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市场化进程的生产要素市场演进动态判断

2009-03-23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6期

闫 磊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渐进推进决定了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即从商品市场到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的逐步推进。本文从市场化进程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市场体系构建重点的嬗变,并从“经济主体自由化”和“政府行为规范化”两方面探讨了生产要素市场的调控策略。

关键词:市场化进程 生产要素市场 调控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渐进式的转型特征决定了市场体制建立和完善的主基调,以市场化进程的渐进推进决定了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即从商品市场到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的逐步推进,勾勒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各时期建立和完善的重点。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完善的重点是生产要素市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进程的转型背景下,回顾与思考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场体系构建重点的嬗变: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

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金融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各个市场特定的功能是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血液”。能否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直接关系到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市场功能的发挥。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体系的构建遵循着先商品市场放开,后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健全的渐进规律。

回溯我国经济改革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密不可分,是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紧密相连的。所谓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持续地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和增强,市场机制从逐步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陈宗胜,1999)。按照这一视角来审视我国市场体系,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完善的重点已由商品市场转向了生产要素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回顾各生产要素市场的具体演进过程,总结各要素生产市场总体特征和出现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具体而言:

(一)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在经济改革中实现了由计划管理向市场运行的重大转变,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还不完善。其特征是: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证券市场融资。在资本市场上,“重股市,轻债市;重国债,轻企债;重投机,轻投资”。这种结构性特征制约了我国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重点问题在于信息高度不对称,由此产生了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违规、违法行为,资本市场的规范性监管有待加强。

(二)劳动力市场

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总体来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呈现了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度日益扩大,劳动力的城乡转移、地区转移流量不断扩大。二是劳动者就业依靠市场的观念正在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就业是由政府统一安排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劳动者就业开始转向依靠市场。三是劳动力商品价格(工资)定价的方式仍需完善。

(三)土地市场

发挥市场手段来配置土地使用,是土地市场研究和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纵观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过程,总体来看,我国土地市场发展中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明晰的前提下,还有土地抵押权、租赁权等土地他项权利的设定、变更、终止等需进一步规定。二是规范内部工作程序,健全土地市场规则,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土地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便妥善处理政府寻租、企业寻租和个人寻租问题。三是对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出让土地,违法批地用地,尤其是违反规划用地、未批先用、边报边用、越权批地、擅自下放土地审批权等问题依法查处。四是对土地“占而不开”、隐形交易、不公平交易等通过相应制度设计来有效解决。

市场化进程与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

Bian & Zhang(2002)提出,市场化进程可分解为三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市场化是资源配置模式由再分配转变为市场主导的过程;市场化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二元转变;市场化是财产所有权的重构过程。按此尺度来衡量我国经济30年的发展,可以看到,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市场转型过程中,市场体系中各类市场“配置效率”的发挥,而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适应效率”尚未真正发挥出来。而这种“适应效率”作用的发挥与我国当前解决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所存在的弊端紧密相关。

在市场“完全”的假定下,市场主体在“自利”心的作用下,才会使市场达到“最优化”配置的均衡状态,但对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国来说,市场的“不完全”是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难解之题”,更是要“破解之题”。当前,在劳动力、资本、土地生产要素市场中,“新双轨制”(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已成为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建设的“绊脚石”。“新双轨制”可以定义为:以公共权力为背景,自下而上地寻找和套取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以获取这两大体系之间的巨额租金。那么,如何来看待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双轨制”呢?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不但要看重市场的效率问题,也要关注市场的公平问题。就生产要素市场而言,长期来看,这种“双轨制”无疑会制约或影响着市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体来讲,金融市场的“双轨制”主要反映在资金使用价格的形成机制尚未实现市场化方面。土地市场的“双轨制”反映在用地制度上为“扭曲”的市场化(即土地需求者和土地供给者之间并不是直接进行面对面的谈价)和征地制度上“权力”(主要为地方政府而非地方官员)的寻租化。劳动力市场的“新双轨制”反映的是劳动力价格的定价机制严重不协调,虽然企业所需劳动力由市场决定,但行政事业单位所需劳动力的配置仍存在一定的不协调。

基于市场化进程的生产要素市场调控策略

Havrylyshyn和VanRooden (2000)关于影响GDP增长因素的研究表明,影响GDP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宏观稳定和制度改革。对于我国而言,宏观稳定自然不必探讨,但就制度改革而言,在我国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重点实际上是“经济主体自由化”和“政府行为规范化”两个方面。

对于前者而言,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要加快法制建设,颁布全国范围的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的专门法律法规,以指导信用体系的建立;要引导企业将“诚信”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良好的信用有助于企业减少谈判的成本,节省交易成本;要推进信用评价机构的建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相应执业能力的信用机构,促进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

对于后者而言,虽然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都已形成,且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市场体系制度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立法、对现行市场规则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场规则的落实和监督执行上。具体来讲,要加强立法工作,注重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当前经济形势不一致的规定;要做好市场规则的执行落实,规范政府行为;要加强市场管理的监督,加强对市场管理者的管理,促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Bian Yanjie and Zhang Zhanxin.Marketiz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rban China 1988 And 1995[J] .The Future of Market Transition,2002(19)

3.Havrylyshyn,Oleh and vanRooden,Ron.Institutions Matters in Transition, but so do Policies[J]. IMF working paper,2000(1)

4.闫磊,刘澈元.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西部地区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