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龙湖畔的和谐使者

2009-04-07左明星郑志军

记者观察 2009年24期
关键词:天龙调解员刘某

李 芳 左明星 郑志军

他是一名下岗职工,在搞水产养殖致富后,开始义务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7年来,他成功调解民事纠纷1000多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闲事儿局长”。2008年1月,他被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评为“河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

他,就是商丘市政协委员、夏邑县“蔡文建人民调解工作室”主任蔡文建。

10月22日上午8点,位于夏邑县城关镇天龙湖畔的“蔡文建人民调解工作室”。蔡文建前脚进了门,后脚跟进来一位七十来岁的大爷:“蔡文建在吗?我想找他说个事儿。”

老人姓吴,住在夏邑县桑拱镇,家里开了问屠宰厂,还有座冷库。今年6月3日,豫东遭受特大风灾,他家冷库的变压器被县电信公司的线杆砸坏,变压器的两根线杆也连带折断,直接经济损失近3万元。因多次交涉不成。老人告到县法院。法院主持了调解,电信公司只愿意赔偿2000元。因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法官介绍老人先找蔡文建试试。

听完老人的诉说,蔡文建拿出自己的名片递给老人:“大爷。这事我就算接下了。桑拱离这儿几十里地,您老也别再跑了,有事打我的电话。这两天我就去法院和电信公司了解情况。有什么进展会立马告诉您的。”

老人感激地对蔡文建说:“我早就听说过你,知道你义务办事公平热心。法官介绍你是‘调解高手,我信得过你。”

半路出家爱上调解

今年44岁的蔡文建,家住夏邑县城关镇西关村。1990年,他从夏邑县皮革厂下岗后,承包了天龙湖300亩水面养鱼。养鱼给他带来了丰厚利润,整天与钞票

打交道。蔡文建总觉得生活中还缺少些什么。怎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呢?

1992年7月11日,一个突发事件使蔡文建的人生道路出现了转折,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那天晚上,在天龙湖西岸,城关镇村民吴某与何营乡村民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口角,厮打中,刘某手持利刃向吴某刺去,导致吴某当场死亡,刘某畏罪潜逃。惨案发生后,被害人家属及该村群众迅速组织起来,扬言要将被害人尸体运往刘某家中。刘某的亲戚邻居听说后,则集结100多人手持棍棒严阵以待。双方剑拔弩张,眼看一场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就要发生。紧急关头,蔡文建赶到现场。因为死者与犯罪嫌疑人两村相距很近,蔡文建平日与双方的家人也相当熟悉,于是,他便利用这种熟人关系。耐心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终于平息了事端。

这件事,让蔡文建“心里油然生出了成就感——原来我也能保一方平安、维护一方稳定”。从此,他十多年如一目,义无返顾地奔波在民调工作第一线,与人民调解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为乡邻排忧解难的义务调解员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调解矛盾纠纷需要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为此,只有高中学历、半路出家的蔡文建买来许多法律书籍,有空就钻研法律知识,琢磨经典案例,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他逐步熟练掌握了化解各种纠纷的技巧,总结提炼了一些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005年5月16日,夏邑民工王某在海口打工时,不慎跌入工厂的污水池中。由于池内积蓄大量的硫化氢,王某跌入水池后当即窒息,其他工友因不了解抢救常识,纷纷下池营救,造成震惊全国的海口“5.16”8人群体遇难事件。事件发生后,遇难者家属及夏邑籍民工数十人天天到海口市委、市政府上访,心急如焚的海口市委、市政府领导只得停下手中的工作,组织各方力量从中应付、调解。得到消息的蔡文建来不及和家人打招呼,便风风火火地赶到海口。

由于事件涉及人员多,他们各自的社会职业、文化素养、思想意识、心理个性千差万别,调解起来相当困难。蔡文建凭借多年的调解经验,耐心细致地做说服疏导工作,在海口一蹲就是12天。这期间,他既要稳定遇难者家人的情绪,又要每天到秀英区找区委、区政府领导协商解决办法。12天中,几乎没吃过一顿应时饭,没睡过一宿安稳觉,每天工作量都在18个小时以上,最终使“5·16”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城市要发展,拆迁免不了。去年。夏邑县出台了城市整体规划,按规划要求,要在城关镇建绿地广场,需要拆迁一部分民居。大部分的居民都搬走了,只有3户人家无论工作人员怎么做工作,都不愿搬。今年8月底,镇领导把任务交给了蔡文建。蔡文建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圆满完成了任务。国庆节前,3家人开开心心地搬走了。

