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万亿巨资从哪里来

2009-03-25闫彦明

检察风云 2009年4期
关键词:资金经济建设

闫彦明

国际金融海啸汹涌而至。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呈现出快速失衡的状态。在出口形势非常急转直下的情况下,提振经济就必须通过扩大内需——投资和消费来实现。因此,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并全面部署了一项举世瞩目的“大手笔”:至2010年我国将总共投入4万亿元进行投资,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计划公布后,国内各界对发展经济的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振。但是,如此巨大的资金,究竟从哪里来?

扩大投资:当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先来分析一下“三驾马车”的具体情况:

出口方面。形势非常严峻。欧、美、日等我国主要出口国的需求集体“熄火”,这导致2008年初以来广东、浙江等区域大量外向型企业破产、倒闭,而存活的企业也进入了严冬季节。

国内消费方面。有喜有忧。喜的是,广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使得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而新农村建设也将逐步释放出巨大的潜在需求。忧的是,一年来的股市暴跌,给处于消费中坚地位的“中产阶层”带来了巨大的负财富效应,严重地抑制了国内消费;而大量企业效益不佳,使得员工工资持续增长难以为继;另外,拉动消费需求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

投资方面。还有着巨大的潜能。近几年,宏观调控对投资一直是“抑制过快增长”,这为当前加大投资积蓄了空间,而在世界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的情况下,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已势在必行;而中国对于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可谓驾轻就熟,这将有助于提高投资拉动经济的效率;同时,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调,并在所提出的五方面具体措施中多处提到要加大相关领域的投入,这为细化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在当前外需明显减弱、消费乏力之时,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从相对抉择的原则出发,选择扩大投资的策略是当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五龙注水,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

4万亿元之巨的资金非同小可,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许多分析和报道说法不一。最权威的是近期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的解释,即在4万亿元投资中,中央只安排1.8万亿元,剩余的2.2万亿元是地方政府配套,而且这是到2010年前根据初步估算得来的数字,到2010年底,中国实际投资多少钱,要根据项目的进展而定。这与早些天铺天盖地的中央政府投资4万亿元,地方配套10万亿元的投资报道,有着很大出入。可见,不少人都误读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实际上,在该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还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可以理解为加大投资,需要共同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力量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许多垄断领域逐渐向民资、外资开放,这加速了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建设。但要实现政府工作会议对4万亿元投资计划所提出的出手要快、工作要实等要求,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快投资体制建设,加快完善我国多元化投资体系,以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投资潜能,并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使之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度经济工作重点时指出,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这个“社会合力”归纳起来,可形象地概括为“五龙注水”,也可抽象地体现在图一中:

具体来看,就是要形成中央财政(债券)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投资、民间投资、外商投资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以落实这项巨额投资计划。

一是中央财政为主导,地方政府投资为配套。根据计划安排,中央政府投资将达1.18万亿元资金,这主要是以中央财政支出为主导,相关部门政府收费基金为补充来解决的。从中央政府资金渠道来看有3个:增税;发行国债;印钞票。第一个肯定行不通。第三个后果很严荤,那可取的基本上只有发行国债了。到2008年中期,国债余额总值在5万亿左右,占GDP的18%,其中有1.6万亿元是因中国投资公司的筹资而发的,去掉这一项,实际国债余额占GDP的13%左右。这些负债比远低于美国的71%负债比。可见,发行国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另外,地方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通过财政节余及税收增长等部分为基础,合理安排配套资金,可估算其规模大致与中央政府投资接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主要应当发挥导向和带动作用,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以充分撬动社会投资杠杆,挖掘社会投资潜力。

二是银行贷款为支持。充分发挥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在资金融通、资金配置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可通过合理途径为地方政府提供短期资金,另一方面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有关投资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

三是企业投资为重点。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安排的十大领域中,许多项目涉及企业投资行为。因此,一方面要加快一些领域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的开放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事业中。中央计划开展的项目投资实际上也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是民间投资为补充。民间投资在我国长期存在,但有相当部分通过“地下钱庄”等形式发挥作用。随着我国小额融资公司的开闸,以及大量典当公司的快速发展,为民间资金参与社会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渠道。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国家建设和投资活动。

五是外商投资为增量。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跨国公司迫于资金压力在全球范围内抽回资金。在我国,外商投资的规模和增速也将在短期内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受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的诱惑,外资的投资热情始终不减。只要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外商投资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量。另外,我国政府和企业还可根据需要积极引进一些利率优惠的国际金融机构资金,以降低投资成本。

四万亿投资的走势路径

根据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投资方案,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环保、企业发展、灾后重建等十大方面。(具体投资方向反映在图中二)

会议初步匡算,实施这些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2008年第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2009年

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并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针对这个投资方案,会议还提出了“四要”方针: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彰显了此次中央政府加大投资的决心和力度。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介绍,本次4万亿元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六大方面,包括民生工程,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及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4万亿元投资的具体构成是:其中的1.8万亿元投资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1万亿元投资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50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6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另有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投资。

这些措施对于克服当前困难和保持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可以尽快解决中低收入阶层民众的住房困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加快医疗、文化教育发展,对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公平意义深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则是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对于我国尽快进入全球信息化下的工业或后工业化社会非常关键。

从这些“重磅”措施按投入力度来看,大多数都是“实打实”地用在了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上。比如目前已核准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西气东输二线项目东段工程,总投资930亿元。广东阳江核电工程和浙江秦山核电厂扩建工程,总投资955亿元。一批民用机场项目建设,总投资17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领域。

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寄托着国家和人民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期盼和厚望,也关乎每个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做好资金筹措工作的同时,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应当珍惜这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命运的每一分钱,在投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行性、可控性原则,注重项目科学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资责任制、投资审核制与监督制,以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资金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