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障碍探析

2009-04-01孙炬仁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孙炬仁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信息流通环节的分析,找到了信息发布、传播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信息障碍,并应用传播学原理,提出了科学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技术推广;信息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257-02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 000~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而真正运用于生产,且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仅为30%~40%,无法与世界发达国家65%~85%的成果转化率相比。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推广中信息传播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主要的信息障碍

1.1农业生产信息上传受阻

由于农民对农业生产科技的渴望程度低,未能主动向技术部门索取技术,使得生产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反映;而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又不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确立“重数量轻质量”,未对农业科研项目作深入细致的实际调研,因而在确立研究方向时,有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迹象,使得部分科研成果与实际脱节,出现信息与市场的脱节,降低信息的可信度和应用效果,导致科技成果无法应用到生产中。

1.2信息供体限定信息传播

由于农业生产的开放性和农业科技成果易公开性,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者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的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对推广人员来说,有时也受经济利益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会对已得信息采取“加密”行为,限定信息的传播时间和范围。

1.3科技信息载体有障

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当前,由于网络管理混乱、农村网络建设缓慢、科技资料可靠性难保、信息时效性不强、入网费用偏高等原因使得农村网络用户稀少;虽然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大提高,但由于经济利益所迫,一般很少转载农业科技信息,加之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许多时候存在“时间错位”现象;报刊杂志对农民来说更是遥不可摸。因而农技推广组织自然就成农为业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但近年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人员数量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降低、专业知识构成失调、工作经费紧张等现象普遍。这样就使得许多很好的农业科技成果脱离了流通的渠道,不能传播“生息”。

1.4成果信息沟通形式滞后

沟通作为科技成果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因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不适应,而使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播机制,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僵硬的沟通和复杂的传播链条,使信息失信、失真现象加重,失去科技的真实功效。

1.5信息沟通过程中问题严重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中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多环节、多方式的互动过程,沟通的效果受信息来源、信息表达、传达形式、交流环境以及接受者的自身条件等的影响。在农技推广中,农技人员在与农民进行信息沟通时,因沟通方式、交流环境以及农民素质等不同往往会出现以下障碍。

(1)语言障碍。语言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用言语将信息直接传播给对方的一种最简单的信息交流方式。但语言的符号、语义、语音或语法在不同的地区或人们之间存在差异,易造成语言不通,特别是跨文化沟通时,最容易出现表述不清现象,也就无法做到信息的顺利传播。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尽量采用他们的民族语言。

(2)理解障碍。由于一个人的知觉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当人们面对某一信息时,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来选择、组织和理解这一信息的含义的。有时候双方间出现理解障碍或者是误会时,往往是信息不对称或者是角度不同引起的。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旦理解不一致,信息沟通就会受阻,甚至会产生矛盾和争执。特别是当信息含糊或混乱时,接受者不是不知所措,就是按自己的理解行事,以至于产生与信息发送者原意可能大相径庭的后果。

(3)语境障碍。环境干扰是导致人际沟通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嘈杂的环境会使信息接受者难以全面、准确地接受信息发送者所发出的信息。诸如交谈时相互之间的距离、所处的场合、当时的情绪、电话等传送媒介的质量等都会对信息的传播产生影响。环境的干扰往往造成信息在传播途中的损失和遗漏,甚至歪曲变形,从而造成错误的不完整的信息传播。另外,嘈杂的环境对于一个人心情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旦个人不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信息的传播,那么此时的沟通只是单方面的,也就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沟通。

(4)传播层次和信息质量障碍。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播的链条越长越会出现信息的失真。“一传十,十传百”的结果,使得信息最后会大相径庭。此外,信息内容以及信息表达状态,也影响沟通效果。如语无伦次、不分主次、冗余信息多,会让人头昏脑涨、无所适从,进而产生厌倦和排斥情绪,最终很难达到沟通目的。

(5)心理因素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信息有效沟通的因素,如成见、偏见、聆听的习惯、气氛、情绪等都会影响人际沟通。其中成见和偏见对于人际沟通的阻碍程度也是致命的。因为在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中一旦存在着成见或偏见,那么沟通的参与者就不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有效的交往,不能敞开心扉进行沟通,从这个层面来讲,沟通就失去了价值。

2激活农技信息的对策

2.1深入实地调查,准确获取农业生产的信息

广大农业科研、推广人员要深入农村,进行广泛细致地调查,获取大量农业信息,真正了解当前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长短期研发计划,分批分次地立项,为成果的转化找好市场。

2.2增加科技开发资金,改革科技推广体系

为了调动农业科研人员及农技人员传播信息的积极性,要进行制度创新,增加科技开发、推广投入资金的比例,靠政策,确保科技成果的及时准确传播。通过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杜绝科技信息的垄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利益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可以扩大推广组织体系组成人员范围,广泛吸纳民间人士或机构参与开发或推广,以减少信息传播环节,加速信息高效扩散。

2.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率

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要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喜闻乐见、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2.4搞好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信息沟通技巧

人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人际沟通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做好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将极大地推动科技信息的传播。通过培训让每位成员做到以下几点。

(1)农业推广人员应具有信心、专心、耐心、虚心和爱心,要提前做好沟通计划,有勇气开口,态度诚恳,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会选择合适的时机,注重双向沟通,积极地进行劝说。

(2)沟通过程中,要积极倾听他人的谈话,善于举例说明,确保对方注意力集中,把握交流主题,营造积极和谐的谈话氛围,不要把个人观点强加给别人,建立互动式的交流方式, 运用开放式问句提问,语言要简练,给对方留出思考时间,确认对方领会了自己的谈话内容,避免性别歧视等。

(3)与农民进行有效沟通时,要注意方式。要平等地看待农民,与他们做知心朋友。要入乡随俗,放下架子,可采取“拉家常”的方式与农民交流,讲解用词一定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要关心了解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和农民朋友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取得农民的信任,要找准切入点,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

(4)利用好农民喜欢的非语言信号。农民因语言组织、接受能力相对较差,仅凭言语或文字表述,有时会出现交流困难,因此要很好地利用身体语言(首语、面语、手语、肢体语言)、类语言(笑声、哭声、叹息)、形象语言等信号,与农民进行亲切的交流,会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

3参考文献

[1] 黄岚岚,杜坚,邹德洪.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210-212.

[2] 李冬青.试论在农技推广中与农民进行有效沟通[J].中国农技推广,2004(2):20-21.

[3] 李秋锋.有效沟通与领导能力[J].中国纺织,2004(3):172-173.

[4] 张东娇,顾明远.学校教育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性策略[J].教育研究,2003(5):17-22.

[5] 钱洲军.论课堂教育沟通[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23-125.

[6] (美)德哈文.增强影响力的沟通技巧[M]//张新达,赖伟雄,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7] 张一弛.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李淑娴,焦弘光.消除人际沟通障碍 实现组织有效沟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70-73.

[9] 王晓红.人际交流中的体语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23-25.

[10] 康青.管理沟通中非言语信息的解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6-50.

[11] 王爱玲,刘军萍,文化,等.影响科技下乡的原因探究及建议——以北京效区为例[G]//中国农学会.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 (美)玛丽·爱伦·伽菲.商务沟通:过程与结果(第二版)[M]//柳治国,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长沙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建构
基于农技推广和知识传播视角的农业标准化作用研究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