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座谈会综述

2009-03-26

鸭绿江 2009年3期
关键词:王充辽宁文艺

2009年2月15日,由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文联、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美学学会五家机构联合举办的《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座谈会在沈阳召开。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刚到会讲话,并转达了部长张江的贺信。参加会议的还有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王充闾,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王秀杰,原省文联副主席牟心海,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沈立,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郭廷建,省作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常务副书记朱庆昌,省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邵永胜,省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崔铁民以及来自省内的评论家、文化学者50余人。会议由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刘兆林主持。

作为本书的主编,王向峰教授首先介绍了此书的成书与出版情况。这部书从2007年开始策划,历时两年时间,成文36章,共计60多万字,吸引了36位省内外老中青评论家共同参与,为作家和评论家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给文艺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研究作品、知人论事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本书从审美理论范畴上立论,更加系统更加完善,进入了学术的、理论的审美评论层次,脱离了一般的就作品说作品的印象层面。本书从不同角度,深入到王充闾的创作当中,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章节设置不重复。这部书文字规模巨大,最后统稿时,在各章节的文字设置以及史料核对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章节的文字考察上,也尽量与评论的研究对象相媲美,评论家对文字力求精益求精。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真正非常良好地开展起来,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也是这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著名学者彭定安认为王充闾作为散文大家的诞生与家庭、时代、社会环境和交友都有重要关系,家学渊源、中国古典艺术,成为他散文创作的重要基础。他的文化散文以发掘传统文化的资源,摘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作为主要内涵。他用散文的形态,执行着一个民族的反思性文本,其思想蕴含丰富,应该纳入30年中国人对传统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开辟中。他是辽宁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散文,恰恰就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民族、人民的生存进行了思考,这就是王充闾在中国当代文坛的意义。

省作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常务副书记朱庆昌从读者、文学组织工作者的角度谈了看法。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体现哲学家的辨证思维、史学家的唯物史观、思想家的深邃思考、文学家的手笔功力。写历史、写人物,需要学习历史、尊重历史、不苛求历史,王充闾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学养,很值得大家学习。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沈立认为这本书恢宏、大气、成体系,包括了许多新观点,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辽宁理论界的贡献空前,给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提供了一种经验。对于一些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组织团队攻关研究。团结和团队精神,在大规模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意义重大。

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王秀杰认为这是我们文艺界的一件大事,应该说是大获成功,可喜可贺。它推出了辽宁当前最有成就的作家,也推出了评论界的整体阵容,这样一个项目,既在打造一流的作家,同时也在打造一流的文艺评论队伍。这样的一个举措,为辽宁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回顾了本杂志对王充闾研究的历程,他同意李晓红 “未完成的王充闾”的说法,创作未完成,评论也未完成。他认为,对于辽宁文学来说,王充闾的散文影响非常大。包括对全国文坛,他的散文都有贡献。然而对于作家的创作,提出怎样的理论突破点,我们的理论怎样创新,应该怎样对应,值得思考。王充闾对于现代汉语写作,有什么贡献,充闾先生吸取和借鉴古文的长处,也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另外《碗花糕》、《望》等,被大家当作是他的代表作和名篇,作家的经典作品的研究和流传,也是很重要的。

《辽宁日报》编委丁宗皓认为这本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重要的文学视角。如果从文化上看,从文化视角探讨,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空间会更大。王充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资源,这和他读私塾、阅读、人格和生命轨迹,都是密切相关的。他成功地以传统文化为资源参与当代文化重建。虽然主体上,他的散文还是以写历史文化事件为多,但是抓住了人的问题,回到本体个体,关注人的生死爱欲的最基本问题。回到人性的方面去观照历史人物,他对于历史文化的思想调遣,具有一种隐喻性。

《海燕·都市美文》主编古耜认为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辽宁,对于整个散文研究,都有积极意义。造成我们当代散文批评薄弱的原因之一,就是世界性散文理论的贫困。究竟应该怎样对散文的创作,进行理论的、学术的研究,这方面的著作,应该说还不多,也就是充闾主席这里有这么几本。所以说,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当代中国整个的散文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充闾先生的作品,在创作实践来看,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个案。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高凯征说,充闾先生的作品,是中国散文界,这么多年没有达到的高度。如果说要定位的话,它能够聚敛道德,能够在道德混乱的状态下,聚敛我们道德当中优秀的东西,进行深刻地思索。

李仲元、张永芳、郭廷建、唐明等评论家、文化学者也相继发言。

王充闾在答谢词中讲了四方面,一是感激,这种感激,从八十年代后开始贯穿整个新时期,这本书是我省评论界精华的一次集结,有的同志讲它的开创性、指导性、权威性,将来在全国的影响,学术研究性,确实开创了一种开放性的工作。二是感觉到愧怍,承受的东西太多,我回报的产出的东西太少,我写的东西还没有真正达到大家的期望。三是警醒,我的目标,只有在今后的创作中去努力达到。“爱之愈深,望之愈切”我将之作为努力的目标,我还是清醒的。最后,奋发,定安说对西学方面的加强,我们说如虎添翼也好,还是一个根本性的整合也好,都是必须的。有些方面,我已经注意到了,史学方面、哲学方面,欠缺明显。感谢向峰老师二十几年对我的厚爱,跟踪的,愚公移山式的精神,将自己的弟子、弟子的弟子带进来研究,更是一种奋发的动力。

最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刚同志讲话。他说本会对于省委宣传部抓好全省的文艺宣传,特别是文学艺术创作很有帮助。立项之初,省委宣传部就曾对这个立项的研究思路提出过要求,不仅要展现辽宁最突出的作家和作品,推出辽宁的文学研究成果,还要通过此项研究,组织带动起全省文艺评论队伍,显示我们辽宁评论界的总体水平。这个课题获得了巨大成功,它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现实意义,也都是很大的。首先,王充闾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以及贡献,为我们的整个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坚实的基础。其次,就是对于当前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作品阅读的引领作用。面对时代,包括面对我们的历史和传统,王充闾很好地担负起我们作家的职责,真正写出无愧时代、直面社会人生的深刻的作品,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第三,这是一次成功的文艺评论的重大实践活动,为我省的文艺评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对作家的主体素养、艺术内涵、诗文体类的创造,以及审美经验,给予了系统的总结,再从提炼实践经验的范畴,然后来设章立节、布局谋篇。这样一个工程性的评论,既要有整体的设计,又要有个体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开掘,还要整体的、有机的结合,通过统筹,形成一个完整的评论体系。第四,这部书体现了我们文学艺术界,特别是创作与评论之间的,亲密和谐、共同前进的主导精神。它是一个合作的典范,这是我省文学艺术界的一项重大成果,当然也是我们社科界的重大成果,是对我省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另外,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以这个论著的创作出版为契机,落实好张江部长提出的要求,组织好我们全省的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好我们的文艺评论阵地。部里要加大这方面的扶持力度,把我省文艺评论工作,切实搞起来,形成氛围,推动我省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持续的繁荣。

(晓宁、易明整理)

猜你喜欢

王充辽宁文艺
1942,文艺之春
酷爱学习的王充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辽宁舰
弟子规·出则悌(七)
□文艺范
王充路
浅论王充人性论非“性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