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听觉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

2009-04-01董晓璞薛丽君李佩金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园林应用

董晓璞 薛丽君 李佩金

摘要园林是依靠多感官欣赏和领悟的综合性艺术,在园林中除了最主要的视觉感知以外,听觉艺术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林中听觉与视觉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建构园林的各种因素,包括人为因素都可以形成听觉美。通过分析园林中的各种听觉艺术的应用,总结出现代园林中营造园林听觉意境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园林;听觉艺术;园林意境;园林小品;应用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072-04

园林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综合的空间艺术,是通过唤起人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甚至是味觉各种感官共同构架和完善的通感艺术。所谓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唤起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单纯视觉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园林艺术效果的作用。在园林的欣赏空间中,风景中各种美的信息均会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天光云影、溪水叮咚、兰馥桂香、虫鸣鸟语等灵活多变的景物都可以为游赏者感受到,大大增加赏景的趣味。人的5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画竹歌》,里边有这样几句:“蝉娟不失绮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写出了看一幅风竹图而似乎听到了竹林萧萧之声的通感联觉。诗人之所以会把一副描写风竹图的诗描写到了听觉的领域,就是因为在园林中欣赏过风吹竹草而发出的碎玉倾泻似的声音美,对此有深刻的体会,这里视觉和听觉一起构成的通感联觉打破园林、诗、画的疆界将其艺术感染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听觉艺术的媒介是声音,或者说是一种有组织的优美声音,声音之于听觉艺术,正如空间之于建筑。世界上不存在无空间的建筑,也不存在无声音的听觉艺术。园林中的听觉艺术比单纯的音乐艺术要宽泛一些,它不但包括优美的有节奏和旋律的音乐,还应包括能带给人们美好感觉的鸟鸣、蛙声、风声、雨声、水声等单纯的声音。

1园林中的自然之“音”

1.1山石带来的听觉美

由于园林中的山石多体现出“皱”、“透”、“漏” 等特点,当清风吹过,万窍生音。因有狂风与微风差异,山石则会发出大小不同的音高,它给人带来的声音感觉也是有差别的。“仁者乐山”,而山石产生的听觉美与山体的独特的视觉感联合在一起还可以引起人们对景观的深层遐想。

1.2流水带来的听觉美

“智者乐水”,水是园林的命脉,中国古典园林藏有限柔水,纳春露、夏雨、秋霜、冬雪四时之有情。叮咚清泉,潺潺溪流,哗哗瀑布,皆能产生美妙天籁。正所谓:“清泉落叶皆音乐,抱得琴来不用弹”。在园林中,利用流水给人带来的审美感觉,举不胜举。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洞,主要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引惠山之泉,饶流于墙外,经伏流后喷涌而出,几经曲折,涓涓不绝,水声婉转流畅,如8种器乐合奏,悦耳沁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制造了曲涧清潭、寒泉飞瀑的绝妙艺术空间,是制造水动、水响来实现听觉美的上上之作。

1.3树木花草等植物带来的听觉美

“园林植四季之花木,以尽揽四季风神。”“植树引风”讲的就是风力作用于树木和花草所引起的听觉美,如苏州留园古藤绕廊,“一夜西风起,黄叶落满径”、“风休花尚落”等,此美妙声息,即便细微却依然美妙。如垂柳,“虽无香艳,而微风摇荡,每当黄莺交语之乡,鸣蝉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耳娱木……”。可见树木花草,虽不能像水一样直接发出声响,但可招风、栖鸟、引蝶、纳雨、留露,间接制造声响——风呼、雨泣、鸟语、虫鸣等。花草树木如同一些美丽音箱,集无限而优美的天籁佳音,播放出来,给古典的园林添了很多听觉魅力。

1.4建筑带来的听觉美

“中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建筑给人带来的音响美也是丰富多样的。例如,中国古典建筑物的屋檐下一般多装饰金属铃铛,微风吹拂,那叮当叮当的声音清脆入耳,非常动人。园林建筑通透的门窗可透风通气,又可飞花过雨;在有风有雨的天气,发出音色各异的呼哨之声;加之树枝、飞花、落叶撞门、击墙、扫瓦的嗒嘀之声,犹如缠绵悱恻的弦乐和明朗清晰的打击乐混合交响。

