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馆:寻找国人“心中的红”

2009-03-26

检察风云 2009年23期
关键词:中国馆世博会展馆

吴 宇

遍布上海街头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海报,让无数人认识了中国馆——大红的外表,巍峨的斗拱,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作为东道主展馆,中国馆已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焦点展馆和象征之一。

经过近两年的紧张建设,高达69米的中国馆已基本完工,全面进入内部布展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中国馆真正“走下”蓝图,开始接受万众的审视和检验。

从“鸟巢”到“红冠”

一座什么样外观的展馆,最能代表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这座展馆“穿”上什么颜色的“外衣”,才能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亿万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情怀?什么样的奇思妙想、精彩设计,才“配得上”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如果说“鸟巢”、“水立方”是北京奥运会众多宏大场馆中的经典之作,那么,作为东道国展馆的中国馆,则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乃至当代中国的象征。不同于众多“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只是中国馆还没有一个中外共赏、老少咸宜的“雅号”,姑且依形状、颜色称之为“东方之冠”。

可以说,自大约两年前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旋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甚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

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红冠”,随着数不清的影像宣传将一个“大红外表、巍峨斗拱”的中国形象带至人们心间,对中国馆的批评和怀疑,逐渐被一天天浓厚的期待和祝福所取代。

不同于上小下大或上下一般大的常规建筑,中国馆上大下小的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其底部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两个筒之间边长70米,而由其挑空托起的四方斗拱,顶层边长达140米,即屋顶宽度是底座宽度的2倍,1.96万平方米的屋顶,面积之大,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

“我一直有一个原则,就是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这个建筑一定是中国的。一个既能摆在欧洲、又能放到美国的规划设计,不是我们的追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馆设计团队主持人何镜堂教授说。

上海世博会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综合类世博会,而中国又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一届世博會的中国馆,自然是承载着万众嘱托,成为“重中之重”。对此,何镜堂的理解是:“规划设计要重点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特别是要反映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理念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迸发出来的活力与朝气。”

今天,仰望犹如一顶巨大“红冠”的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由于在传统外观里蕴含了一系列当今最现代的节能科技,“红冠”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可望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让“红冠”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寻找中国人“心中的红”

中国馆开工仅半年,为其“外衣”寻找一种合适的红色,成为一件意想不到的难事。用项目部投资总监赵兵的话说,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红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流动在每个中国人的细胞之中,却难以化作一种具体的红色。”

中国馆是整个世博园区体量最大的展馆之一,其“外衣”红色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是这种“中国红”所代表、传达的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能否被国人和世人认同的关键因素,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已有近30年时间。今年3月,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

一些国外专家认为,中国馆外墙红色的寻找过程,不仅表现出中国人对色彩同样有着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诠释,而且让世人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

出乎意料的是,与色彩专家及设计团队紧密配合,最终让“心中的中国红”“活”起来的,是一家在上海的荷兰企业——亨特道格拉斯(中国)有限公司。经过其同样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6月22日,中国馆正式通电,已部分披上“外衣”的“红冠”在内外灯光的映照下,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丁浩认为,中国馆墙体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姚建平认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外墙红色历经10个月才最终选定,也从侧面说明世博会的许多决策是经过严密科学论证的,并不是简单由领导“拍脑袋”决定。

超难施工超紧工期

年已七旬的何镜堂教授是中国馆设计团队主持人。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认为,这种造型庄严、大气、华丽,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特色和风格形象,蕴含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但施工难度也是挑战性的。

据介绍,中国馆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随着建筑长高,每一层的面积和承载越来越大,四根核心筒上“站”着的巨型塔吊也在不断长高。最终,四座塔吊的“臂展”覆盖了整个屋顶,并小心翼翼地将总计2.2万吨的钢结构吊 装至中国馆各个位置。

今年7月底局部交付布展,年底全部竣工,这就是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中国馆的工期底线。总共24个月的施工期,没有回旋余地。而在常规情况下,建成类似建筑,最少需要三年时间。由于期望高、标准严、要求多,中国馆工程是在边修改、边设计、边出图、边施工的特殊状况下进行的,工作难度与紧张度可想而知。

