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年代以来上海对外对内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009-03-23江建全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历史进程对外开放

江建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对外对内开放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阶段和加入WTO以来上海开放功能的全面提升阶段。上海对外对内开放基本经验包括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开放;提高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和市场开放度;以浦东开放为“领头羊”,东西联动等。

关键词:上海 对外开放 对内开放 历史进程 基本经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大力实施对外和对内双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使上海的“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同时上海开放的深化也为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条件,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由此形成了一种对外开放促进对内开放、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上海开放的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和推动下,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同年6月,中央又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浦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体制环境。从此,上海从原先全国对外开放后卫转变成全国对外开放的前锋。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为上海外向型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对外开放概况

20世纪90年代上海对外开放最大亮点是外商在上海的投资。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提供给浦东外商很多优惠政策,如生产性“三资”企业,其所得税减按15%税率计征;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三年减半征收等等。上海充分利用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和优惠政策,实行东西联动,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另外,上海进一步扩大区、县及有关局的审批权限。继1992年向区、县及有关局下放了5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审批权,1993年又将审批权下放至1000万美元以下,同时放宽5项政策界限。 20世纪90年代上海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和资金数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1995年,美国西屋电气投资3亿美元;1996年,美国英特尔公司投资2.3亿美元;1997年,日本NEC投资12亿美元;1998年,德国克虏伯公司投资14.3亿美元。随着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上海注重外商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强外商投资政策的导向,提高外商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外商在沪直接投资重点逐步由轻纺工业转向重化、仪表工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如计算机、电站设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行业。上海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产值约占40%。

(二)对内开放概况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上海积极扩大对内开放,积极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的企业共同参与浦东开发。上海除了迅速发展资本市场以外,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以及市场中介组织,都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完善,初步形成了能够沟通国内外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和交汇枢纽。同时区域合作机制也逐步建立。1997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组成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以后又增加了台州市),由各城市的市长参加,上海市任常务主席,其主要任务是推进长三角城市间合作项目实施,协调解决城市间的实际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上海对外对内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利用外资方面,1999年,上海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41.04亿美元。至1999年底,上海累计吸收合同外资金额达390.34亿美元。截至1999年底,已有254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上海。在进出口方面,1999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86.04亿美元。技术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技术进出口总额达28.86亿美元。服务贸易日趋兴旺。广告、人力资源、运输仓储、商业等已构成上海服务贸易的主导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量占全市出口增量的77.13%,成为推动上海外贸出口的主导力量。同时,上海积极拓展对海外的投资。至1999年底,上海海外企业已达545家,分布在世界7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达4.27亿美元。1999年上海港外贸进出口货物吞吐量6285万吨,口岸进出口总值761.5亿美元,位居全国港口榜首;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421.6万标准箱,跻身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之列。与此同时,上海金融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成为全国资金、资本市场中心;已初步形成一个由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等构成的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

上海开放功能全面提升阶段:加入WTO以来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领域、地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重点突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2005年浦东综合配套试点改革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浦东挂牌;上海银监局落户浦东;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在浦东筹建;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浦东推出深化外汇管理改革九项措施,率先开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这些政策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上海积极加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05年12月10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正式开港,连接洋山港和陆地的通道——东海大桥同日开通,从此上海告别了没有深水良港的历史。该港岸线长1600米,第一期建成5个7-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可停靠当今最新一代的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年吞吐量达300万标准箱以上。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等级规模和运作层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建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打下扎实的基础。

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未来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口岸政策扶持。2005年12月10日,洋山保税港区随同一期工程开港而同步启用。经国务院批复,洋山保税港区由小洋山港口作业区、东海大桥和与之相连接的陆上特定区域组成,规划面积8.14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7.2平方公里,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国外货物入港区视作境内关外,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洋山保税港区在功能上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拓展,将港口、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四者的功能集一身,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世博会的目标是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目前,筹备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之中。世博园区总面积达400公顷。上海积极鼓励并帮助参展者建造永久性展馆,在世博会结束后作为各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科技的展示馆。中国馆将被改建成世博会博物馆。这里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展和交流中心。

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逐步形成了政府层面上三个层次的合作机制。第一层次是三地最高决策层一年一度的峰会;第二层次是以长三角一市两省的常务副省(市)长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的定期会晤机制;第三层次是长三角16城市的联席会议,应周边城市的强烈要求,长三角联席会议目前已经把包括合肥、马鞍山在内的周边城市列入“观察员”,可以应邀出席会议。

