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客堂

2009-03-26

检察风云 2009年23期
关键词:中学校长校长中学

◎编者按:全国39所中学获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資质。北大网站上表示,共收到来自全国400余所中学关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申请,经该校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了39所学校的名单,合格的受荐人将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大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的优惠。该消息一出,质疑与叫好同在,各自背后的原因都值得探寻。

质疑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关键词:中学校长实名推荐降低三十分

此举的目的,显然是打破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用意应该是好的。但殊不知,“一考定终身”不管多么不合理,在残缺的制度中多少提供了些公平竞争。其不合理中蕴涵着合理成分。中国的许多事情就是如此。看似不合理的,其实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许多写在纸上很合理的东西,一旦实施则变得很不合理。比如“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说起来也许头头是道,但是老百姓本能的反应是一百个不信任。因为这种制度很难避免腐败,甚至必然带来腐败。

其实,北大的这一改革,还远不是“写在纸上的合理、实施起来不合理”的问题。北大自己的家庭作业没有做好,写在纸上的东西就有许多漏洞,或者对一些关键问题语焉不详。真要实施起来,即使不走形也会带来不公平。

降低30分特别录取校长推荐生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一关键问题北大基本没有交代。众所周知,北大一直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为此向纳税人要下巨款。那么,世界一流大学,比如哈佛、耶鲁等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降低分数录取学生呢?这种优惠录取,绝大部分是给了那些低收入、少数民族等弱势阶层。北大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从纸面上写的东西看,似乎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按照北大的方案,不是全国所有的中学校长都具有推荐资格。中学校长必须首先以所在中学和其本人名义向北大招办提交关于参加“实名推荐制”的书面申请;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再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对递交申请的中学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中学才能获得参加北京大学“实名推荐”的资格。可见,并非所有的中学都是平等的。按中国的“国情”,几乎肯定那些重点学校具有优先权。举个例子,一个名声显赫的“县一中”,和同县一个穷村落中在危险校舍中勉强维持的中学,哪家校长更有资格推荐?几乎肯定是“县一中”的校长。那个穷村子里的学校也许连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哪里还有心思到北大要推荐名额?而“县一中”也自然被当地政要精英的子弟挤得满满的。村子里的孩子则是清一色的贫民子弟。结果呢?越有机会的人就越有机会,没有机会的人则绝无机会。按北大这套规矩,贫富分化会通过教育体制被固定、强化。

美国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你越是在办学条件差的地方读书,越能获得“高考加分”。我十几年前在耶鲁读书时就碰到一个学生,她称她住的地方是当地的红灯区,从小和妓女一起长大,学校里仅有四个白人。这种学生,即使分数稍低些也被常青藤求之不得。另外耶鲁一教授,孩子一直上私立学校,但高中突然转到纽黑文臭名昭著的公立学校去读书。据说那里大部分学生的父亲都关在监狱里。这教授算的是:孩子已经长大了,对这种糟糕学校中无所不在的毒品、犯罪有抵御能力,同时在这种学校就读,申请大学时能以相对较低的成绩挤进好大学。后来果然如愿以偿。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很清楚:一个从小受了最好的教育、成绩和履历都非常优秀的学生,经常在录取委员会中受到这样的质问:既然你已经有了这么多机会,我们学校为什么还要把另一个难得的机会给你?结果,这样的学生尽管“综合素质”优异也可能被刷掉。相反,一个各方面都差许多的学生则会被录取进来。录取委员会的理由是:看看他这年轻的一生,几乎什么机会都没有,好不容易挣扎到现在,离我们的门槛就差那么一点。该轮到他的!事实上,从哈佛、耶鲁,到像弗吉尼亚大学这种一流的州立大学,都主动出击,投入资源到最穷、最弱势的阶层和地区,说服那些自己也不相信能上这种大学的穷学生申请。

我不知道北大怎样审查中学校长的推荐资格。我希望北大不要盯着重点,甚至要绕开重点。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素质要全面考量,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我为周校长的见识喝彩。但是,要把这样的远见在技术上落实,北大就必须派自己的人去最穷困、最破落、甚至几乎没有严格意义的学校的地方去寻找人才,而不是把推荐权交给某些已经处于教育强势地位的中学校长。

推荐制解决不了教育弊病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

近日,北大要搞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本来嘛,中国的最高学府稍微有点动静便就成了新闻,更何况还是关系到颇为敏感的招生这码事儿,议论自然是少不了的。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等学府招生基本都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北大也概莫能外。依照常理,既然有了正常的招生渠道,何必费心搞什么校长实名推荐?