1.5园林中动物带来的听觉美

园林中“静态”的山石、树木、建筑在自然中风、雨、雷、电、雪、霜的作用下本已能产生出那美妙的“天籁”之音,园林中活跃的动物则给园林的听觉美“锦上添花”。如“蛙跃古池巾,静潴传清响”、“鸟啼山更幽,连峰长回应”、“鱼跃青莲间,回响动涟漪”、“野鹤踱蹊径,声悠松亦远”、“蝉噪柳枝上,宁静归我心”、“蜂嗡花间,声彩飞扬”、“鹿鸣呦呦,共鸣漫漫”等,正如谐趣园得水、石、声、桥、书、楼、画廊、坊九趣,离开了“声”则此园和谐逊色、趣味顿逝。

2园林中的人为之“声”

在园林中,听觉美不仅仅只来源于园林“自然环境” 中的风声、雨音、鸟鸣、蛙叫等,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形成一定的“音响效果”,其中人的活动带来的听觉美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分为2种情况:一是人在园林活动中带来的“音响” 效果,二是人们利用“音响工具”创造出来的音乐美。

作为游园活动主体的游客,在游园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出一些声音来,并且这些声音多是美好的、富有自然感觉的声响。如踏入曲折的、布满落叶的小径产生的沙沙声,船桨划动水面的声响,心旷神怡的笑声等,这些听觉美和园林环境中的“自然产生”的声响一起,使园林顿时鲜活了起来。在园林中,人们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给园林中的听觉美增添一些文化内涵:如操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吹竹笛演绎《牧童短笛》,演奏具有热带雨林风情的葫芦丝,吴侬细语的越剧清唱等,这些活动既舒展了演奏者的身心,同时又给园林创建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听觉美。犹如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所描写的境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声响技术逐渐引入到园林的“艺术装饰”中。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要属各地争相兴建的音乐喷泉和遍布园林中的电子音响,还有一些利用声波传送和共振等物理原理设置的一些能发出声响的园林小品,在传统的“自然之音”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园林听觉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园林的意境和情趣。

2.1现代园林中的音乐喷泉

音乐喷泉可塑性强,不同尺寸的喷泉,不同的水型配合不同风格的音乐即可营造出不同效果的园林氛围,如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如图1),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其中8级喷泉方阵,喷头点达1 024个,每个喷头均由1台水泵及1台变频器独立控制。音乐喷泉共设计有独立水型22种,加上60m宽、20m高的大型激光水幕,4台喷火火泉从水中喷出,在6m高空充分燃烧低温爆开,更增加了整个喷泉的夺人气魄。喷泉共计有水泵1 360台,变频器1 124台,彩灯3 300余盏,喷头2 000多只。喷泉的灯光采用水下池面地灯、LED光带及岸上电脑灯多光源照明。音乐采用高保真远射程专业音像系统,使喷泉声、光、水、色有机交融,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摄人心魄的大型全感官盛宴。

再如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居住区都会建造小型的音乐喷泉,清新怡人的潺潺水柱随着轻快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在大幅增加居住环境的艺术感,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不会破坏居住区的安静和舒适。

2.2现代园林中数字音响的应用

现阶段园林数字音响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大到自然风景公园如杭州西湖、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小到居住区等。随处可见隐置的或是制作成山石小品状的音箱(如图2)遍布园林,送来缕缕清音,顿感园林文化感和艺术感倍增。在人为制造听觉艺术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最为高效快捷的方式。但是一定要有的放矢,结合该园林的实际,选择合适的音乐才能起到为园林增色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听觉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一些特性。

与建筑、绘画、雕塑这些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客观的艺术不同,音乐是一种主观的艺术。客观的艺术所擅长和关注的往往是对客观事物、客观图景的描述和表现;而音乐所擅长和关注的是对心灵的东西、感受的东西、情感的东西的开掘与抒发。因为音乐的声音不像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所指和能指功能,不能表达具体而确定的概念,如不能用音乐评价任何客观的事物,也不能用音乐表达任何抽象的概念。音乐的这种非语义符号性的特点,既给它带来了描绘和表现客观事物的局限,又给它带来了表达和抒发心灵感受的自由。

必须指出的是,音乐虽然不如客观艺术那样擅长对客观事物进行叙述、描绘和模仿,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音乐完全不具备这样一些功能。其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音乐也具有一定的叙述、描绘和模仿功能,也可以塑造艺术形象。如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通过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等段落,表现了一代英豪项羽兵败、受困、自刎的悲剧。演奏家通过“扣、抹、弹、划、排、伏”等手法,既有对出征前金鼓震天、战号齐鸣的激动场面的描写,又有对决战前宁静紧张气氛的渲染,也有对失败的英雄形象的刻画。在刘天华的《病中吟》、崔健的《一无所有》中,同样可以体验到那蕴涵在琴弦上或歌喉中的罹病的孤独与凄凉、物质与情感上的贫的呐喊;在《黄河大合唱》中,人们会在雄浑而悲壮的旋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之魂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势、崇高的理想;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信心、什么是力量、什么叫百折不挠、什么叫摧枯拉朽。在另一类音乐中,比如在《蓝色的多瑙河》和《如歌的行板》中,在一些轻音乐乐曲中,优美的旋律会像淙淙泉水流过人们心间,抚平人们心中的伤口,人们会在轻快的旋律中忘却烦恼,忘却忧虑,人们的身体变轻了、飘动了,仿佛来到了神话中所描绘的乐音萦回的安乐岛。这就是音乐的奇异力量——奇异的情感力量。

