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2009-03-23赵春怀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5期
关键词:望文生义一隅散文

赵春怀

三盈三虚,可以说是教师追求的较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不但是要教知识也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掌握方法,激发兴趣,形成能力。学习的方法很多,笔者就以下3个方面略述管见。

一以贯之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学富五车,学识渊博。这虽与他韦编三绝的刻苦努力分不开,但与他的学法不无关系。在《孔子世家》中,曾经记述这样一段他与弟子的对话,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多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它起码包含两层意义:孔子多学而多识;孔子的多学而博识是源自于他的“一以贯之”的学习法。所谓“一以贯之”,就是将所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系统化,进而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印象自然就加深了一层。同时,归纳系统为一个链条,使零散的语文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说学习李白的诗歌,就要弄清楚与之有关的东西,如作者身世、经历、性格、思想与诗风之间的关系,从而系统全面把握李白的诗歌。

举一反三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很显然在教学中,孔子强调学生要举一反三。这里的“反”就是类推,是教师通过正确指导,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让学生学好“一隅”,而放手让学生从“一隅”所揭示的规律、方法中获得启迪,独立地“反三”,促使学生取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成效。

比如“杳”是一个会意字,那么“杳”的本义是什么不呢?可以用“望文生义”法来识记它。“木”下有“日”,也就是说太阳已经落在树下,天将黄昏。因此“杳”的本意是“黄昏”。“杳”的这一本义很容易看出。同时也可以弄清楚它的一个常用义——“远得没有踪影”是怎么引申出来的。因为黄昏时分,人的视力就有所限制,看东西不很清楚,就有远的感觉,所以“杳无音讯”这个成语也就不难理解。

由“杳”望文生义,举一反三,就可以类推出一个“杲”字的基本义,“杳”是昏暗,那么“杲”就一定有明亮的意思。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法,既增强了识记汉字的趣味性,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可谓一箭双雕。

总结规律,形成能力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它的知识点大多是零碎的。这些知识的掌握,往往又有规律可循。他人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并不见得你能形成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的人,善于动脑,善于分析、研究,善于探索、发现,善于总结,找出规律,努力实践,形成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关于散文的知识,谁都知道三要素,夹叙夹议。抒情为主,结构上的串珠法与辐射法等等。但要学会写作文,需要在掌握这些有关散文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大量阅读优美的散文,大量仿写,自我感悟,自我拔高,自我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写法或经验。此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望文生义一隅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香生 一隅
宇宙一隅的趣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不可“望文生义“的英语副词
古镇一隅:慢时光里的镜像
作品赏析
翻译切莫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