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4-01王殿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贵州省农业

王殿平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在贵州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分析当前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问题;对策;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291-02

20世纪初,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其原意是指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自从熊彼特提出他的“创新”经济学概念后,他的追随者把他的“创新”理论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另外2个分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作为其研究对象。此后,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建立创新体系,从系统和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我国也积极应对挑战,在农业上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出的,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由土地、劳动力、农业机械等传统要素转变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的创新程度已成为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创新主要体现为农业知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些年来,贵州省通过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和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及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从横向比较看,贵州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全国和邻省还有较大的差距,据2005年国家科技部对全国科技进步监测表明,贵州省综合科技进步指数在31个省市中排第29位,其中,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名第31位,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排名第26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为第30位。另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显示,贵州省企业创新能力排名第22位,创新环境能力排名第28位,创新绩效排名第30位。由此可见,贵州省科技水平落后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实现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发挥农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努力培育和提升贵州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农业科技创新在贵州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贵州省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1.2农业科技创新是贵州省农业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1.3农业科技创新是贵州省农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贵州省农业的持续发展,早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贵州省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省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

1.4农业科技创新是贵州省农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贵州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2当前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农业科技在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体农业科技达到了较高水平,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科技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贵州省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省市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其农业科技创新正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2.1农业生态条件差,农业环境支持系统脆弱,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贵州省自然条件的特点是典型的三多一少:即降雨量多,但雨量分布不均匀,山坡地多,石灰岩地多,人均耕地少。这样的自然环境加上相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了前期的滥垦、乱发、粗放经营耕作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支持系统十分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2.2农业科技创新与先进省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贵州省与先进省区相比尚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省区的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很大;三是技术应用水平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技术先进省区相比相差甚远。

2.3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贵州省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差,对农业科研、开发、推广的投入不足,对研发机构创新能力的保障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限制了研发人员待遇的提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发展。同时又由于贵州省农业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层次多,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投资经费,又因分散管理和中间环节流失而大大削弱了经费的使用价值。

2.4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不完善

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起来,集中表现在农业发展急需且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源不够充分,成果转化率低。在现有的科技体制下,贵州省、市的科研力量交叉重复多,部门所有制使得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这是体制陈旧、管理僵化造成的。在农业系统内,农业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造成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没有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

2.5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质量不高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二是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三是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据《2003年贵州省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统计,贵州省的县及县以上部门属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业人员1 511人,科技活动人员838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级科技人员仅444人。

2.6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与市场错轨现象还很严重,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失调

科研与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和科研与市场错轨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这与当前农业科技体制不顺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体制困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客观上造成研究者以发表论文、评定职称、充实课题内容、带研究生为主要目的;专业科研机构致力于获得多少项目立项,得到多少科研经费的支持,从而导致他们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不甚关心,自娱自乐于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际领先水平”。有的科研人员对真正的市场知之甚少,闭门造车,科研成果“含金量”太低,自然难以“缝合”科技与经济这“两张皮”。

2.7农民受教育不多、文化程度低及农村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经营,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贫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贵州省由于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致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缺乏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和经营远见,制约了农村新技术的采用。目前在贵州省农民中还有很多文盲半文盲,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很低,对现代农业技术缺乏了解,由于新技术的采用需要较大的成本,使得农户对新技术的反应迟钝,限制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同时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经营,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贵州省,由于是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经营,加上农民对科技的认识不够,导致他们对地块增产积极性不高。尤为突出的是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这严重阻碍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统一采纳和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成果普遍具有的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的属性,使其推广过程必须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的土地经营。由于农业科研成果个体应用的经济效益不十分显著,从而造成农户自愿接纳的原动力缺失,最终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深度和广度。

3解决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对策

3.1更新传统思维,树立创新观念

观念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用传统农业的思想指挥社会主义现代大农业的思维方法,跟上飞速发展的科技新形势,使科技成果用得上、推得广、转化快。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树立农业技术创新观念。

3.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创新条件

科技投入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政府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贵州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5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

3.3加强人才培养,凝聚创新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创新。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贵州省必须培养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需要一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主要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同时,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二是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骨干;三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基层科技干部;四是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

3.4加速政策创新,营造创新环境

要搞好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因此,必须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政策创新。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路线政策创新,农业科研投入政策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创新,农业物化技术要素的价格政策创新,可持续农业发展政策创新,农业科研政策创新等。

3.5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贵州省农业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干部任免事项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