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绎民生史诗 彰显人性光辉

2009-04-14

电影文学 2009年22期
关键词:叙事史诗人性

沈 晴

[摘要]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高考1977》以宏大的史诗性题材、平民化的视点,带我们重温了上世纪那段苦难与激情交融的历史岁月,歌颂了中国人百折不挠的民族风骨和纯真善良的美好人性。其新颖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复调式主题是对献礼武大片传统拍摄手法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关键词]《高考1977》;史诗;叙事;人性

2009年对于中国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头,新中国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计时为它深深镌刻上了特殊的民族记忆。回顾数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沧桑巨变,让我们生发出多少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感慨和惊叹!《高考1997》选择在这一特殊时期让国人重温上世纪那段苦难与激情交融的历史岁月,给40岁以上的亲历者带来的是怀旧和感动,而给不熟悉那段历史的年轻人带来的则是对父辈历史上曲折印迹的认知和思考。影片以宏大的史诗性题材、平民化的视点,演绎了中国人百折不挠的民族风骨和纯真善良的美好人性,奏响了一曲悲壮而昂扬的生命交响。

一、重拾民族记忆,演绎宏大史诗

史诗性电影由于其题材宏大、场面壮观、意义凸显,历来备受电影人的青睐,从《特洛依》《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圣女贞德》到《三国》《赤壁》《拉贝日记》《开国大典》,无一不以其恢弘的气势将观众带入一幅幅真实而动人的历史画卷,使其灵魂产生深深的震撼。而1977年,那个改变中国历史、拯救无数青年命运的年份无疑永远值得后世铭记,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上有着重要的书写价值。《高考1977》让高考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首次登上电影银幕,向世人展示了其在新中国曲折的发展历程和伟大的历史功勋。

早在1300年前的隋唐时期,中国在国家人才选拔机制上就确立了当时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一举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阶级格局,开辟了社会阶层间相互流通的通道,使大量平民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宝贵机会。当时,这一制度的确立不但有效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对知识和人才的敬慕,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的时代。尽管科举制度随着封建时代逐渐走向没落,早已寿终正寝,但通过考试这种迄今为止依然最为公平的方式进入理想的社会阶层,依然是广大民众心中的期许。因此,新中国的高考制度,虽然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让所有应考者倍感艰辛,但仍旧是一个读书人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结”。

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旷日持久、规模庞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将1700万知识青年从学校带入乡村,以插队落户的形式接受广阔天地的思想改造。从新疆建设兵团到云南边远山区,到处都留下知识青年的战斗足迹,他们用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然而当激情在荒漠和草原中燃烧殆尽,理想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中渐行渐远时,他们心中那种渴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命运的想法却越来越重。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黑白纪录片的片断:火车启动的轰鸣声、嘈杂的人声、鼓鼓的行囊、匆忙的脚步……背景主题音乐营造的是知青离别城市的场景,随着画面的淡人淡出,浮现出一幅夕阳下,知青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荷锄归来的剪影。这群在黑龙江某农场已经留守了8年的年轻人开始放映一部电影,一部发布彻底转变中国普通人命运信息的电影。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正是那句慈爱而坚定的话语瞬间照亮了乡间寂寞的夜晚和“孩子们”迷茫、彷徨、长满荒草的心灵。“在人性被禁钢的岁月里,当原野被点燃希望之火,义有谁能够扑灭!”1977年,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美国《时代》周刊对此做出评论:“邓小平就像在一个美分的硬币上把中国这艘航空母舰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中国由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题材决定格局。《高考1977》讲述的是1977年高考恢复的故事。恢复高考是在“文革”刚刚结束,中国百废待兴的历史间隙,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做出的重大举措,是改革开放方针制定后的第一件实事。这一历史事件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有着重大的里程碑意义。30年来,这一大手笔被欢欣鼓舞的中国人比喻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令枪”。1977年高考的成功举行,为改革开放培养了第一批人才。通过高考,一大批有为青年迈进了大学的校门,开始真正追逐自己的理想,中国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得以迅速重生和崛起。为此,相对于其他一些小格局的影片来讲,《高考1977》显然由于其对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题材的艺术化再现,南于其对一代人共同情感、共同命运的反映,而成为一部呼唤集体记忆的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

二、平民视角,视点下沉

影片具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77年12月,恢复后的高考第一次举行,远在山区农场的知青在历经种种肉体和心灵的挣扎后,从四面八方奔赴考场,参加了一场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命运的考试。史诗性的宏大题材和划时代的社会意义并没有使《高考1977》像以往此类电影那样走宏大叙事的路子。不同于以往献礼片,影片的最大突破在于叙述历史与评价历史的平民化视角,这一独特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却通过他的决策给千千万万迷茫无望的中同青年带来生命的春天,衬托出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伟大和英明。这种叙事既出色完成了献礼片的政治使命,同时也为影片直接契入广大底层百姓厚重而真实的生活与人性领域创造了契机。正如上影总裁任仲伦先生所言:“这部影片我们当时选择的时候选取了多个角度。我心里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去年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总想用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一个方案是正面去写,以邓小平作为主角,从上层角度描绘整个高考。也有充分的素材支撑。但我后来觉得‘风吹草动我们要选‘草动,从草根阶层这个角度来写。”