乡亲眼里的“闲事儿局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纠纷也层出不穷。蔡文建接触的案子从田界屋基到家长里短,从利益纷争到感情纠葛等等,五花八门。可不论案子大小,不论程度难易,只要乡亲们找到他,他都会尽心尽力。他说:“有些事看着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大事。”有些矛盾积怨较深,双方对立情绪大,一次两次调解不下来,他就十次二十次地跑,直至问题解决。

每次提起蔡文建,家住该县城关镇的杜女士都忍不住哽咽难耐:“蔡主任是我的救命恩人。不是他,指不定今天我都不在人世了。”

杜女士是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搬到现在的位置的。因为邻居翻盖房屋时没有按原来的协议留出75厘米的“滴水”,影响了她家的采光,两家因此起了争执,杜女士就把情况反映到了县城建局。当天夜里,邻居带着几个人到杜家“说理”,把杜女士打成轻伤住进了医院。而邻居的房子在一天天变高。一气之下。杜女士到商丘、郑州、北京等地多次上访,非要“讨个说法”。在县领导的干预下,邻居的工程停下了,可双方的仇恨更深了。杜女士有家难回:“我把硫酸都买好了,想着实在不行就和他们同归于尽。”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蔡文建张贴的调解热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蔡文建。蔡文建首先劝杜女士:“不冲动、不激动。”在随后的两个月里,他在两家之间跑了几十次,从法律到人情,不厌其烦,最终他的诚心感动了双方。邻居承认了错误、拿了赔偿款;杜女士也答应让邻居盖到三层,反目成仇的两个家庭重新变得和睦了。

“能为乡亲化解矛盾纠纷,我觉得人生有价值”

大量的民事纠纷,消耗了蔡文建几乎全部的精力,使他感到力不从心。他常想,社会在发展,方方面面的矛盾会不可避免地产生。2006年。在夏邑县司法局的支持下,蔡文建出资9000元在天龙湖湖北边租了3间门面房,自费成立了一个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民调室,县司法局为其命名为“蔡文建人民调解工作室”。随后,他又拿出4万多元购买了一辆面包车,作为民调专用车。每次下乡出车调解的费用均由他个人承担,仅出车用油一项,每年就不下2万元。除此以外,他还在县法院、交警大队、城关派出所及县各大医院设立了民事调解热线电话。今年10月10日。县里组织全体乡镇干部、村级“两委”和人民调解员150人在杨集镇开信访工作会,专门请蔡文建去给大家讲课,传授他做民调工作的经验。

蔡文建调解矛盾纠纷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慕名找到他家里,甚至包括外地人。17年来,他成功调解各类民事纠纷1000多起,从不吃当事人一口饭、不收当事人一件礼。有当事人想给他送面锦旗,也被他谢绝了。蔡文建说:“大部分乡亲还都很困难,有时为了一两百元的赔偿,我都要多跑好几趟,干啥还让他们花这‘筐外(额外)钱呢?”

最初看着蔡文建没日没夜地义务做调解工作,很多人感到不解,常有人问他:“你搞民调,磨破了嘴,跑细了腿,既不收钱,又不吃请,还自己贴钱,到底图啥?”现在,再也没人提这个问题了,因为蔡文建用自己的行动,作了最好的回答。

“为人民服务当仁不让,建和谐社会一马当先。”在蔡文建的调解室和他的名片上,都写着这副对联。蔡文建说:“这副对联是我的座右铭。能为乡亲化解矛盾纠纷,我觉得人生有价值。”

2008年1月,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授予蔡文建“河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天龙调解员刘某
萌娃趣语
只有嘴巴想睡觉
乘客被司机“遗弃”后死亡,司机是否担责
萌娃趣语
配偶与他人同居,多久能追责
舞起来,飞天龙
黄磊化身金牌“调解员”
也谈班主任的魅力
迟到罚款撞领导
家有“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