿甘跳舞,给阿甘买鞋,把有关阿甘所有的新闻都剪辑收集在一起。似乎看起来这几个小片段可有可无,但笔者认为确是将珍尼对于阿甘的感情很巧妙很到位地表现出来。

阿甘后来终于和珍尼结婚了。婚礼就在自己家门口举行的,虽然此时的阿甘已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可婚礼却简易得如同阿甘的为人,平淡得就像一阵微风拂过水面,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一层浅浅的涟漪,却又是那样感人与真挚。但婚后不久珍尼还是未能逃离病魔蚕食她生命的最终结果。当阿甘手端着饭餐用只是比当年看着安详躺着的母亲表情多一点镇定的表情看着安详地躺着的珍尼时。他似乎也已经意识到他生命里最重要的第二个女人即将离他而去,但却并没为此过多地感伤,因为他看到那刻的珍尼是幸福的、安详的。而后阿甘在珍尼坟前的场景却充分表现阿甘并不在意珍尼给予他的,也许珍尼给予阿甘的确实远不如阿甘给予珍尼的,但阿甘也只是在乎珍尼过得真的快乐与幸福,如果是,那对于他而言就已经足够了。这就是阿甘,一个低智商的人所持有的爱情观,简单真挚得就像一滩可见湖底的静水,可又有谁会知道这湖到底有多深呢?

4阿甘与丹恩中尉

剧本将阿甘和丹恩中尉的结识设置在支援越南,而且在丹恩此人的人物设置上比小说多加了更为鲜明的元素,那就是命运。影片中说到丹恩的世家基本上都是战死于各大战场,然后等待着荣誉的到来,他们这个家族为此而自豪,同时也将此视为自己的命运。可这样的命运让阿甘改变了,丹恩中尉并没能战死在战场上,可战场却已经夺走了他的双腿。当丹恩近乎绝望地说:“我曾经是丹恩中尉,如今只是个废人了。”阿甘回答说:“你现在还是丹恩中尉。”笔者认为,这是最能给丹恩以重新生活下去的希望的言语了。后来丹恩中尉过上荒淫无度,视酒如命的生活,可当他看到电视里军队放假的报道时的平静的表情,在圣诞节来临的那一刻略显呆滞的表情,这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一颗极度痛苦和孤寂的心。可军人毕竟是军人,始终会履行自己的诺言,当阿甘在自己的虾船上看到码头上静坐的丹恩中尉对着他笑的时候,那画面又是如此感人。两个军人之间的承诺是如此真实。

阿甘和丹恩中尉在虾船上拼搏的早些日子平淡而又充实,那都是因为他们抓不到什么虾,跑去祷告。可此处剧本又设置了一场阿甘和丹恩中尉与台风搏斗的戏。重点却是要呼应丹恩中尉的命运这条线,也许命运会让在战场里

死里逃生的丹恩死于台风的肆虐中,也许命运会让断了腿的丹恩中尉一无是处。而丹恩对着漆黑的天空的怒吼分明是对命运和对自己曾经深信的人生目标,表达那种不屑与痛恨,那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告白——告诉命运“自己绝对不会被你操纵,我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故事当然是让丹恩这方胜利,于是虾源充足了,于是不再相信所谓的命运。这种成功的方式具有十足的美国味道,是真正的美国梦的实现。后来丹恩过上了正常的人生活,装了假肢。还有了可以陪伴他一辈子的老婆。在影片中也有个细节——在阿甘和珍尼的婚礼上,所有人都坐着只有丹恩中尉是站着的,如果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在最左边坐着人身边还靠着一张椅子,那本应该是丹恩中尉坐的,但他不要,他更喜欢自己能站着观看婚礼,丹恩还情不自禁地握住了他未婚妻的肩膀。这似乎又告诉我们,没有人能改变他人的命运,只有他本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安排更添加了丹恩中尉的角色魅力。这部电影所要赞颂的并不仅仅只是阿甘一人,其中至少也包括了丹恩中尉。

5阿甘与巴布

阿甘和巴布的友谊如同阿甘对于珍尼的爱情一样纯粹。两人在军队里训练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正面对话,但电影将巴布介绍虾菜的时候用几个不同组的镜头很顺畅地连接让笔者感觉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两个好朋友的关系——个不停地说,一个只是不停地完成手头上的工作,要是巴布最后说“好像就这么多了”阿甘才给点反应。笔者都在怀疑阿甘是否有在听他的话。但剧本如此设置似乎就在说明,所谓的真正的朋友应该珍视的是彼此最内心的想法,有时候需要的也仅仅是无声地聆听。在丹恩带领的小队遭偷袭,大家各自逃命的这一段给这部原本看起来还算文雅的片子增加了不少张力,也让笔者颇为吃惊。而且其中阿甘救巴布这段更是把阿甘和巴布的感情推向极致。也正是此段才让人明白,真正的友谊只会在困难中不断地升华而不会退缩。当阿甘救出一个一个受伤的战士,当阿甘救出丹恩中尉后得知丛林很快会被夷为平地的时候,阿甘心里想到的却只是一定要再进丛林,找到巴布,而当阿甘看到受了伤的巴布自然是满脸惊恐,汉克思那颤抖的声音同时也震撼着我的心。和巴布告别的那一幕始终无法磨灭,巴布是惊慌的,是极度恐惧的,阿甘是伤心的,但也许巴布能死在阿甘的身边也已经能让他满足了,毕竟在他走的那一刻,是平静的、温暖的,还会有个白人为自己这个黑人的牺牲伤心落泪。

6阿甘与自己的儿子

阿甘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儿子小阿甘,他已经是个聪明的小男孩了。当从珍尼口中得知那个正在眼前的可爱的孩子竟然是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真的是害怕、恐惧、兴奋、快乐一股脑涌了上来。而当阿甘问到珍尼“他聪明吗?”的时候更让人体会到其实阿甘不笨,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和他一样,处处受人欺负。小阿甘确实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阿甘当年第一次上校车的地方,小阿甘也在那上了校车。阿甘看到与司机应答自如的小阿甘,内心一定是非常自豪与骄傲的,那是他阿甘的孩子,那是一个高智商的孩子。

7阿甘与名人

阿甘是个平凡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片中阿甘有幸与诸多名人见过面,包括著名歌手、三位美国总统等等。本片导演以阿甘为线索巧妙地串联起一部美国历史,也使阿甘超越了一个普通的“个人”而成为今日美国人心目中“美国”的象征。

阿甘的形象成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常说“傻人有傻福”的他执著、守信、爱情专一,令我们感动。多年后再次重温这部经典的影片,评析剧中人物关系,感受剧中伟大的母爱,执著的爱情,以及朋友间纯粹的友谊,让我在体会美国独有的文化中也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

猜你喜欢

阿甘正传人性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逼近人性
《阿甘正传》读后感
因为《阿甘正传》我来到了美国
功能与人性
《阿甘正传》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