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

2009-03-23金秀英余守文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

金秀英 余守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因此必须加强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本文系统考察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演进和特点,以期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投融资体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国 高等教育 投融资体制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机遇在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增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必须加强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关键在于其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丰富和完善,因此,考察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演进,对于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演进

(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形成与制度化

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依靠私人投资,所授内容主要是宗教神学,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脱节。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雷尔土地赠予法》,该法规定联邦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并由各州将新获土地出售,用所得经费购买联邦、州政府债券或其他可靠债券,以建立和扩大永久性基金,此基金经费的10%可用来购买土地建立学院或实验农场。1890年,美国国会顺利通过了第二个莫雷尔法案,该法案使得联邦对土地赠予学院的年度拨款制度化。莫雷尔法案一改美国高等教育单一的私人投资体制为政府、私人联合投资体制;另外,使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向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转变。

(二)政府二战后加强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进入冷战时期,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抗转为以科技、军事和经济为主的综合实力竞争。前苏联先后在1949年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使美国联邦政府感到巨大的压力,于是大幅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一是将联邦基础科研经费的50%投向高校;二是快速推动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据统计,1945-1965年的20年间,联邦政府就支出28亿美元帮助2500座大学建设校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均在3%以上。美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既与国家安全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又将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成大众高等教育,并全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展了大学科研,使美国在科研和知识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三)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美国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家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力度减弱,迫切需要改革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因为之前的高等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积极而有效的服务,所以危难面前人们自然会想到求助于高等教育解决经济的困境。于是,社会各界以极大的热情参与高等教育改革,还在财力、物力方面支持高等教育,使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多元化体制逐渐形成。

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在经历了以上几次重大转变后,形成了现行的以政府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的体制来维系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主要由政府投资、个人投资、捐赠基金收入及私人捐赠、学校自筹收入等几个方面构成。

(一)政府投资居于主导地位

虽然美国是一个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但是美国政府也认识到,如果完全听任市场供求来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可能危及国家利益。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和创新,联邦政府终于确立了以立法拨款、科研拨款和设立奖、贷学金干预高等教育的途径。这种途径不干预或少干预高等学校的自治,因为各高校可以自己决定是否需要联邦政府的拨款,甚至还可以促进高等学校相互竞争获取联邦政府的某项拨款或与联邦政府签定合同。联邦政府通过法令或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拨款的用途以及获得拨款的条件,从而保证实现干预目标。美国政府不但对公立学校进行投入,而且对私立学校也进行投入。虽然政府投资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美国政府投资高等学校绝对金额呈逐步增长态势。

(二)个人投资呈递增趋势

高等教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产品,而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故美国高校普遍采取收费制度,学费及杂费收入构成高等教育投资的第二项重要的资金来源。美国高等学校个人投资比例占整个投资比重的20%左右。公立高校由于政府投资比例比较大,所以个人投资比例均超过20%。从年度序列来看,个人投资比例呈递增势态。从全美高校看,1980-1981学年收取的学杂费占整个投资比例的21%;到了1993-1994学年,这个比例已上升到27.1%,增长率为5.1%。公立学校也是如此,1980-1981学年个人投资额比例为12.9%,1993-1994学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18.4%,增长率为5.5%,增幅略高于总体水平(详见表1)。

(三)社会捐赠是重要来源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经费来源便是私人或团体的教育捐赠。在殖民地时期,约翰•哈佛捐资兴办了哈佛学院即是典型的事例。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由新教伦理孕育出的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精神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把更多的赚钱作为人生的天职”。而个人成功以后,回报社会的途径之一就是从事慈善事业,包括资助高等教育。因此,美国人有从事私人慈善事业的社会风气;税收政策对慈善事业的鼓励推动了捐赠行为。社会捐赠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另外,美国高等教育已形成多种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从表1可以看到,主要包括政府投资、个人投资、捐赠基金收入及私人捐赠、销售和服务等。值得注意的是,销售和服务收入已经占到高等学校总收入的20%以上,这来源于学校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的价值。

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学校享有高度自治权、实行地方分权制的背景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考察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形成和特点,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单一现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要求的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政府投资要占主导

政府在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中起主导作用,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亟需的高层次人才,这正体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因而政府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我国又是一个经济体制转轨国家,市场型金融体系发育尚不成熟,居民收入水平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很大,当前还不能将市场型融资和向居民收费作为高等教育融资的主渠道;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基础产业部门,运用公共财政和有倾斜的产业政策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和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部门提供的产品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性,为了保证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纠正市场失灵,就必须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出制度。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制度还不健全,市场性金融产品非常单一,居民很难通过金融市场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取得个人信贷,目前虽经政府协调,国家助学贷款能顺利开展起来,但获得贷款的学生仍然很有限;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建立公共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有利于低收入居民获得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力,保证政府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二)个人承担合理比例的投资

个人作为高等教育投融资主体的理论依据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20世纪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曾指出:教育远不是一种消费活动。相反,政府和私人有意识地进行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在人体内,会在将来做出贡献。由此可见,人们参加高等教育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的(如增加就业机会、获得高收入的岗位等)和非经济的收益(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

另外,价格机制是调节供求的机制。高等院校实行学生上学缴费制度,一方面通过学费调节社会需求,一方面向学校反馈需求信息,促进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意味着价格规律必须在学费中反映出来。否则,相当一部分没有支付能力的个人的高等教育需求成为现实的需求,高等教育资源只对国家起作用,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过软的政策约束没有根本性改变,进一步刺激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的扩大,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制度上偏离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与需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信号很难单独发生作用,改革的目的根本无法实现。

(三)重视社会和个人捐赠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都非常重视社会捐赠。而在我国,社会捐赠常常被忽视,以致于社会捐资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王雪峰认为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企业家和大的资产拥有者不够成熟,没有把慈善捐款作为一项经常性活动;二是我国税收政策不够成熟,没有对慈善性、公益性捐款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三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够成熟,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资助的作用。本文认为还有两点原因就是:社会资本和财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力量薄弱;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高校本身都没有建立吸引和规范社会捐赠的制度和常设组织机构。

(四)高校要服务社会以实现价值

高校具有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以服务社会实现价值,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校要积极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实现高科技产业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高科技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不少高校与校外企业发展横向联合,成立高校与企业联合的开发中心,不仅扩大了学校与社会的接触面,为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增加了可观的预算外收入。

参考文献:

1.林荣日.教育经济学(第1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晨曦.美国高校投资体制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王屹.加入WTO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J].广西高教研究,2002(3)

4.蒙丽珍,何莎.美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5)

5.陶美重.中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负担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1(6)

6.刘建发.美国高等教育投资立法保障的历程及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7(6)

猜你喜欢

美国高等教育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