马龙飞是中国馆总承包方——上海建工集团的一线管理者,今年已58岁。他告诉记者,去年6、7、8三个月,正值中国馆四根核心筒浇筑关键期,全场近2000名建设者分班轮流,全天24小时扑在工地,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正值高温酷暑,“每个人都把汗水洒在了浇筑中国馆的水泥和钢花里。”11月,中国馆建设者又创造了单月吊装钢结构1万吨的罕见纪录。

今年一进梅雨季节,上海就多次同时遭遇高温、大风、雷电、暴雨等特殊天气现象,给正值外立面施工作业的中国馆带来了严峻挑战。

记者戴着安全帽走进中国馆地下室,降雨形成的积水刚被抽去,一台台大型除湿机在飞速旋转,工人们喊着劳动号子,彼此应答着合力将一卷卷粗大的电缆、管道铺设到位。汗水混着雨水,将每个人的脸涂得水汪汪、亮晶晶的。

“除了海量的机电设备安装,当前中国馆最艰巨、最紧张的施工,就数悬空‘穿外衣这道活了。” 中国馆项目部经理姚建平说。

所谓“悬空穿外衣”,就是在没有脚手架和吊篮的情况下,为中国馆安装7000多块外墙红板以及1230多块玻璃。由铝板和矿棉制成的红板,每块重约44公斤;而三层夹胶中空玻璃,要比红板长一半,每块重达370公斤,且要以135度的外倾角斜铺在中国馆外立面上,其吊运安装的难度可想而知。

“即使在平地上,搬运一块玻璃,都要七八个人。何况中国馆的玻璃层,都处于楼层之间的悬空部位,没有立足点的施工,我还是第一次碰到。”现场经理迟晓宇说。

而截至6月底,中国馆外墙近一半面积已“穿”上了由红板和玻璃拼接而成的“外衣”,工程进度与时间要求基本吻合。这主要归功于施工单位因地制宜,研发了悬空作业的平行移动电动车,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据负责中国馆外墙安装的武汉凌云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国荣当时介绍,7月份前,220多名工人每天只能给中国馆“穿”一二百平方米的“外衣”,随着施工工艺逐步成熟,如今日均已达1000平方米左右,而且形成了四个大斜面同时流水作业。预计到8月份,中国馆这个“巨人”约6.8万平方米的内外墙体以及四根立柱的“外衣”都可安装完成,中国馆将正式向世界亮相。

中国馆工程项目副经理赵炯告诉记者一组数字: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规模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万立方米,制作吊装钢结构2.2万吨,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虽然边设计、边施工,变数很多,但中国馆工程基本没有因“返工”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体现出中国建设者的能力和水平。

能否承载起中华儿女的期盼?

中国馆的设计方由广州、上海和北京的三家知名机构联袂组成;工程总包之下,有全国各地的数十家分包商;数千人次头戴统一安全帽的建设者,更是来自天南海北。

在中国馆60多米高的屋顶,记者还遇到了一队特殊的建设者——“南京路上好八连”的60名官兵。他们利用4月中旬的一周,集中来世博会工地开展全天义务劳动,并为世博建设者提供理发、补鞋、缝纫、量血压等服务。三班长左辉告诉记者,在八连,九成的士兵都是“90后”,来到世博工地后,大家都抢着搬运钢管、开挖沟渠,一双线手套,半天就磨破了。

“尤其能有幸参与中国馆建设,是一生都值得珍藏的回忆。”左辉说。

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即高耸的斗拱部分,是世博会唯一接受社会各界定向捐赠的场馆,特别是海内外华人华侨参与世博会建设的重要平台。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介绍,自2007年9月捐赠办法公布后,海内外的电话和汇款单纷至沓来,最少的定向捐赠为起捐金额一元人民币,多的数十上百万元。无论多少,都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对中国馆的心血和牵挂。

但是,以往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却有不少批评之声。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在国外连续参观了两届世博会的中国馆,在同世界各国展馆进行近距离比较的时候,“刺激特别强烈”。

