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片《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风格

2009-04-14周明娟李劼刚

电影文学 2009年22期
关键词:雾都孤儿比较分析

周明娟 李劼刚

[摘要]电影《八月迷情》的故事和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影片在海外上映时被称做2l世纪的《雾都孤儿》。二者在情节安排、人物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艺术风格、受众设计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电影还是从小说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充裕其中的爱的力量,二者都可谓是充满爱的作品。

[关键词]《八月迷情》;《雾都孤儿》;比较分析

《八月迷情》英文片名为《August Rush》,是华纳兄弟公司于2007年发布的一部温情大片,又译为《声梦奇缘》(港译)《把爱找回来》(台译)。它的故事和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在海外上映时被称做21世纪的《雾都孤儿》。二者究竟存在哪些相似与差异之处?对电影和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会使我们得出有益的启示。

一、《八月迷情》与《雾都孤儿》

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1相似的故事结构:巧合的情节与圆满的结局

《雾都孤儿》以19世纪的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孤儿奥列佛(Oliver)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他在孤儿院长大,经历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电影《八月迷情》比较完整地借用了《雾都孤儿》的故事架构,演绎了一曲“千里寻亲记”。它讲述了在儿童收养所长大的11岁的儿童伊云(Evan),为了寻找亲生父母流浪至纽约,经一流浪少年亚瑟(Arthur)引荐被街头艺人威扎德(Wizard)收留,取艺名奥古斯特·拉什(August Rush),历经艰难后终找到父母,同时他的音乐天赋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简单地说,《八月迷情》是在故事内容上不带政治和社会批判色彩的《雾都孤儿》,与《雾都孤儿》在情节设计和结局安排上相似度颇高。

流浪的经历:奥列佛和奥古斯特都有着流浪的过程,但两人的目的和遭遇又有所不同。奥列佛的流浪是被迫的,他是由于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区执事邦布儿等人的虐待而独自逃往伦敦;而奥古斯特是主动出走的,他心里一直坚信父母还在,并且自己能找到他们,这才有目的地来到纽约。因此,两人虽都有流浪的过程,但流浪目的不同。

差异的遭遇:《雾都孤儿》非常翔实地描写了奥列佛在伦敦街头所经历的困苦,被抓、遭毒打、受枪击都发生在他的身上;与苦难的奥列佛相比,奥古斯特的遭遇简直可谓一帆风顺。虽然也受到部分年龄大的孤儿欺负,但这些“折磨”仅仅停留在恶作剧或者骚扰的水平,而且主要是口头上的,甚至连一根手指都没戳到奥古斯特身上,相对于奥列佛的忍饥挨饿、备受欺凌不异于天上地下。

圆满的结局:小说和电影都有着十分圆满的结局。奥列佛在一些好心人和其生父的好友布朗洛先生的帮助下重新得救并夺回遗产,最后被其收为养子,并对他施以知识的恩泽;奥古斯特成功举办了自己的春季音乐会,并因此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其寻亲之旅落下了温情大幕。

2相仿的人物设计:相似的人物,不同的命运

《雾都孤儿》和《八月迷情》的人物设计有很多相通之处。小说中可怜兮兮的奥列佛、利欲熏心的费金、善良的布朗洛先生等角色一定程度上都能在影片中找到新的化身。

费金是《雾都孤儿》中的大反派,他是伦敦地下小偷组织的头子,专门收留流浪儿,不过在收留他们的同时也将他们培养成自己的赚钱工具。费金的身份很复杂,对于南希、机灵鬼、查理·贝兹之类来说,他是一个父亲形象,可同时他又是邪恶的象征,因为正是他把这些纯真的孩子引向了犯罪的不归路。同时,也正是他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企图把奥利弗训练为扒手供他驱使,这些和电影岁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威扎德一角有许多相同之处。威扎德表面上是一个救助苦难孤儿的慈善家,他收留街头流浪儿给他们一个暂时的“家”,他教会孩子们演奏乐器并因此谋生。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充满了铜臭,对孩子们只是凶神恶煞的压榨,孩子们赚的钱大部分都到了他的腰包里。他对奥古斯特的音乐天赋倍加珍惜却又怀着自私的目的,为了发财,他不惜牺牲奥古斯特的音乐前途,阻止他在音乐学院的学习和参加音乐演奏会寻找父母,一切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生意。相对于费金来说,威扎德有着一种复杂的性格矛盾,他神经兮兮、疯疯癫癫,除了唯利是图的那一面,威扎德也和奥古斯特一样是个乐痴,只是为生活所迫才不得不为钱考虑。

