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

2009-04-01陈小龙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陈小龙

摘要介绍大棚辣椒病毒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提出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减轻辣椒病毒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病毒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18.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31-02

辣椒病毒病是连续几年来严重影响辣椒丰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传播速度快,能同时危害叶、果实,甚至造成绝产,危害程度较为严重。为了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做到对症下药,及时防治,现将辣椒病毒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发病症状

受害病株一般表现为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等4种症状。有时几种症状在同株上出现或引起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

1.1花叶

花叶发生最普遍,在田间表现最早,嫩叶叶脉出现半透明状,以后沿叶脉褪绿,出现浅绿与深绿相间的花叶,严重时叶脉间有浓绿的疱斑,叶片窄小、增厚,叶缘卷曲、畸形,叶柄弯曲,易落叶。果实上出现浅黄色至浅褐色的花斑或瘤状突起,果小,肉薄,僵硬,严重时全果发黄或畸形。

1.2黄化

黄化指病株叶片变成黄色,有落叶现象。

1.3坏死

坏死危害最严重。叶脉上出现褐色或黑褐色坏死斑点或短条斑,沿叶脉向叶柄、果柄、侧枝、主茎发展,形成明显的长短不一的黑褐色坏死条斑,维管束变褐,造成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嫩枝、生长点坏死,最后全株枯死。

1.4畸形

畸形是指叶、株变形,如叶片变成线状,即蕨叶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

2病原

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马铃薯X病毒(PotatovirusX,简称PVX),主要为前2种。在辣椒上,CMV和PVX引起花叶症状,TMV的不同株系分别引起黄化、坏死和畸形症状。

3发病规律

辣椒病毒病随其毒原种类的不同而异,一般可分成虫传及接触传染两大类。被虫传的病毒主要有黄化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及苜蓿花叶病毒。这类病毒的发生与蚜虫的发生关系密切,特别是遇高温干旱天气,不仅促使蚜虫传毒,还降低辣椒的抗病性。烟草花叶病毒靠接触及微伤口传播,如整枝、打扫等农事活动易造成病毒传播。高温、干旱、重茬、缺水缺肥植株生长不良、蚜虫多或防治不及时,发病重。日照强度大,有利于发病。辣椒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抗病,辣味品种比甜味品种抗病,果型为尖形品种比灯笼形品种抗病。辣椒病毒病一般发生在春季气温回升后或夏季气温较高时,辣椒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高温、干旱等不利于植株生长的条件时,容易感染病毒病,特别是在白粉虱、蚜虫等害虫大发生时感染病毒病的机会就会增多。一般3~4月为辣椒病毒病发病高峰期,有时由于种子带毒造成植株感病。在冬季温度较低、辣椒长势弱的情况下,也容易表现出花叶、长势慢等轻微的病毒症状。该病害的传播一般通过刺吸食口器的害虫为害或人为造成的伤口间接传播。应该把握病毒病发生的规律,做到以预防为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防治,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4综合防治技术

辣椒病毒病发生及轻重与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4.1选用抗(耐)病品种

锥形椒中如重庆凤凰椒、九江辣椒、杭州早羊角椒等均抗病。灯笼形甜椒中抗病品种有茄门、上海茄门、农大40、吉林3号、同丰等品种。

4.2药剂浸种

过去经常采用的方法是55℃温水浸种或 IDD倍甲醛水溶液浸种或401浸种等。这些方法都不能解决病毒病问题,残留在种表和种内的主要病毒是TMV,50~55℃的温度是不能使其失活的。因此,干种子宜采用70℃干热处理3d(72h)的方法使病毒失活,这种处理方法可同时解决其他种子带菌问题,如果将干热处理法与磷酸三钠种子消毒法相结合,则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即种子用干热处理法处理后,再用10%磷酸三钠液浸种20min,进行种子消毒。

4.3农业防治

(1)清洁田园,辣椒不能重茬、迎茬,可与葱蒜类、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进行3~4年轮作。定植前深翻、耙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

