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验证

2009-03-23李荣富曹雪峰王丽娟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对外贸易资源配置经济增长

李荣富 曹雪峰 王丽娟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为检验安徽省对外贸易可能通过何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本文选取政府政策、技术外溢和区域内资源配置三个途径,实证分析了1985-2006年间安徽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对外贸易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其中经由政府政策途径的作用最为明显。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资源配置 偏最小二乘回归

安徽省1985-2006年间,实际人均GDP由1985年的845.31元上升到2006年的5405.01元,这22年间增长了5倍多,年均增长率达到9.24%,而同期内,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5年的10.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62.59亿元,增长超过50倍,年均增长率达20.63%。无论从绝对增长倍数还是相对增长率,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这表明从“七五”到“十五”期间,安徽省对外贸易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安徽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安徽省经济系统中的政府政策、技术外溢和区域内资源配置作为系统中介或途径,采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回归并运用路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样本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样本期为1985-2006年。分析中使用的变量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分别以安徽进口依存度(DI)、出口依存度(DE)、出口额(E)、进口额(I)代表;政府政策以政府公债负担率、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和M2占GDP比重三者的算术平均(GP)为中间变量;技术外溢以安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ME)、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中间变量;资源配置以安徽省政府开支占GDP比重(GC)、市场化进程(MP)、省内投资(IR)为中间变量;经济增长采用安徽省人均真实生产总值(AGDP);其他影响变量选取了价格扭曲(PD)、平均人口规模(LP)和代表人力资本的中学升学率(RE)。原始数据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及1984-2007年度的《安徽统计年鉴》。

安徽省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途径的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中间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以代表各途径的中间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来实现各途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并运用PLS的单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分析模型:

AGDPt=F1(GPt,MEt,FDIt,GCt,IRt,MPt) 模型 (1)

对模型(1)采用交叉验证法(Cross Validation)确定最优抽取因子数为3,得出PLS估计的参数(见表1)。3个因子能够解释自变量变差的86%和因变量变差的97%,预测残差平方和(PRESS)仅为0.2309,说明模型解释变差的能力很强,总体拟合具有统计显著性。

从表1所得的PLS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参数前的回归系数符号具有经济意义:代表政府政策的中间变量GP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6,说明政府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资源配置的中间变量市场化进程MP回归系数符号为正号,表明安徽省市场化进程的缓慢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安徽省在“七五”期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73.75%,“八五”到“十五”分别为43.09%、34.09%、55.71%,2006年为47.93%,表明安徽省市场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进展缓慢,这也说明实证结果与实际是吻合的。但政府支出GC和省内投资IR都对经济增长起着正相关的作用,表明两者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有利于经济资源转换的作用。在代表技术外溢的中间变量中,当期的工业制成品出口ME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前的系数为正号,说明制成品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在短期内有利于区域内技术幅射,并且经过短期模仿、吸收而形成生产能力,因而具有技术外溢的正反馈机制,对经济增长具促进作用。

(二)对外贸易对有关中间变量影响的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分析进、出口贸易对代表各途径的中间变量GPt、MEt、FDIt、GCt、IRt、MPt的影响时,进、出口贸易选取进口依存度DI、出口依存度DE、出口额E、进口额I,同时选取中学升学率RE、平均人口规模LP和价格扭曲PD作为辅助影响变量,采用PLS的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方法分析模型:

(GPt,MEt,FDIt,GCt,IRt,MPt)=F2(DEt,DIt,Et,It,REt,LPt,PDt) 模型(2)

同样,对模型(2)采用交叉验证法确定最优抽取因子数为1,得出PLS估计的参数(见表2)。1个因子能够解释自变量变差的68%和因变量变差的58%,预测残差平方和(PRESS)为0.7873,说明模型解释变差的能力较强,总体拟合亦具有统计显著性。从表2可知:

安徽省进、出口贸易对政府政策都具有正向影响,表明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有利于政府政策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但辅助影响变量中,价格扭曲PD对政府政策具有负向影响。

在对外贸易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方面,无论是进、出口依存度还是进、出口额都与政府开支和省内投资正相关,表明随着安徽省对外开放力度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省政府的开支规模、投资也在不断扩大,如1985-2006年间,安徽省政府开支和省内投资占GDP比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3%和1.35%。这可以解释为: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政府通过增加开支规模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从而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对外贸易可以加速区域内资本的积累,因而对省内投资具有正向影响。代表人力资本的RE和平均人口规模LP也影响着政府开支规模和省内投资,表明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需要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而人口规模的扩大也会增加政府的开支(如:转移支付)和投资。但价格扭曲与政府开支和省内投资的负向关系,可能说明在安徽省政府开支和投资中用于降低价格扭曲的比例较低。市场化进程MP与DE、DI、E、I符号相反,这表明安徽省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有利于加快市场化进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人力资本的增加与一定的人口规模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化程度。但MP与PD具正相关,表明某种程度的价格扭曲的存在会影响市场化进程,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对外贸易对技术外溢的影响中,对外开放和进、出口贸易对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具正向的促进作用。中学升学率、平均人口规模与工业制成品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正向效应,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价值实现及劳动力资源优势对提高制成品出口的技术含量、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在吸引外资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价格扭曲对ME和FDI均具有不利的影响。

(三)对外贸易通过中间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综合表1、表2,经计算得出对外贸易通过中间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对外贸易通过由代表各途径的中间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扩大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政府政策质量,而后者又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因而最终进、出口贸易和对外开放程度经由政府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着促进作用;对外贸易通过工业制成品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影响效应,表明对外贸易通过技术外溢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推动作用;进、出口贸易和对外开放通过政府开支、省内投资和市场化进程同样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说明对外贸易通过区域内资源配置途径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尽管在前述分析中,安徽省市场化因进程缓慢而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推动了市场化进程,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资源配置有着改善作用,因此,对外贸易通过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仍具有促进效应。

结论

鉴于上述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本文建议安徽省宏观经济决策部门采取以下措施推动经济增长:第一,根据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加速市场化进程,提高市场机制在区域内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第二,利用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机遇,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继续改善政府政策质量。第三,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以发挥劳动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减缓就业压力;充分利用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区域内紧缺的资源包括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进、出口部门对区域内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第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稳步推进的背景下,继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促进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增加高质量人力资本的供给,以满足产业升级和优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明武.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兼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角度的解读[J].学术论坛,2004(3)

2.赖明勇,许和连,包群.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及实证[M].上海三联书店,2003

3.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对外贸易资源配置经济增长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