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尺蠖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防治

2009-04-01薛东洋吴玉池曹立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气象条件发生规律

薛东洋 吴玉池 曹立新 王 晋

摘要介绍了茶尺蠖的形态特征及虫情特点,分析了其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茶尺蠖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尺蠖;形态特征;气象条件;发生规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46-01

茶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研究并掌握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对防治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保证茶叶高产丰产极为重要。茶尺蠖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我国大部分茶区的一种主要茶园害虫。其幼虫咬食叶片呈弧形缺刻,发生严重的叶片全部被吃光,仅留秃枝,造成树势衰弱,耐寒力差,易受冻害,要2~3年才能恢复。每年的7~9月夏秋茶期间危害最为严重,由于此虫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极易暴发成灾。

1形态特征及虫情特点

茶园尺蠖类害虫种类很多,茶尺蠖是茶园尺蠖类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种类之一,属鳞翅目尺蝗蛾科。其成虫体较细瘦,翅宽大而薄,静止时常四翅平展,前后翅颜色相近并常有线纹相连。幼虫体表较光滑,腹部只有第6腹节和臀节上具足,爬行时体躯一屈一伸,俗称拱背虫、量尺虫、造桥虫、吊丝虫等。幼龄幼虫喜停栖在叶片边缘,咬食嫩叶边缘呈网状半透膜斑,后期幼虫常将叶片咬食成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大发生时常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状如火烧,对茶叶生产影响极大。

2茶尺蠖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发生规律

茶尺蠖受外界气象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在诸多气象因素中,气温对茶尺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降水、湿度和日照,其猖獗发生常有间隙现象。冬季若特别寒冷则越冬蛹死亡率高,翌年虫口基数减少,发生较轻。一般阴雨连绵的气候有利该虫发生,为害较重。相对湿度在80%~90%时有利卵的孵化,如气候干旱,相对湿度低于75%,卵的孵化和成虫羽化率降低。避风向阳及小气候较温暖的阳坡茶园,1代茶尺蠖发生早且重。平地茶园常较高地茶园发生重。砂质壤土较黏重板结土和砾质砂土发生严重。茶尺蠖在一般年份发生5~6代,各代幼虫发生期、成虫发生期

及2龄幼虫盛发期与气温的关系见表1。

茶尺蠖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当气温在15.0℃时成虫便可羽化产卵,卵孵化整齐,孵化率高,当平均气温在11℃时卵期约23d,当平均气温在20℃时卵期约l0d,当平均气温在24~28℃时卵期仅6~7d。4月初第1代幼虫始发,为害春茶。第2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以后约每隔1个月发生1代,10月后以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各代幼虫历期与气温关系密切,均温在12℃时约24d,26℃时约19d,29℃时约13d。茶尺蠖第1~2代幼虫发生整齐,3代以后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各世代生活历期因气候不同而异,一般第1代平均气温18℃约56d,第2代平均气温21℃约41d,第3代平均气温26℃约34d,第4、第5代平均气温28℃约30d,越冬代可长达6个月。

茶尺蠖的成虫羽化后当日或次日前半夜交尾,翌日黄昏开始产卵,晚上8~12时产卵最多。卵成堆产在茶树枝干裂缝、土缝、土面落叶或枝叶间,上覆有白色絮状物。正常情况下卵能全部产出,若产卵时受惊则停止产卵,腹内遗卵并提早死亡。未经交尾的雌蛾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成虫寿命3~10d,成虫产卵后2~3d死亡。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成虫寿命8~10d,平均气温在19℃左右时成虫寿命6~7d,平均气温在24~27℃时成虫寿命3~5d,当平均气温高于27℃时对成虫生育不利,不产卵或迅速死亡。茶尺蠖的雌蛾繁殖能力与温度密切相关。在雌蛾羽化后至产卵结束这段时间内,若温度在21~26℃时雌蛾的繁殖力强,子代幼虫出生量大,当平均气温超过26℃时雌蛾的繁殖能力急剧下降,当平均气温超过29℃时,子代幼虫的出生量很低。第1~2代成虫发生期温度一般在20~25℃,成虫繁殖力强,其子代2~3代幼虫暴发的可能性大。8月中旬温度低于27℃的年份,5代幼虫暴发的可能性较大。由于第3代和第5代正处夏季高温期,幼虫历期短,繁殖速度快,幼虫暴发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性最大。生产上应注重消灭3代以前茶尺蠖(7月以前),并在此基础上重视7~8月的防治。一般山屿、四周环山的地区和避风向阳、阳光充分的茶园危害较重。茶树生长好、留叶多较郁蔽的茶园发生较多。

3防治对策

3.1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选育抗性强、品质优、易于加工的好品种。合理修剪,改变茶尺蠖的生存环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秋冬季深耕施基肥进行灭蛹,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蛹,减少虫源。对发生较轻、为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及时清除茶园的枯枝叶及杂草,减少发生量。

3.2物理防治

利用茶尺蠖成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在茶园中点灯诱杀,把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

3.3生物防治

保护当地茶园有益生物的优势种群,利用天敌治害虫;如放养茶尺蠖绒茧蜂或单白绵绒茧蜂。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习性人工捕杀。提倡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3.4化学防治

该虫1~2代发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危害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视7~8月防治。发生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90%晶体敌百虫或氰乳油2 000~3 000倍液。该虫喜在清晨和傍晚取食,最好安排在4~9时及15~20时喷洒效果较好。

4参考文献

[1] 陈雪芬.茶树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2] 陈家懋.无公害茶园农药安全使用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3] 瞿云明,江永跃.茶尺蠖暴发原因和无公害防治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2008(3):40.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气象条件发生规律
青海省G06高速公路气象条件危险区划研究
安岳柠檬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