原来,中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学生数,几十年来教育投入大增,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却没有培养出几个像样的杰出人才,连学界泰斗钱学森先生临终前都恋恋不忘此事。

北大是中国精英荟萃之地,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理应担当重任。于是,北大想到了搞校长实名推荐制,其用意估计该是通过这一机制,选拔出如华罗庚、钱钟书、钱学森一般的英才苗子。

善意推测,北大做此抉择的初衷应该不坏,但能否取得成效,就不能不让人心生疑虑了。首先实名推荐机制能否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运转?中国社会向来注重人情世故,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纠结在一起,使得本该是圣洁崇高的教育殿堂变得扑朔迷离起来。2009年高考加分时,在重庆、浙江一些学校就出现了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媒体披露消息后,全国舆论顿时大哗,因此,如何保证在实施校长推荐过程中的公平公正恐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且全国30多个省份,北大只圈定了13个省份作为校长实名推荐的实验田,这种地域上的歧视也让人有些不舒服。不知道北大制定区域、选定学校的依据是什么呢?

其次,说句公允话,如今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责任不能都推到北大、清华等少数名校身上,而应该从整个教育体制上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弊病。中国的孩子,大凡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就未曾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个性的培养,小学、中学差不多全是如此。等到学生们高中毕业时,估计创新、开拓、质疑、独立思考等等优良的品质被现行教育体制消耗得差不多了,大学招进的只能是这样的生源,又能有多大作为呢?

所以,对于中国教育而言,当务之急是应该考虑如何进行必要的教育改革,如何完善高考制度,如何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北大若是真想为中国教育做点事,不妨在这些方面多做尝试。

北大校长推荐制噎不死人饿死人

关键词:腐败制度设计公平

国内这些年尝试“校长推荐制”不止北大一家,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都曾采纳校长直荐自主招生,可是北大却是被骂得最为“风光”的一家。日前呱呱坠地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几乎遭到了一边倒的讨伐,11月10日的调查显示,只有两成公众支持,七成公众则投了反对票。

北大放权给各中学校长,让他们担当“守门人”,公众的第一反应却直接发酵成了:谁会被不明不白挤下车?公众“没信心”不是瞎胡闹,这些年的招生乱象、腐败丑闻的确也伤了公众的心。一提到“推荐”,自然让人想到了“后门”,独木桥难走,有人就有办法“绕道”。

可是,即使面临道德的质疑,“校长推荐制”本身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即便有道德问题,那也只是制度的一个漏洞,除非尊重制度,别无他途。

所谓“校长推荐制”,本来就是“新瓶装旧酒”。华罗庚初中数学考试不及格、钱钟书数学只考了15分、曹禺三次高考落榜,季羡林、闻一多、吴晗、臧克家等等也都是走了“捷径”。如今再无大师,“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扼杀天才已经被证实了几十年。

再看美国,学术成绩通过统一高考(SAT)体现,而非学术因素则依据写作、学校和教师推荐、社区活动、领导能力、体育、创造才能、面试来评分,背景因素包括是否少数族裔、是否当地居民、父母是否校友、捐赠数额、信用记录等等。每项都有分值。

人是社会动物,人人都有“私心”,校长也不例外。可是制度设计却可以看住“人性本恶”。美国的综合打分选拔体系就是这么一个“三好学生”,虽然评价因素非常复杂,但是都能量化,高分高能自然服众。校长推荐看似很重要,但是学生没那金钢钻,也揽不了瓷器活。

况且人数也是九牛一毛,只占北京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而且仅仅降了30分,打折的力度顶多只有九五折,学生的“成色”差异根本没啥区别。我看,这一小步迈得可谓小心翼翼,现在很多人一定要推测,小碎步要摔个大跟头,我不信。

如果正如北大所说,这是一个程序设计,不是校长简简单单就是签个名,而要经过学生公选、老师讨论、家长确认、北大专家组“质量再考评”、名单公示,能最终过五关斩六将的绝不是等闲之辈。

因为看不惯校长腐败,怕噎着就不吃饭,最终结果只能是天才、偏才、怪才也跟着饿死。一考定终身看似公平,其实这才是中国教育问题滋生的“病原体”。自主招生不光要尝试“校长推荐制”,也要尝试更多更大胆的新体制,只有这样一个复合型的选拔体系才能具有“规模效应”,才能抵挡权力、金钱的冲击,才能真正公平。

猜你喜欢

中学校长校长中学
野绿色教育冶的幸福实践者——访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校长魏文生
倾力打造云南教育新高地——记红河州第一中学校长李寿鼎
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孩子幸福——记砚山县民族中学校长余玲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一路走来,一路歌——记潼关中学校长侯润生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