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演进述评

2009-03-23闻开琳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

闻开琳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对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假设下的两类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阐述了各种理论的内容,并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形成了一系列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这些直接投资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理论通常假设产品或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或接近完全竞争的。这类理论认为不同收益率、资产分散化、产出和市场容量是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第二类理论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是因为其相对于东道国竞争对手来说拥有一项或多项优势。这类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和折衷理论。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学者可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这不影响各种理论的实质内容。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假设下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一)不同收益率假设

这种观点存在于FDI理论早期,这一假设认为FDI在国际间的流动是因为资本在各国间的收益率不同所导致。对于进行FDI的主体——企业,依据其期望边际回报等于边际收益来进行FDI的决策,从而资金就流向了具有更高收益的项目和地区。这一假设在上世纪50年代很流行,当时来自美国的FDI大量流向了收益水平更高的西欧地区的制造业。但当60年代,美国国内资本收益率持续提高,但仍伴随着美国FDI不断流向欧洲时,这一假设就变得很难站得住脚。事实上,投资者在做直接投资时,是否真是最大化其收益还是个未知数,即使是这样,这并不代表国内投资的收益一定要低于国外投资,例如投资者可以通过接受国外较低的收益水平进行FDI来实现国内更高的规模经济(Agarwal,1980)。

(二)资产分散化理论

资产分散化理论将企业对外FDI解释为是一种资产分散化行为。Stevens (1972),Parchowny (1972),Markowitz(1970)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有效的资产组合是将投资分散到各种可得的资产之上,于是资产分散化将减少投资的总体风险。与此相类似,通过投资于不同的工厂和设备,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企业可以分散化其资产组合的风险。怀疑论者提出,作为一个企业的跨国公司,由它来帮股东们资产分散化组织显得不是那么必要,因为股东们如果愿意,可以自己进行各种分散化的投资。

对此,Agmon和Lessard(1977)提出了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进行资产分散化所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第一,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来分散化资产的成本应当比其它方式来得低;第二,投资者或股东们应当认为跨国公司是他们分散投资的唯一或重要途径。但即使上述两个条件满足,由跨国公司作为分散投资的媒介的说法仍然遭到质疑,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资产市场的不完美。不完美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交易成本的存在,如果把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成本,在一个高度复杂和陌生的商业环境下,外部人高额的信息获取成本将限制他们持有众多不同的资产来分散风险(Buckely和Casson,1976)。Calvet(1981)也认为尽管公司有强烈地国际化分散资产组合的愿望,也不是必然要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因此,总体上资产分散化只是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产出和市场容量

产出和市场容量假设被描述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产出假设从微观层面描述了跨国公司FDI与其在东道国的产出或销售水平正相关,而市场容量假设从宏观层面描述了跨国公司FDI与东道国的市场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呈现正相关。产出假设理论基础来源于新古典国内投资理论Jorgenson模型(Jorgenson,1963),但市场容量假设并没有像产出假设那样具有理论基础,在通常的研究中它只是被作为一种外生的假定。尽管如此,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都引入相关变量来研究东道国市场容量与跨国公司FDI的关系。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假设下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Hymer,1960)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直接投资,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奠定了基础。海默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归结为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他认为这些因素包括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信息、国际声望,大型跨国公司凭借这些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经金德尔伯格补充发展之后被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垄断优势论提出后引起了一些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垄断优势的来源,丰富了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此前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稀缺资源可移动程度与国际分工解释跨国公司的限制,与市场出清和完全竞争的假设相比,它对最终产品市场不完善的假设更贴近现实,解释能力更强。但垄断优势理论仅把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唯一因素显然过于片面,而且海默等人所采用的静态方法没有阐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发展变化,对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中许多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雷蒙特•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从动态上来分析企业从事活动与产品生命周期之间的内在关系。弗农认为,产品周期可分为产品创新、产品成熟和产品标准化三个阶段,同时该理论认为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投资战略。弗农后来又引入跨国企业的寡占行为,进一步修正和补充了该理论,把产品周期的三个阶段重新划分为“创新寡占阶段”、“成熟寡占阶段”、“老化寡占阶段”,并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市场策略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成功地将美国各产业的出口与其产品的创新程度和非标准化程度联系在一起(Hufbauer, 1970),但是它并不能解释美国一些其它直接投资的特征,例如,非标准化的产品在国外生产,以及一些为当地市场而细分的产品的生产(Buckley和Casson, 1976)。

(三)内部化理论

Hymer和Kindleberger(1969)提出了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是企业在国外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但它并不能解释那些成功的企业为什么通过FDI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出口、许可证或技术转让来实现。这便促使了内部化理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较有影响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其思想来源于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企业质的研究,巴克莱和卡森(1976)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跨国企业的内部化理论。鲁格曼(Rugman,1981)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理论分析前提,强调了中间产品的不完全促使企业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从而使企业的垄断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并获取内部化经济效益,内部化是克服中间产品市场失效的途径。巴克莱和卡森等人发展的市场内部化理论较好地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的关系、直接投资与贸易障碍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生命力。

