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及防治

2009-04-01李春国王桂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流行防控措施危害

李春国 王桂英

摘要阐述了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分析了造成鸡免疫抑制的原因,概述了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及其流行,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关键词鸡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原因;危害;流行;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223-02

在生产实践中时常发生鸡的生长受阻、疫苗免疫失败、多种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的现象,导致大批鸡只死亡或淘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在临床发现,有许多仔鸡常在鸡群饲养至中后期,出现零星死亡、陆续发病且很难控制的现象,诊断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鸡群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为:整体状态正常,个别出现呼吸道症状,消化异常,发病鸡只陆续增多,零星死亡、后期死亡率逐渐上升,每天为0.1%~0.3%,且病程越长,死亡率越高,投用一些药物,死亡稍减,但药物一停,几天后又开始发病,1~2个疗程用药后,再用各种药物都显得无能为力。经常是各种抗菌药、抗病毒药、营养药、消毒药、活菌制剂等用遍,有的也用过基因工程制剂,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据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免疫抑制病的存在。

1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发病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感染几率高,有时几种免疫抑制病同时存在于动物的体内。有多种病毒感染可能在鸡群中引起免疫抑制,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LAV)、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禽呼肠孤病毒(ReoV)、马立克病病毒(MDV)等。虽然它们分别能引起特定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但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则以诱发鸡群的免疫抑制状态为其主要病理作用,仅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表现出特异性症状和病变,如REV、ReoV和CLAV;有些病毒的某些致病型株只是引起免疫抑制,如IBDV的美国变异株及在市场上供应的某些毒力较强的商品疫苗株;有的病毒则在没有出现特异症状和病变前的感染早期就以免疫抑制为其主要致病作用,如MDV。虽然还没有引起明显的病理变化,但它们诱发的免疫抑制状态足以给鸡群带来显著不良影响,如导致不同的继发感染或二重及多重感染(如继发性大肠杆菌病),对鸡群疫苗免疫效果减弱(如对鸡新城疫疫苗免疫),使某些疾病表现得更为严重(如导致IBDV感染引起的死亡和ALV-J引起的肿瘤发生率显著增加)等。在大规模集约化饲养的鸡场,这类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更是影响鸡场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随着养鸡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养鸡业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控制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可能引起鸡群免疫抑制的病毒中,能通过鸡蛋垂直传播的病毒感染更要引起注意,如REV、CLAV、ReoV不仅能横向接触传染,还均可通过鸡蛋造成垂直传播。由垂直传递引起的先天感染不仅发病严重,更会带来一些流行病学上的问题。如非SPF鸡胚来源的弱毒疫苗的污染问题和鸡群感染的控制问题。例如,由于REV污染的弱毒疫苗(如抗马立克病及鸡痘疫苗)接种1周龄以下雏鸡引起的REV感染相关的综合征,在国内外不断有所报道。我国目前有相当多的鸡群仍在应用非SPF鸡胚来源的疫苗,也导致该病毒在我国鸡群中普遍感染。免疫抑制性病毒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可以持续3个月。免疫抑制病还可诱发和加重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并减弱药物的作用,如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等疾病发生的诱因。此外,免疫抑制病使细菌和寄生虫病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2造成鸡免疫抑制的原因

造成鸡的免疫抑制的原因和表现多种多样,通常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免疫抑制和继发性免疫抑制。继发性免疫抑制也称继发性免疫缺陷。这类免疫抑制多是在出生后不同时期,由于各种不当的饲养管理或不同的传染性因子感染后继发引起。一般来说,幼龄时更容易发生继发性免疫抑制。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的鸡群,继发性免疫抑制造成的危害比原发性免疫抑制更大。

2.1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临床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生物类制剂均能导致免疫抑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主要包括四大类,即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环磷酰胺等)、抗代谢药物和部分抗生素。在畜牧生产中,为了预防细菌性感染,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的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在长期喂饲或超量滥用时,也可能造成免疫抑制,这也应引起重视。

2.2营养缺乏引起的免疫抑制

一般来说营养不良也会引起免疫抑制,由此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与如下几方面功能不足相关:细胞免疫、抗体水平、吞噬细胞活性、补体活性及细胞因子的产生。这种营养不良既可能是食物或饲料所致,也可能进一步继发于其他疾病。通常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往往相辅相成,但营养不良对不同传染病的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如营养不良对呼吸道病、腹泻的不良影响比较明显,但对病毒性脑炎的影响就很小。

2.3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规模化养鸡业所用饲料中常含有一些霉菌毒素,这既可能来源于配合饲料的原料,如不同程度发霉的玉米或豆饼,也可能发生在配合饲料加工后的储藏过程中。在以往,人们只注意到霉菌毒素引起的特异性病变,如发霉玉米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可能引起肝脏变性、坏死以及肿瘤,而这些毒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不良影响却很少被引起注意。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有许多种霉菌毒素会引起免疫抑制。

2.4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抑制

对于规模化生产的养鸡业来说,由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抑制是最重要的一类免疫抑制,其发生的普遍性远大于原发性免疫抑制和其他继发性免疫抑制。相对来说,由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抑制,对规模化生产程度和饲养密度最高的养鸡业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讲,所有能引起隐性感染的细菌或病毒在引发发热及其他特异性病症时,都同时可能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但这种作用往往是一过性的,不容易显示出来。急性感染或造成死亡,或耐过后随着感染的消失机体功能大多恢复正常。但一些病毒常呈持续性亚临床感染,有的则会造成免疫抑制,但不容易识别出来。近10余年来,已发现能引起鸡群免疫抑制的呈亚临床感染状态的病毒种类越来越多,其流行面也越来越普遍。