上海的对外对内开放从进入21世纪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有价证券成交额38万亿元;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成交额23.13万亿元;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71.29万亿元;黄金交易所黄金成交金额3324.65亿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上海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5209.09亿美元。2007年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2829.73亿美元。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15.2万国际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上海机场进出港旅客达到5156.64万人次。全球前两位的航空物流集成商DHL与UPS,也已落户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立国际货物转运中心,上海已率先确立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地位。外资在沪投资达到新的高度。2001-2007年,上海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871.99亿美元。至2007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对外对内开放的基本经验

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在对外对内开放的进程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起点开放

20世纪90年代,上海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进入了融入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培育外向型支柱产业的高水平开放阶段。整个90年代,上海累计吸收了3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已有一半以上落户上海。大量外资外技的进入,促进了上海的工业结构向高级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带动汽车、通信和精细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通过利用外资,上海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才走完的技术创新道路,大大缩小了上海整体工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继续通过高起点开放,引领带动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2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包括在浦东新区注册的地区总部,可以享受新区优惠政策;对外国跨国公司总部的中国和外籍员工出入境、居留,紧急情况来沪的外籍人员提供便利的措施等。2003年9月,上海市政府又发布了《上海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若干意见》,提出设立具有研发功能的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对于吸引外资总部和研发机构,促进其带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宽领域开放

20世纪90年代,上海把开放的重点由生产加工领域扩大到服务贸易领域,使金融、贸易、会展、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增强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了上海城市国际化程度,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速形成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上海对外开放重点是经济对外开放,但又不限于经济,同时也包括文化、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2002年,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努力把上海建成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之一”作为主要推进的工作内容之一。作为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和国家的一个窗口,上海的国际文化交流一直站在全国的前沿。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以及旅游节、服装节等,已形成传统,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生活的内容。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初步显现。

(三)全方位开放

上海积极拓展对海外的投资。从2006年起,总投资13.2亿美元的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开始建设,一举成为迄今为止上海在海外投资的最大项目。截至2007年,上海企业对外总投资额达6.3亿美元;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约55亿美元。上海企业“走出去”已遍及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工业、能源开发、科研、服务业、农业等诸多领域。

上海积极加强与香港特区的合作交流。2003年9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在香港签署。CEPA的实施减少和消除了内地与香港在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加速了相互间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上海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内开放。长三角16个城市已在30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在港口领域,组织内河集装箱码头、堆场、枢纽设施建设规划的对接,推进区域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和港口的联动发展;在海关领域,配合海关总署在全区域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异地通关新模式和“江海联运制度”,使长三角的通关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产权交易领域,基本实现了区域产权交易规则、信息发布和统计口径的统一,推进了区域产权大市场的建设。

(四)提高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和市场开放度

上海大力培育和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通过组建证券、资金、外汇、期货、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加上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生产资料和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共同构筑了上海现代化大市场体系,有利于加速资金、商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有效配置,大大增强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要素聚集和辐射功能,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功能的能级不断提升。

建设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既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上海对外对内开放的重要目标。一方面,正是通过这样的市场体系,上海才得以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巨大的物资、资本和人才“瓶颈”,最大限度地汲取了发展资源;另一方面,正是在建设这样的市场体系的过程中,上海不断地克服体制“瓶颈”,才得以形成海内外万商云集的格局,对内对外的辐射功能才得以迅速强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才得以实现,并不断加快向高能级国际性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

(五)以浦东开放为“领头羊”并东西联动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浦东的政策和体制创新、功能提升一直是上海的“领头羊”。 创新浦东开发开放与浦西联动发展之路,提出“东西联动、再造中心”,就是通过浦东开发开放,再造一个金融贸易中心,同时,浦东、浦西形成东西联动,探索了一条上海对外开放的新路。

2005年6月,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其基本思路是:参照国际惯例,把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放在浦东先行先试;按照国家改革开放总战略,把国际惯例空白领域的制度设计,放在浦东先行探索;贯彻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上海推进落实的改革措施,放在浦东先行试点。浦东正通过东西联动引领带动整个上海的进一步对外对内开放,提升上海开放性经济的水平。

目前,浦东正全力建设与全球经济接轨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实施陆家嘴“金融城”和张江“科学城”两大“聚焦战略”,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经济、贸易和航运中心提供示范和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7

2.上海经济年鉴.上海经济年鉴社,1990-2008

3.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上海远东出版社,1990-2007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历史进程对外开放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周恩来对推动大别山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