他说:“中国馆总是占地特别大,各国观众的期望特别高,但每次开馆后总是让人普遍失望。我认为,责任不在承办制作的单位,而在于中国缺少让当代世界真正有兴趣的文化图像。”

对此,他的解释是:“世界各国观众是想到中国馆来寻找当今这个经济大国的文化创新活力的,但我们闹来闹去,永远是四大发明、京剧脸谱、万里长城。”

由此可见,刚刚“硬件”竣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尤其是“软件”展示。如果没有与“硬件”匹配的“软件”,中国馆即“行百步者半九十”,难免再遭诟病。

如何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部部长钱之广告诉记者,目前,中国馆的展示深化方案已基本确定,与“内心的红”相协调,中国馆展示也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各国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这种精神品质层面的大智慧,概括而言,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要解决当前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这些中华智慧发挥作用。”钱之广说。

据介绍,中国馆的整个展示,就是一次寻觅“中华智慧”的旅行,是一次体会智慧真谛的感悟过程。比如,中国古代讲究“道”,讲究“和”,注重各方面关系的协调,特别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对于当代应对气候、环境与能源危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样,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环保科技、新能源产品,中国也最有需求、动力和实力去研发、应用,从而为未来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这些理念的展示,仅构成中国馆三层展示大厅的一角。相信这些中华智慧的精华可以通过既前卫又直观的展示,让广大海内外参观者对当代中国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入的了解。”钱之广说。

最近,中国馆筹备领导小组和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起了一个“祖国发展我成长——我心目中的未来城市和生活”的全国儿童画征集活动。根据规划,相关入选儿童画将在中国馆一条长约300米、宽约3.5米的环形人行坡道上进行展示。

“我们把这些代表了儿童纯洁心灵的图画,看作人类内心对城市生活最质朴的追求,进而可以对未来城市规划产生较高的参考和推动。同时,儿童代表中国充满希望的未来。”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说。

接待容量有上限的运营难题能否破解?

随着中国馆雄姿由图画成为现实以及上海世博会门票近期开始预售,亲身走进中国馆观看精彩展示,成为许多人的期待。而如果一旦中国馆的展示内容和其外观一样精彩、“叫座”,随之而来的还有一道更为艰险的考验。

历届世博会的东道主国家馆,都是观众热切向往的场馆。东道主国家馆外,往往聚集着最多的人流。为进入展馆,观众经常需要排上几小时的队。为了应对大客流,东道主国家馆的面积和参观者容量,都会比其他国家馆大。比如,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德国馆,每天接待观众能力达到了2.6万人次;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日本馆,也达到了每天接待1.2万人次的容量。

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表示,本届世博会200个左右的展馆和展位有望吸引全世界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参展规模和参观人数均极为庞大。组织者在中国馆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尽管中国国家馆的面积已是历届世博会之最,设计每天接待观众数为创纪录的4万人次,但相对于园区内平均每天40万人次的参观量,仍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走进中国馆。考虑一下远道而来观众的心情,后果之严重不难预料。

据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部部长钱之广介绍,世博会的每一个展馆均有容量限制。根据历届世博会的经验,最大展馆的观众容量不会超过日均参观者总量的十分之一。某个展馆无限大,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他说,世博会组织者希望每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世博会主题的精彩演绎,都会得到参观者的欣赏,而不是仅仅一两个展馆特别得到青睐。

但是,届时中国馆必将处在万众的“聚光灯”下,运营接待难度不小。

当然,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也在尽量破解中国馆的容量难题,尽力帮助更多热切希望参观中国国家馆的观众实现愿望。组织者已经在考虑,在上海世博会闭幕以后,中国国家馆的所有展览能保留一段时间,继续向参观者开放。另外,世博会组织者正在積极筹备采用互联网和三维技术的“网上世博会”,届时,参观者在家中轻点鼠标,就有望在电脑上把中国国家馆里里外外看个真切。

“这多少可以弥补部分观众在世博会会期里不能走进中国馆的缺憾。”钱之广说。■

编辑:卢劲杉lusiping1@gmail.com

猜你喜欢

中国馆世博会展馆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
喜游世博会
世博会历史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