3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

绝大多数抗生素对雏鸡或是青年鸡细菌性心包炎和肝周炎不起作用,原因是这些免疫抑制病的病毒感染雏鸡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表现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从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纯的应用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崔志中(山东农大)的研究表明,在1日龄时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不需要接种大肠杆菌就能诱发一定比例(15%~20%)的鸡发生包心、包肝,并从中分离到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这直接证明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可直接继发细菌感染。研究结果还证明,多数免疫抑制性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除外)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年龄密切相关,以1日龄感染特别是垂直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

4免疫抑制病的流行

4.1流行发生时的表现

免疫抑制性病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各种鸡均容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的鸡场发病严重。1周龄雏鸡表现为弱雏多、生活力差、死亡偏多,存活鸡生长差异显著。经1~3次免疫后,尤其是首免2~3d后,即表现出生长受阻、体重差异大、全身羽毛粗乱、无光泽、脱水、死亡率上升,有明显的死亡曲线,容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副伤寒、新城疫等疾病。蛋鸡体重不达标,开产延迟,可在饲料里面加入牛奶、蛋白质;肉鸡不能同期出栏。死亡率一般在3%~10%,严重的可达50%以上。

4.2临床症状

在1~3次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数量不等的鸡精神沉郁、减食,有的呼噜,羽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受阻;有些鸡群出现少量死亡,且死亡数量逐渐增多或是不断出现新发病例。成鸡表现为体重差异明显,开产延迟,采食量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产蛋减少,畸形蛋或是白壳蛋增多,没有产蛋高峰,并不断有死亡鸡出现;肉杂鸡仅表现为采食量低下,个体参差不齐,不断检出死亡鸡只,不能正常出栏。肉鸡表现比较明显。

4.3病理变化

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出血,肠道内容物呈粘液性变化,少数有局部点状或片状出血,胸腺显著萎缩,这是重要指标。有些病例气囊轻度浑浊,严重者十二指肠、空肠、直肠、泄殖腔黏膜及心肌、胆囊、胰脏上有数量不均、大小不一的突出性结节,法氏囊萎缩变性,有黏液,有的出血,胸肌和腿肌黄染,但不一定出

血。

5防控措施

5.1疫苗处理措施

一是严格拒用被污染或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特别是2周龄内的雏鸡用疫苗,以防止由于疫苗因素造成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是禽类疫苗中最为常见的污染病毒之一,所以建议使用正规厂家的SPF疫苗。二是要求鸡场或饲养户对鸡群的母源抗体状况、鸡群日龄、免疫间隔时间、所用疫苗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原则上正常鸡群首免不用中等毒力和中等偏上的法氏囊疫苗免疫。接种疫苗后的2~3d内对鸡群加强管理,不让其受冷、过热、拥挤,并避免转群、断喙及其他对鸡群有应激影响的活动。在饮水中添加优质的电解质多维,也可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干扰素等,以防止免疫抑制和并发病的发生。已经发生免疫抑制的鸡群,要详细地了解整群鸡的状况。处置原则是:消除应激,提高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建议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优质的电解多维和抗菌消炎的药物饮水或拌料。只要用药及时得当,经过2~3个疗程治疗,病情会缓解或痊愈。三是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已有商品化疫苗,建议所有种鸡在开产前免疫,并对鸡群抽样检测抗体阳性率,通常一个群体抽取30~40份血清。鉴于在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非常普遍,鸡群在开产前几乎所有的鸡已经产生抗体,为节约成本这些鸡群就没有必要实施免疫。根据我国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建议在16周龄时取30~40份血清,如果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不到60%,应尽快实施免疫;如果在60%以上,一般到开产前,抗体阳性率可通过横向感染自然达到95%以上。四是对于还没有商品化疫苗的网状内皮增生病和禽白血病,必须设法完成原代种鸡场的净化,比如淘汰带毒鸡,从而减少和避免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近两年来,经农业部批准,正在研制用于免疫种鸡的网状内皮增生病疫苗,经过2~3年的田间试验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开始申报规程。

5.2综合防控

对于免疫抑制病的预防原则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健脾、开胃、保肝、健肾,可使用益生素、酶制剂、低聚糖、中草药、多种维生素、葡萄糖、微量元素替代抗菌药物的使用,常常可取得良好效果,能从根本上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还可选用解除和避免引起免疫抑制的保健品,如白介素、干扰素等。就白介素而言,该品不仅具有激活和增强细胞免疫系统的功效,而且能消除体液免疫系统的抑制因素,解除体液免疫抑制,从而使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均处于高效表达的状态,机体处于强健康状态。还要严把饲料营养关,一方面坚决不采用有毒、有污染的饲料;另一方面要求采用优质饲料,保证营养成分含量平衡、稳定,能够被高效地消化吸收。总之,只要做到科学的防治,一定会把此类疾病控制在最低发病范围内。

猜你喜欢

流行防控措施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流行”的历史衍变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