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广校发展之路

2009-04-06陈启峰宋小平

农民科技培训 2009年6期
关键词:农广校办学农民

陈启峰 宋小平

编者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是由中央、省、地、县、乡农广校组成的五级办学体系,多年来一直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办学方向和“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的办学宗旨,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为企业培训了大量的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了众多的创业人才。但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农广校教学基础设施较差、教学设备功能相对不全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面对现状,究竟该如何突破“瓶颈”,走出一条农广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质量立校保发展。农广校要树立以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就业质量为主的三个支柱,搭起一个稳固的立校平台。其一是教学质量。要让学员在学校能实实在在学到技能,并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其二是管理质量。让学员树立正确的职场利益观、职业道德观和社会公德观,使每个学员都能成为一专多能、自强不息的人才,使学员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关系。其三是就业质量。要让学员充分发挥技能优势,把所学变所用,所用变所长,学校要实施“教学、实习一体化,理论、实践同步走”的方略,使学员在校就能成为一名熟练技工,出校求职也能获得较好的就业岗位。

二、特色强校助发展。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总跟在别人后面走,那就没有生命力。为此,农广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运用自身办学灵活的机制,开设特色专业,倾力打造出自己的专业品牌。如中职教育可开设机电、纺织、计算机、数控、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可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开设电工、电焊、数控、计算机、电动缝纫、汽车驾驶、纺织、电子等培训课程,更快地促其就业;针对本地就业人员可开设《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开发技术》、《植保机防手》、《豆制品加工》、《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工》等特色培训课程,使其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三、强化师资稳发展。拥有一支教学与实践能力都强的“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是学校稳健发展的关键。为此,要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知识更新,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学校可采取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技术、技能培训等方式,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知识,提高教师技能水平,促其成为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严把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关。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专长安排授课任务,实施严格的备课制度,认真检查,严把质量关。教师面授时,要虚心听取学员意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四、联合办学促发展。教学基础设施不全,是目前农广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短期内难以治愈的“硬伤”。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充分整合资源,走联合办学之路,达到“双赢”目的。并以此为“推手”,使农广校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是开展“校、校”联办。农广校要积极与区域内教学设施齐全、试验实习场地具备的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联合办学,资源共享,利益共分。二是开展“校、村”联办。针对“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广校要在乡镇、村开办农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把培训班真正办到农民家门口,成为农民“家门口的学校”。三是开展“校、企”联办。即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定向培训:学校负责学员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企业负责学员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学员培训合格后即可成为该企业员工。这种联办形式方便、实用,针对性强,学员就业无忧,很受外出务工学员和就地入企学员认可。

五、创新思维谋发展。针对农广校 “单一农业技术培训”的传统办学格局现状,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要求,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致富为目的,创新办学思维,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促进农广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培养新农民,狠抓“阳光工程”培训。牢记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狠抓“三个到位”,即贴近农民增收、贴近就业需求的实用技术培训到位,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融合到位,多形式、多方案、多门类培训组织到位。其次,拓展新领域,狠抓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比如对粮油、供销等系统的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对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登记考试需要,举办职业道德等技能培训。再次,开办新专业,狠抓“百万中专生”学历教育。认真落实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通过开办成人专升本、成人自考本科以及中专后继续教育等,构建出多层次多专业的学历教育格局。

猜你喜欢

农广校办学农民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