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009-03-23胡茂成张新平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调整

胡茂成 谭 宇 张新平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本文阐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财富、各种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农村产业结构是个地区性的结构概念。概括地说,“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这个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它既包括研究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也包括产业之间各要素投入产出的关系及其变化”(程立新,20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文献回顾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经济结构层次偏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价值链条短;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素质低,缺乏特色优势(佟志华,2008)。

农民增收缓慢主要原因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价格下降,减少了农民的务农收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减少了农民的务工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影响了农民的经营收入;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宽松,影响了农民的劳务收入(王忠福,200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要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与产业政策,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带动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我国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现状看,应首先调整农村工业结构,其次调整和发展农村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农村工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的问题;通过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和发展,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和农民增收问题(陈柳钦,200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状况的变动趋势,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克拉克认为,造成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这一规律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点上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次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

(二)库茨涅兹法则

库茨涅兹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20多个国家的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入手,对伴随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变动规律如下: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份额)与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动力份额)一样,同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看来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比重,将各国的情况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的;服务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则未必与劳动力相对比重的上升同步,大体上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三)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刘易斯在荷兰社会学家波克的观点启发下,建立二元结构模式来论证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后来,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又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他们把二元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农业部门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拉尼斯和费景汉注意到农业部门逐渐出现了生产剩余,这些生产剩余可以满足非农业生产部门消费,从而有助于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移动。所以,农业对促进工业增长所起的作用,不只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而且还积极地为工业部门的扩大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

(四)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

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只有将其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其产量和效率,从而使其只需用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养活全国人口。

(五)区域优势与专业化理论

区域优势又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是绝对优势;在国内、省内和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为相对优势。如果在优势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那么专业化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就会下降。我国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就应该根据专业化的方向不同来相应调整农业结构。

(六)产业结构转化论和产业比较效益论

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步增加;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保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第二、三产业迅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我国要实现这个转变,保证第一产业的稳定增长,就必须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确立,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农村产业化的矛盾加剧,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提出和逐步推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总体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民文化素质低,传统观念陈旧,思想认识不到位,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在文化素质方面,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农民受教育机会较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根据1996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在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约有文盲1.6亿多,占总人口的17.8%,其中绝大多数在农村。1996年,农民家庭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为11.23%,小学程度人数比例为35.52%,初中、高中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2.83%和8.91%。小学程度以下的占46.75%,接近半数。

由于文化素质低、传统思想观念停滞不前,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绝大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比较模糊。可见,我国国情和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严重制约。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机会少,文化素质低,要想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就必须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制,切实在农村范围内推广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每一个农家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各级政府要不断扩大农村教育的“外延”,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方式,既要有全日制的教学方式,也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函授、培训班等多种业余教学方式,挖掘办学潜力,努力为农村培养商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需各种人才,真正地做到教育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

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加大理论学习和宣传发动的力度。要利用各种会议、参观学习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整个农村范围营造农业产业化的氛围,使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把握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

(二)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并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发展第一产业是要做到粮食生产调整“稳中有进”。二是经济作物生产要贯彻调优、创新和提高的方针。经济作物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一个方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三是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推动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是要适应农民由自给性消费转变为商品性消费的需要,适应农民由生产上的自我服务转变为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因此,目前我国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科技、信息的咨询服务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与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要使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掌握科学技术与市场信息,是顺利实现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

(三)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来提高其经济效益。从产业结构上看,不是简单的数量关系,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品种多样化、质量优质化、整体区域特色化来寻求新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必须在结构调整中培养能支撑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因地制宜,与本地生产环境相配套;要以市场为导向,能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要有开发潜力,能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要符合生态环境和经济运行规律,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战略措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4)

2.程立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与产业调整研究[J].科技资讯,2006(7)

3.顾玮.浅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J].市场周刊,2004(10)

4.黄朝强.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路径探析[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潘国才,王殿安.对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调整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坚决堵住随意调整预算的“口子”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