(四)区位理论

一般说来,区位理论着重指出了哪些区位因素能决定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这些区位因素包括:贸易壁垒、政府政策、东道国和母国的商业环境、劳动力相对价格、市场容量和增长潜力等。因此,相对于内部化理论将企业特有优势作为解释其对外投资的原因,区位理论注重贸易经济学家所关注的国家特有优势对FDI的影响。区位理论的正式经济模型分析始于Helpman(1984,1985),Helpman和Krugman(1985),他们将Heckscher-Ohlin-Samuelson贸易模型进行了扩展,在模型证明了当两国要素禀赋不同时,资本密集的国家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密集的国家在本国保留资本密集的生产部分。交通成本、东道国和母国的贸易政策等将使国家间要素成本差异进一步扩大,刺激了企业进行海外生产。但这种生产国际化也使企业面临成本压力,海外工厂的设立成本取决于东道国市场容量、贸易政策和商业环境。因此,区位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区位是东道国市场规模和商业环境的函数。Dunning(1986)对于贸易理论框架下的区位理论持有批评的态度,他认为“研究时采用了不注重所有权和公司治理问题的贸易理论的学者显上升趋势”,认为贸易经济学家对于特定所有权资产的忽视是因为他们隐含地假定了这些资产对于理解FDI的投向没有关系。Dunning的批评似乎敦促了经济学家在研究国际生产和FDI时将企业专有资产考虑在内,促进了众多经济学模型的出现。

(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1981,1988,2000)在借鉴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并引入区位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折衷的方法提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必须同时具备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运用折衷理论中的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可说明跨国公司在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许可证贸易这三种主要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之间的选择。当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时,将选择技术转让;当企业既有所有权优势又有内部化优势时,将选择出口;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以上三种优势时,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邓宁为进一步完善折衷理论,把国际生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寻求型(Market-seeking)、资源寻求型(Resource-seeking)和效率寻求型(Efficient-seeking)。并且,他运用要素禀赋(影响到区位优势)和市场失效(影响到三种竞争优势)对国际生产的这三种类型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众多经济学家建立了折衷理论的经济学模型,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如何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内部化过程纳入到可以分析的模型中。总的说来,模型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Helpman(1984,1985),Ethier(1986),Ethier和Horn(1990),Horstmann和Markusen(1992),Baldwin和Ottaviano(1998)为代表,他们试图将折衷理论整合到贸易理论之中去。另一类模型在产业组织的视角下来分析折衷理论,代表人物有Hirsch(1976),Smith(1987),Horstmann和Markusen(1987, 1992, 1996),Saggi(1998),Markusen和Maskus(1999),Markusen和Venables(1999)。总的说来,所有模型都假设FDI主要在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的产业中发生,或者跨国公司FDI的进入造成了均衡状态时的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它们都关注拥有特有资产的跨国公司进行FDI所面临的权衡和选择。结果表明,跨国公司通过FDI进入东道国市场取决于特有资产的性质、东道国和母国的要素禀赋和市场容量、其它企业的决策以及产生的交易成本等因素。

结论

本文分析了各种解释跨国公司FDI的理论,从不同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国际化生产和FDI的流动进行了研究。对于关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经济学者(如Vernon,1979),他们将FDI看作特定产业或产品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中的垄断和种种限制制约了企业间的公平竞争,间接给予了具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成长的土壤(如Caves,1971; Knickerbocker,1973; Grahman,1975)。对于折衷理论的经济学者,所有权优势以及相应的交易成本和区位优势是企业跨国生产的决定因素。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各种理论是经济学者在探求跨国公司FDI某一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但它们之间又不相互排斥。

多年来,折衷理论被认为是最被广泛认可的FDI理论,在它基础上建立了众多的经济学模型,所得到的结论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而有些理论因为现代跨国公司和FDI新现象的出现而丧失了解释力。早期的新古典理论将发达国家描述为资本充裕的经济体,因此发达经济体中的利率和资本回报率都比较低,理论上资本应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发展中经济体流动。另外,在国际贸易的Heckscher-Ohlin-Samuelson模型中,国际贸易最有可能发生在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经济体之间。但战后却显现出了贸易和直接投资都聚集在发展经济体之间的现象,为了应对这一“新”现象,两种理论相续产生,一种以弗农为代表,他成功地解释了美国FDI在欧洲大量的增长,但却不能完全解释当今世界的FDI现象(如来自第三世界的FDI);另一种以海默为代表的理论,它最终演化成了折衷理论。该理论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解释众多的FDI现象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在它的框架下能够包容和吸收其它理论(如内部化理论和区位理论)的原因是它将所有权优势作为核心,而所有权既能形成企业的优势,又是限制FDI的障碍(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

参考文献:

1.汤敏, 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M].商务印书馆,1989

2.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Jamuna Agarwal.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survey,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980, vol. 116, issue 4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我国跨国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策略研究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外派人员、沟通满意度与知识转移能力——基于在华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股权分散情况下跨国公司参与者的行为策略分析
跨国公司缘何败走美页岩气市场
跨国公司的商业贿赂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