(2)培育无病壮苗。早春育苗的辣椒苗龄需70~80d,夏秋育苗者也要经过60d左右的育苗期。在这段时期内,CMV 的侵染机会很多,可采用网纱覆盖育苗,即早春育苗播种后,先在拱架上覆盖1层40~45筛目的白色纱网,再用塑料膜覆盖增温可起到很好的防病毒侵染效果。白色纱网一是防止蚜虫接触幼苗,二是驱避蚜虫。同时有纱网阻隔,也可减少其他接触幼苗传染病毒的可能性。还可以采用营养钵育苗,即在育苗期间,采用塑料钵育苗。把调配好的营养土装入钵内,每钵播种3粒种子。保证成活2株幼苗,然后带钵土定植。这种方法一是减少分苗假植程序,节省用工;二是自种子出土后,就有充足的营养面积,保证幼苗粗壮;三是防止造成根部伤口,减少病毒入侵机会。

(3)适时定植,合理密植。辣椒健壮苗在定植时苗龄不宜过长,应控制在70~80d,苗株高控制在10~15cm,具5~6片真叶,幼小根系发达白嫩。采取“双株法”定植,常规种植往往是单株栽培,栽6万株/hm2左右,这种栽培方式在病毒病发生区,经常造成严重发病的后果。为防止或减轻病毒病发生,将单株栽培习惯改为在分苗时就进行双株分苗假植,尔后双株定植,栽种4.50~5.25万墩/hm2。双株法是减轻病毒病的有效措施。

(4)设置生物障。在进行定植的时候,有计划地栽种4行辣椒间种1行玉米,使玉米成为高温季节对辣椒进行遮光降温的生物屏障,降低病毒病的发生,并从栽培玉米中得到一定效益。

(5)田间管理。辣椒根系浅、发育慢。因此,定植后管理的关键是:定植初期提高土温,促进根系发育;后期遮荫降低土温,防止高温灼根。为此,定植初期采用风障、扣小拱棚、地膜覆盖等提高地温和保湿防风的措施,使秧苗健壮,抗病力增强。早春辣椒定植时,用塑料小棚短期覆盖25~30d,覆盖期间放风可逐渐由小到大,最高温度控制在25~27℃,经大放风几天后再揭膜,可使辣椒不发病或发病轻。而不覆盖的辣椒要采用设立风障或地膜覆盖等方法提高地温。如果早期环境条件不利于辣椒秧苗的生长,则病毒病加重。适当控制灌水、勤松土,以利前期土温提高,促根壮秧,增强植株对病害抵抗力。宽垄密植,或双株定植,或与高棵蔬菜间作,增加肥水,小水勤灌,可降低土温,并有攻果促秧、防止早衰、减轻发病的作用。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性。有机肥缺乏,施用氮素化肥过多,使植株不能正常生长,降低了抗病性。可在辣椒叶面喷施0.1%的硫酸锌溶液。每隔10d喷1次,能促进提早开花,增加坐果率,起到防病增产的效果。

4.4药剂防治

(1)从苗期开始提早防蚜,连续防蚜。不仅防治辣椒地里蚜虫,有条件还要防治田边地头杂草和相邻的毒源植物上的蚜虫,防止蚜虫把病毒传入辣椒田内,防蚜可用灭杀毙乳油1 000倍液,或戊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

(2)应用S-52。S-52是由CMV诱变分离的一种免疫性 弱株病毒活体,制成制剂后,在辣椒5~6片真叶时(定植 前后)加压喷雾,接种于幼苗叶片上(制剂用无毒水稀释50 倍,按4kg/cm2的压力喷雾),对后来可能被侵染的CMV辣椒系有明显的抵制作用。如果与TMV的弱株系 N14按等量混合应用接种,效果更加明显。除对辣椒病毒病有明显抑制作用外,还可兼治根腐病的危害。

(3)应用500倍的AV-2或100倍的豆浆释液或100倍的豆制品浆水,从四叶期开始每隔10~15d叶面喷施1次,共喷3~5次,可有效减轻病毒病的危害。

(4)适时用弱毒系N14+S52的100倍液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病毒病的发生。

(5)施用病毒制剂。预防辣椒病毒病可用1.5%病毒A 1 500倍液、0.01%芸苔素2 000倍液,配植物生长精1 500倍液、0.03%微肥王溶液喷雾,7d喷1次,连喷2~3次,不但能有效预防病毒病的发生,还能起到保花保果的作用。

(6)发病初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7d喷1次高锰酸钾和磷酸二氢钾,共喷3~4次;也可用病毒必克或1.5%植病灵水剂800倍液交替使用防治。

5参考文献

[1] 王就先.蔬菜病虫防治及杂草防除[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 房德纯.蔬菜病害防治图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