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利用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高考诗歌鉴赏能力

2009-03-23赵艳斌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5期
关键词:叠词杜甫诗词

赵艳斌

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道必考题,考查学生的解读及主观表达能力。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平时接触的少,理解上有难度。但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其实是“设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教师要把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放在平时,抓住课本,在平时的课堂上渗透高考诗歌鉴赏考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有2个方面:1)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那么平时课堂上怎样结合高考鉴赏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通过鉴赏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语言能力

语言是诗歌的外壳,是诗歌描摹景物、塑造形象、表现内容情感的媒介。因此要学会把握诗歌语言。

想象和联想是学习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疏通诗词的基本意思。

《沁园春•长沙》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包含倒装和省略,补充调整后为“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远望)湘江北去”;《山居秋暝》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应笑我多情”。教师在教学中对语言点进行分析,那么当学生见到一首新诗,按字面顺序读不通顺时,就会运用所学知识变换语序。比如读到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就能联想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读到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叠词是诗歌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叠词的作用不外乎2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加强情感。课文中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叠词既加强诗歌的章节节奏,又写出秋季的落寞和悲凉;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7对叠词,把女词人难以言尽的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掌握了叠词的作用,再见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和“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时,对其中的叠词“青青”和“潺潺”的把握就有了方向。

要掌握对诗歌语言炼字的本领有一道高考题让学生分析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中哪两个字用的最传神,答案是“自”与“空”。如果学生在做此题时能想到课文里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自”“空”炼字的妙处,那么做对此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解读经典诗歌作品,冲破技巧难关

诗歌的表达技巧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3种。抒情常用的方式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现手法常用的是衬托(对比)、虚(想象)实结合、侧面描写;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涉及到的比喻、排比等8种。

高中语文课本中李白的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遇到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用天台山的高来衬托天姥山的高,衬托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沁园春•长沙》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在颜色上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在动作上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的对比。由此及彼,当再遇到“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画眉鸟》,欧阳修)的诗句时,很自然就想到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再比如课文中选的柳永的《雨霖铃》,其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以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这一虚笔来表现离别时的愁苦,虚实相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诸如用典、动静结合、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表达技巧在课文所选诗歌中都是可以找到。教师在平时教授诗歌的过程中,要注意渗入知识点。

细品诗歌,体味诗歌之志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诗人心中的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能体会出诗的情感,是读诗的最大乐趣。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别恨离愁等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归纳。

横向做比,理解差别同是思亲念友,别恨离愁,李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李白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同是建国报功之志的抒发,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气象高远,意境开阔;而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和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纵向做比,理解深入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思想也不同。初中学过的杜甫的《望岳》,创作于作者25岁(737年)时。当时作者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性意义,透露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英雄气概。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判军俘获至长安,远离妻子儿女,眼前是风雨飘遥的大唐王朝,于此时(757年)写下《春望》。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就会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句中所浸泡着的诗人的辛酸和悲苦。《登高》是杜甫晚年(767年)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上,社会一片混乱,诗人继续过着一种“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人的相继辞世,诗人只能登高以排遣郁闷。知道了时代背景也就理解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痛,也就理解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里所饱含的苦楚。

教师在教授课文诗词时不应就诗词论诗词,要注意引导学生和高考点联系,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中学)

猜你喜欢

叠词杜甫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杜甫改诗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杜甫与五柳鱼
“的”字叠词招聘会
让叠词走进句子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