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抚豆18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2009-04-01冯明印张立臣孙亚芬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大豆栽培技术

冯明印 张立臣 孙亚芬

摘要简要介绍了大豆新品种抚豆18号选育经过,阐述了其植物学特征特性、品质检测结果以及产量表现,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抚豆18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93-01

抚豆18号是抚顺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于1998年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2008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在辽宁东部、北部及吉林中、早熟地区栽培;年活动积温2 700 ℃以上,无霜期126d左右的地区均可种植。

1选育经过

1998年经有性杂交,秋天获杂交种10粒,同年冬在海南种植F1;1999年在抚顺市农业科学院种植F2,播种时以组合为单位,单粒点播,秋天在田间优株选择;该年冬又到海南种植F3,混合收获;2000年在抚顺市农业科学院种植F4,共种植5m行长、4行区,计200个株系,秋天经田间鉴评,第4个组合、第13株系被决选(编号:FG0013),该株系性状稳定,单株产量高,而且茎杆坚硬、有弹性,抗病、抗倒伏,熟期适中。经室内脱粒、考种等综合性状优良。2001~2002年在抚顺市农业科学院进行小区产量鉴定试验;2003~2005年进行院内品种产量比较试验;2006~2007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辽宁省大豆生产试验。

2特征特性

株高88.5cm,主茎节数16.9个,分枝0.65个。紫花,叶椭圆形,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型直立收敛,单株荚数68.6个,单荚粒数2.7个。成熟时,植株落叶一致,荚黑色、灰毛、呈弯镰状。籽粒圆形,有光泽,种皮与脐色均为黄色,不裂荚,籽粒商品性状优良,百粒重18.4g。茎杆坚硬,有弹性,抗倒伏。抚豆18号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在有防蚜网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SMVΙ号株系表现为抗(R),病情指数20%,同时对大豆花叶病毒SMVⅢ号株系表现为中抗(mR),病情指数22%。完全粒率可达97.3%以上。抚豆18号属中早熟大豆新品种,出苗至成熟全生育期为124d左右,出苗至开花一般40d,开花至成熟一般84d,需要年活动积温2 700℃。

3品质检测结果

该品系经国家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化验检测,2006年籽粒粗蛋白含量40.30%(干基),粗脂肪含量21.46%(干基)。2007年籽粒粗蛋白含量38.36%(干基),粗脂肪含量22.11%(干基)。2年连续化验检测,平均籽粒粗蛋白含量39.33%,粗脂肪含量21.79%,属高油大豆品种。

4产量表现

2006年辽宁省6点次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03.2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8.75%。其中有5个试验点增产,增产幅度为6.44%~14.67%,居该组参试品系第5位。2007年全省6点次区域试验,5个试验点平均产量3 048.45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15.21%。5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增产幅度12.20%~18.27%,居该组参试品系第3位。经2年11点次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14.65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11.73%,居该组复试品系第2位。2007年经全省6个点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76.3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11.11%,5个试验全部增产,增产幅度为1.38%~21.30%,居该组参试品系第3位。

5栽培技术

5.1播种

选择不重茬、土壤肥力中上等的地块种植,以保墒为主,墒足播种。在播种前,精选种子,纯度、净度不底于98%,发芽率在85%以上,水分含量不高于12%~14%。用35%克多福或50%的福美双0.3%~0.5%,对种子进行包衣。施腐熟有机肥15t/hm2,可视地力情况,增施一定量的磷酸二铵和硫酸钾肥。当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开始播种,一般抚顺地区5月8日播种,播种量45kg/hm2左右,播种采用开沟等距点播,每穴2~3粒,覆土深度3~5cm,保苗在19.5万株/hm2以上。播种后,在5~7d内,用封闭除草剂乙草胺+豆磺隆对水,浓度视土壤干湿程度而定,喷匀土壤表面,防止苗前出草。

5.2田间管理

出苗后,在4~5片叶时间苗、定苗,一般每穴留2株,并结合田间除草。在开花前要中耕1次,耕深18~25cm。生育期间及时防治大豆蚜虫和大豆卷叶螟,可用40%乐果乳剂加中性洗衣粉对水300倍液喷雾。特别是鼓粒期,用敌敌畏原汁泡玉米芯块混拌1~2d,撒入田块内,防治大豆食心虫,最佳防治期为8月5~15日,以确保大豆商品质量。

5.3病虫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是造成大豆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7%~12%,严重时高达30%以上。大豆病虫害受气候、土壤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各地发生种类和程度也不同。特别要注意防治大豆病虫害。

5.4适时收获

当全株有95%的荚变为褐色,摇动时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时,开始收获。

6参考文献

[1] 冯明印,吕泽芬,王侠,等.高油大豆新品种抚豆17号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218.

[2] 张小明,张惠.浅谈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8(6):21.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大豆栽培技术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