音乐表现情感,既是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一种生理需要。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情溢于中,就必须宣泄于外。人类宣泄情感的方式,不外乎通过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3种方式,而语言表情是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方式。生活中的悲哭和惊叫,是人类对痛苦和恐怖的一种自然的线性反映,音乐中象征性的悲号和惊惧,则是人类对痛苦和恐怖经验的一种非自然的非线性表现。动物只能以身体的扭曲和惊叫表达肉体现实的痛苦,人类却可以以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历史的痛苦、超个人的痛苦。当自然情感中的痛苦、欢乐、悲伤、忧愁、愤怒上升到音乐语言时,就超越了个人的痛苦,而被赋予了普遍性。因此,一个心情苦闷的人,除了借酒浇愁之外,往往会挑一支解闷消愁的歌唱一唱,或找一段轻快的音乐听一听;一个兴高采烈的人,除了手舞足蹈之外,往往会找到一支更轻松快乐的歌,让自己的快乐随着歌声飘到更远的地方。音乐和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一种绝妙的同构关系,一旦外部音响的震动刺激了人的情绪和情感,人的生理和心理中的一系列功能会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综上所述,音乐有一定的描绘客观事物的作用;同时,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感。音乐是美的,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不喜爱音乐的人,音乐和园林一样,除了表象的东西,会带给人精神、感情层面的高层次审美享受,所以在园林中恰当发挥听觉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作用会使园林的艺术感染力全方位地展现在人们身边,会把园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更加透彻和彻底地表现出来。但是现代园林中的听觉艺术营造绝不只是简单地播放一些音乐,它要有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引导和雕琢。

园林在根本上是属于造型艺术,换言之,就是视觉在感受其美感时起主导作用,就其与听觉的关系而言,主要可分位以下三大类。

第1类是与听觉有必然联系的视觉感受对象。这类视觉感受到的内容是来自与听觉密切相关的影像,其活动状态与音乐的音响流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听觉内容的表现也有一定的诠释效果。例如,观赏各类器乐、声乐节目时,演员的表演形态、动作,特别是面部表情等与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歌声结合后,对观众形成了以听觉为主的音乐审美感受,其视觉介入的价值在于触及到音响产生的源头,与听觉协调产生同向效果。在园林中,从古至今都有人抚琴弄萧,吹拉弹唱,这也是园林中最直接,最联系紧密的视觉与听觉的互动。除了真实的演出,如现代拙政园中的戏曲表演,深圳世界之窗中的表演,现代很多园林中都有不少取材于乐器和歌唱者的小品雕塑,如西安大唐芙蓉园中就有很多唐代乐器雕塑(如图3),在人们的思想中乐器是必须发出声响的,但是冰冷的雕塑安静地放在那里必然让人心生遗憾,如果能在雕塑内部安装小型的音响,循环播放由这种乐器本身所演奏的音乐,声响不必很大,人们走近便可听其音,虽知是假,但必心生惊喜。再如山石嶙峋的险峰峻岭必然会与呼啸的风声同行,但是园林中的假山再如何模仿自然也不会有那种风声,这时可以在假山的隐蔽处放置一些音箱,播放制作好的风声、猿啼、鸟鸣音效,必定会增色不少,但是这种音效不可滥放,园林的根本是表现自然美,在有自然声响的时候大可不必画蛇添足。