影片不是用英雄来讲述时代,也不是用一种高端意识形态化了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视平常人生的平常岁月,而是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来真实地书写“文革”记忆,并试图“复原”这段历史。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也是惟一的一次中断了10年之后义在伟人的拍板之下得以恢复的高考,青年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当年的12月11日到13日,全国570万考生参与竞争27万个大学录取名额。积攒了10年的考生,积攒了10年的期待,使数百万知识青年挤进站台,踏上火车,拥进城里的学校,兴奋不安地坐进简陋的考场,用起茧的手拿起笔做试卷……1977年,考生里不仅有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和姑娘,也有已年过30的大龄青年,他们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工厂工人、商店营业员……这段历史在影片中通过一个农场、一个车站、一个荒野和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得以还原。无疑,这是一场关涉命运的考试。考前,同绕着“准能获得有限

的报名资格”这一焦点,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存知青点的生活、潘琼之恋、老迟把大印、陈琼父亲伪造证明、强子绝食、小根宝死于非命、知青跑步赶考等情节中得以朴素、精细地展开,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但却同样令人刻骨铭心。大背景小切入使历史的讲述笔力凝聚,具体生动,同时也使闭塞、封锁、麻木和压抑的社会氛围以及焦灼、渴盼和不灭的生命激情这些抽象的时代精神氛围在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中寻得了坚实的附着。

这种用平民视角演绎历史重大事件的叙事技巧在西方电影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不乏运用,《高考1977》显然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借鉴和尝试。同时,有专家指出《高考1977》恰恰与2009年奥斯卡发布的电影风向标主题契合。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石川也认为:“这部影片是一部类似于《换子疑云》《贫民富翁》那样的平民史诗,与奥斯卡今年的评选标准不谋而合。”

三、演绎时代伤痕,彰显人性光辉

《高考1977》的主题不是单调的,它不仅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一件在共和国历史上值得永远铭刻的大事,歌颂了伟人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的伟大,而且把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没有太多对于“文革”畸形心理的描写,而是着力刻画了1977年那个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人性的复苏。

首先,影片把普通百姓人性深处追求尊严、追求自由、追求知识的激情写出来了。在那样一段漫长的非常岁月之中,当所有的壮怀激烈都在无望中幻灭,当人的生命袒露出其困惑性、渺小性、不可预知性等本真面目时,这些年轻的知青们又该如何去安顿自己的心灵?该会抱着怎样一种生命信仰呢?影片在描绘知青们的人生遭遇和悲欢离合的时候,对他们人性中的肓目、自私和软弱并没有回避,但更加彰显的则是他们身上从来都没有真正丧失的生命激情。这些知青“看似习惯了这种战天斗地的生活,而实际上,改变命运的想法一直在强子、小根宝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涌动。”广场上,疲惫的知青为打发晚上寂寞的时光,开始放露天电影,画面上显示出邓小平“出山”的消息,敏感的知青们顿时兴奋得高声呼喊,正当大家起劲时,突然,银幕黑了,停电了。为了能够供上电,看到邓小平的身影,知青们争先恐后地硬是用蛮力蹬动了发电机。正所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当机会到来之时,他们渴望自己能够登上大学的殿堂,更想方设法,不惜代价,力争参加高考的自由和权力。因此,当“自愿报名、参加高考、择优录取”的星星之火刚刚点燃,他们心中就立刻燃烧起熊熊的火焰。

本剧最令人动容的就是知青们坐着牛车欢天喜地地赶考途中,拖拉机坏了,大家在树林里奔跑追赶火车这一场景,这是剧情发展的高潮,也是极有象征意义的一场戏,和影片主题歌紧紧契合在一起:“你的你的不期而至,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意义,你的你的如期而至,让追梦的人们有了挡月(音)的天平”,这是一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接力,这是在追赶火车,更是在追赶机遇。奔跑的动作绽放着充沛的青春激情,爆发出民族骤然苏醒的生命活力。

其次,影片把“文革”时期蹉跎岁月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写出来了,在表现时代的动荡与苦难的同时,处处渲染着亲情和友情的温馨、美好与珍贵。影片中既有纯真而美好的潘琼之恋,也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更有农场主任老迟对这群城里来的孩子的同情和关爱。影片有一段被人称道的对话是发生在老迟和招办主任之间的,其间所表现的不仅是幽默,更是一种浓郁的“人情味”。老迟作为一个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对组织无限忠诚的农场领导,身上有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僵化、顽固的痕迹;但也有着一个退伍军人,一个基层干部的质朴和善良。时代扭曲了他,时代又改造了他。最终,老迟通过潘志友悄然打开了缺口,在赶考的知青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从而也使自身实现了对自我的胜利和人性的复苏。

影片中所展示的种种美好人性,可以在关键的时刻超越生死、超越个人恩怨、超越男女之情,甚至超越意识形态,从而去化解矛盾、战胜苦难,给人以无比的温暖和强烈的心灵震撼。影片通过表现一个个鲜活角色的生存真实,成功建构起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本真关系。10年“文革”给我们留下的最惨痛的教训不仅仅是经济的衰退,政治的混乱,更是对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志关系的摧毁,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泯灭。为此,当我们在《高考1977》中重温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到了“文革”结束,人心向善,“人性回归”的伟大和珍贵!同时,影片对于人性的呼唤和歌颂也使影片超越了历史题材的限制,链接起对民族文化精神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思考,从而拥有了更为广泛而恒久的美学价值。

综上,《高考1977》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但为观众奉献的同样是一场视觉盛宴。它以独特的平民视角,引领我们对恢复高考制度前后那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真实而生动的回忆。虽然,影片对于“文革”10年的批判稍显薄弱,对于知青生活的压抑感表现有些不够,但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二个年头,中国需要展现时代风骨和民族精神的励志作品。同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中国也需要为我们的普通大众在政府领导下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所取得的骄人成就而热情歌颂!

猜你喜欢

叙事史诗人性
逼近人性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