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自主阅读学习方法

2009-03-18张洪明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师应习惯文本

张洪明

【摘要】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平等对话,激发兴趣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自主阅读兴趣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48-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提高阅读的能力。为达成以上目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张扬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创设阅读氛围、开展阅读比武、巧设疑问、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等。如我在教学《钱学森》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钱学森一生潜心科研,报效祖国的短文。当我情真意切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了。学生也受到了我情感的感化,都怀着虔诚的心情,深刻地感受钱学森爱国情怀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一丝不苟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兴趣,从心理学的层面说,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指向性,也就是对于自己经历的事情的过程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了学生的需求、动机,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学习激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凸显出超乎寻常的恒心和智慧。

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又表明,学生的兴趣持久性不强,需要老师不时地强化,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当学生自认为对文本内涵解读得差不多了,不需要钻研的时候,就及时追加一个问题,激起第二个兴趣高潮。二是当学生的思维遇到拦路虎时,就抛出老师点拨的,促使学生茅塞顿开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大脑处于混沌状态,思考不积极时,就提出引起辩论的问题,以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四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另一扇窗户,当学生满足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的假设,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培养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生成阅读理念、提高阅读能力,达成学习目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阅读,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既要学生主动参与,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又要求学生能在遇到问题时,能自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要求。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学生人生的一大财富,受益终生。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预习,边读边思,批注,自主解决拦路虎,勤于查工具书等。经过实践,颇有效果。学生生成了阅读的习惯,就能自己自觉学习,主动阅读并学有所成,减轻我的课堂教学负担。

比如,《詹天佑》一课,一是詹天佑是历史人物,远离学生生活;二是学生没有亲自乘火车经居庸关到八达岭,没有感受京张铁路的伟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难度较大。我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从网络、报刊、杂志收集相关的詹天佑的资料和京张铁路的图片,并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资料,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教学效果非常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有了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主动收集资料,就会使自己的阅读更加丰富多彩。

三、重视质疑能力

质疑问难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文本哪些地方学生不明白,文本的难点是什么,学生的学习难点有没有突破,只有通过“疑问”来很好地呈现。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学生课堂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作用。更能张扬学生思维,养成阅读兴趣。

那么,何处质疑?怎么质疑?教师应在关键处、重点处、疑惑处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疑问。一位教师在讲《推敲》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韩愈坚持用‘敲而不用‘推呢?”“贾岛怎么没有主见呢?”等问题。

问题提出来了,怎么解决呢?教师应紧扣中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同时要注意组成学习小组,组内讨论、探究,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根本所在。

四、关注个性差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学习经历不同等,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制定学习目标不求空、大、全,但求精而小。教师在课堂要分层次教学,练习设计分层次,问题难度要有梯度,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并及时进行反馈等,面向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让所有学生都分享教学成果。

五、创设和谐氛围

和谐的学习氛围,能愉悦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的目光中,热切的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努力探索阅读的未知领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一个“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与学生共同进行读书、谈话、研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讨论探究的共同活动中,发挥能动的学习主导作用,为学生学习架设一道彩虹。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留白”,使学生在课上充分想,充分表达。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已是课堂的主人,从而积极地参与阅读学习。有位老师,在讲完《鞋匠的儿子》一课后进行小结时,她说:“读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大声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最有作为之一,应该说是伟大!”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法不错。你为什么这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达成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阅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得到尽情完美地发挥,同时愉悦了学生学习的身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创设自主阅读环境,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提高自主阅读的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教师应习惯文本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好习惯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