第2类是与听觉有一定联系的视觉感受对象。这类视觉感受对象主要来自综合艺术类的影像,由于它们是以视觉对象的活动内容表现为主要手段,所使用的音乐只是诸多艺术的一种,不仅属于综合运用,而且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有配乐的电影、电视、戏剧、舞蹈等,在这些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中,音乐大多是根据综合艺术的内容和需要进行创作的,视觉占统治地位,音乐只是通过听觉通道融入整体艺术形象。因此,从听觉艺术的角度来看,视觉对象仅为与音乐有一定联系的对应物,但却不是由听觉艺术引发的必然结果。二者在内容表现上的关系仅局限于作品,只有当这种联系的艺术感召力超越了个体感受成为社会心理模式时,视听觉的暂时联系才会变成“永久联系”。从听觉艺术的角度来看,第2类视觉感受虽然具有综合艺术的感染力,但是音乐却失去了主导地位和主体品格,加之人的“视觉是‘最卓越的知觉,因为只有通过视觉器官和依照于视觉,才最容易明白事物。”因此,音乐创造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以视觉为核心的综合艺术,在一般情况下,音乐只起烘托、陪衬、渲染等作用。但是,综合艺术中优秀的音乐(如主题歌、插曲、主题音乐等)往往能够脱颖而出,不仅可以独立存在,广为流传,而且能够成为艺术经典(如《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以及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音乐等),它的生命力有时远远超越于原创的综合艺术。从这类实例中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听觉艺术在视听觉艺术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本体的美学品格,真正优秀的音乐可以帮助视觉感受揭示内涵、增光添彩,不仅不会被视觉感受所遮盖和埋没,而且还可以借助影视等综合艺术的手段得到更广泛、更久远的流传。因此,人们可以利用音乐的这一特性来选择适合园林播放的音乐,如在大观园内可循环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园林的艺术感,而且能让游人通过音乐将电视剧、小说和现实的园林联系在一起,冲破各种艺术的隔膜,得到更深层次的享受。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中一直播放一首《花之魅》,这首歌曲是电视剧《大唐芙蓉园》的主题曲,歌曲旋律优美,配合大唐芙蓉园的美景,又联系起电视剧中的情景和意境,让园内风光不再只局限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可以让熟悉这首歌曲和熟悉这部电视剧的游人得到精神层面更深的享受。瞎子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在无锡完成的,阿炳又是无锡人,所以无锡惠山公园在月夜放送《二泉映月》乐曲,不仅使视觉美和听觉美融会一体,而且让人想起杰出民间艺人阿炳坎坷的身世和创作《二泉映月》名曲的故事。以上都是利用较为成功的音乐来烘托特定园林意境的典型例子,所以在园林中播放曲目的选择可以通过深挖符合园林性质的各种艺术关联来找出最为合适的音乐。甚至可以请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为园林创作其专署的音乐。

第3类是与听觉没有任何联系的视觉感受对象。这类视觉感受对象是不固定的,它是以上2类之外的视觉对象,其影像内容是不需要选择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根据听觉艺术感受主体所处的环境景象决定的。例如,聆听广播、唱片、录音带、CD等音乐作品时,听赏者所处环境产生的视觉感受。现在的大部分园林都适合这样的音乐,尤其是为数很多的城市公园和居住区园林,没有特别的文化背景和别的艺术联系的脉络,这时,不必牵强附会,这种园林音乐的选择便更适合选择第3类音乐,至于音乐类别的选择可根据园林风格来定,有中国风格的园林可选择如《春江花月夜》等古筝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有西方风格的可以选择西方钢琴曲或协奏曲等轻快优美的音乐,现代风格的园林可选择如《班德瑞》的轻音乐等。在利用电子设备播放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音响不宜过高,要与“自然天籁”相映成趣。

2.3能自身发出声音的园林小品

现代园林中不仅有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音响来丰富其听觉感受,还有一些依靠物理原理本身能发出声响的园林小品,这一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回音壁有回音的效果,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2个人把耳朵靠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度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在西安大唐芙蓉园里也设置了几处类似的建筑小品,与回音壁类似的有一处“回音石”景观,也是利用声波传送原理,通过恰当的距离可以听到回音(如图4、图5)。在大唐芙蓉园的“杏园”入口出有一个“五子登科台”(如图6),利用共振原理,人站在相应的位置上击掌会与小品发生共振现象,从而发出类似鸡鸣的声音,非常有趣。还有在“旗亭”旁边的乐器雕塑,有几面鼓(如图7),人站在上面跳是可以奏出鼓声的,大大提高了园林的互动性。

类似这样的小品不但有美化装饰作用,更是通过听觉的运用增加了园林和人的互动性,使人也成为园林景致的一部分。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写的就是自然界的听觉美。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写的则是秋后荷塘的听觉美。“雨打芭蕉”、“柳浪闻莺”、“莺啭乔木”、“风起松涛”描绘的都是景观的听觉美,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言:“若园林无水,无云,无影,无声,无朝晖,无夕阳,则无以言天趣,虚者实所倚也。”可见,听觉艺术是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的确能为景观增色不少。

3参考文献

[1] 陈从周.惟有同林[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钱仁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J].音乐研究,1983(1):29-42.

[4] 安东·埃伦茨维希.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园林应用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
中国园林“缀玉集”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