《八月迷情》中的其他出场人物我们也可以在小说中找到相仿的人。比如亚瑟(Arthur)就是小流浪汉阿特弗-道奇,正是他把出逃伦敦的奥列佛引见给他的老板兼导师费金,从而使奥列佛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亚瑟的身上还有机灵鬼、查理·贝兹等小贼的影子,他虽然为了生活甘受“巫师”控制,但和奥古斯特也产生了奇妙的友谊,正是他在奥古斯特赶往春季演奏会的关键时候不顾危险将横加阻挠的“巫师”打倒。小说中的塞克斯、布朗洛先生、梅丽夫人、罗斯小姐都能在电影中的诺维切克先生(Novacek)、社工杰弗瑞先生(Jeffries)、黑人牧师和小女孩身上找到各自的影子。

3巧妙的人物命运安排:诸多的巧合,理想的化身

《八且迷情》中诸多的巧合让我们瞠目结舌。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我们可以列举出几十处巧合:父子俩公园的巧遇;母子纽约中央公园的同台献艺;父母相遇时的流浪歌手正是11年后奥古斯特的老板威扎德等等,影片本身通过音乐寻亲并能找到无疑是最大的一个巧合。众多不可思议的巧合正是导演理想情怀的化身,她随时都凌驾于现实甚至你的幻想之上,让所有的人和事在宇宙以外、影片以内皆有可能。

《雾都孤儿》中也充斥着许多不可思议的巧合:奥立弗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掏兜的第一人恰巧就是他亡父的好友布朗洛;而第二次,他在匪徒赛克斯的劫持下人室行窃,被偷的恰好是他亲姨妈露丝·梅莱家。这在情理上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但狄更斯自有天大的本领,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情,使你读时对这种本来是牵强的、不自然的情节也不得不信以为真。这种艺术方法不是“批判现实主义”所能概括的,他的创作方法倒更符合英国作家狄更斯、专家乔治·吉辛的表述:“浪漫的现实主义。”这同样可从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最终命运的充满巧合的安排窥见一斑,例如强盗二号头子赛克斯在失去南希后,逃窜中失魂落魄地从房顶跌落,脖子被自己的一条绳子的活扣套住而气绝身亡。作者的这种巧妙安排,可谓顺应人心、耐人寻味,使得作品中生气和理想化的情绪一览无余,这也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理想。

二、《八月迷情》与《雾都孤儿》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1迥异的作品风格:现实与浪漫

狄更斯历来被我国及前苏联学者界定为“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马克思在《英国资产阶级》一文中指出,“现代英国的一批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着政治和社会

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狄更斯正是马克思例举的这样的小说家的第一位,《雾都孤儿》也恰好是这类作品之一。狄更斯大量描写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平民阶层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雾都孤儿》更因其巨大的现实性而推进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改良,其现实性直到今天仍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主流媒体对于《八月迷情》这部电影几乎清一色地持否定态度,《旧金山纪事报》更是极具侵略性地给出了如下评价——“荒谬得毫无合理性可言”。之所以如此刻薄,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对于故事情节的不满,觉得这个故事太缺乏逻辑,情节过于庸俗。其实,《八月迷情》的故事本质就是一个童话故事,现实性低得可怜。甚至连影片中人物的名字也被赋予了童话色彩,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威扎德一角。威扎德英语写作Wizard,意思是“巫师、男巫”,这个名字颇具童话色彩,读来意味深远,而影片中这一角色奸诈残忍,其形象做派也符合童话故事中刻画的巫师,让人印象深刻。

2理想受众的不同设定

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把孩子作为小说的中心,这是狄更斯的一大创造,在当时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雾都孤儿》描写的是虽然是儿童的生活和经历,但决非仅供儿童阅读的儿童故事。相反,它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社会小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愈来愈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小说,《雾都孤儿》的理想读者当然不是喜爱冒险故事的幼龄儿童,而应该是思想成熟、阅历丰富的成年人。

相对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影片《八月迷情》似乎更适合年轻人观看,这也是为什么把它定义为一部浪漫的童话作品的原因。互联网上的一个调查显示:①满分为10分,给这部片子最高分的都是18岁以下的观众,其中又以18岁以下的女性观众为盛,平均给分8.9分,而年龄在30~44岁的人给这部片子的评分最低,平均给7.1分。这不难说明更具浪漫主义情怀的青年观众,甚至是儿童是这部影片的最理想目标观众。影片讲述的主角是儿童,故事美得像一个童话,然而童话显然不只属于儿童。《八月迷情》将唤起每个观众的童年往事,再联想到长大之后的甘苦参半,使人心绪难平。

三、结语

无论从电影《八月迷情》还是从小说《雾都孤儿》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充裕其中的爱的力量。“爱”无疑是二者共有的情感线索,二者都可谓是充满爱的作品,都能带给人温暖和爱。无论是电影传递出的对自然的博大之爱、对异性的眷恋之爱、对家庭的亲情之爱,还是小说中陌生人之间的关怀之爱、情人之间的痴情之爱,都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都有呼唤出孩子乃至成人人性深处的温馨、善良与纯洁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雾都孤儿比较分析
论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