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 回归生活

2009-03-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民主选举拉票民主

项 拓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推行和课堂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面向生活”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一条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结合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②》(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一节课,就课堂教学设计怎样有效贯彻“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谈些实践体会。

【关键词】教学设计新课程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24-02

大教育家张伯苓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教育的各种要素和活动应反映学生生活背景与实际,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中学政治教学的实践,结合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一节课,就课堂教学设计怎样有效贯彻“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谈些实践体会。

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的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上好这堂课,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式的情境,拟用二次合作学习(讨论)的形式,力图达成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思想问题的双重目的。

情境材料是围绕一幅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草根民主”设计的:冬日的阳光照耀在打谷场上,十多个村干部候选人依次坐着,在每个候选人身后都放着一只碗,村里的农民从他们的身后依次走过,“同意谁,就把豆子丢在谁的碗里”。丢豆子的农民一脸的神圣,庄重将手中的豆子丢在自己看中的候选人碗里。这幅“草根民主”的照片真实地记载着六十多年前。晋察冀边区的农民用豆粒作选票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庄严一幕。

设计的探究问题:1“草根民主”属于什么选举方式?(直接选举、差额选举)2目前村级干部选举中,村支书为什么不是由村民直接选举?学生探究,教师点拨:村支书是党的干部,不是党员的村民无权参与选举。3为什么晋察冀边区当年要采取“丢豆子”的方法进行选举?把“豆子”改成纸、“丢”改成写,行不行?学生探究:不行。因为当时的农民大多数人不识字,不会写字,而且那么多人参与选举,要置办大量的纸和笔,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不允许。选举只能在打谷场进行,就充分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条件差的状况。从而很自然地引出选择选举方式的依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民主意识等。同时,也使下一个探究问题顺理成章。4为什么我国目前采取的选举方式与西方国家不一样?是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决定的。

组织合作学习。议题:分析村长选举中的拉票现象。全班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不能因为拉票现象就否定村级直接选举的积极意义。”反方观点:“拉票现象就说明目前村级直接选举方式还不成熟,不宜采取。”双方摆出理由,激烈争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1)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目前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2)拉票。特别是以物质、金钱诱惑为手段的拉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手段不正当,当选应无效。(3)目前村民的文化素质、民主意识亟需提高。

二、教学设计“回归生活”的思考

1于学生生活、成长经验处进行教学设计

杜威提出的“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从做中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论的一大原则。教学设计要“回归生活”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例如,为使学生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课堂、进入教材,教学设计就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和更理性的想法。具体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化高为低、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厌为亲,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依靠生活、开发教材,紧贴生活、活用教材,再现生活、拓展教材,真正达到“通过生活而教”的境界。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学情调查,了解到来自农村的学生接触的民主选举,大多是农村的人大代表选举、村长选举、拉票现象、美国总统大选等内容。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学设计中的“拉票现象”辩论会,就是从这个实际出发安排的。用“草根民主”把民主选举方面的学科知识、理论观点寓于发生过的选举生活中,化抽象为具体,效果明显。

2于学生的疑难点、困惑处进行教学设计

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于学生的疑难点、困惑处进行教学情境设计,组织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困惑过程中活化知识。不断改进已有的认识和经验。

本教案中,学生对选举的几个概念,如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不很了解,对村长、村支书的产生方式也不清楚。有的学生对自己家长在选举时发生的拉票行为非常困惑。而留心时事的学生都知道美国大选,对于西方社会的选举为什么同我国不一样,心中存有疑问。另外,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等错误观点在一部分学生中也颇为流行。尽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不可能解决每个学生碰到的难题,但如果一些普遍的、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课后依然存在,说明这堂课未达成真正回归生活,实现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的三者结合”的教学目的。本教案基于学生疑惑设计的“草根民主”“辩论会”“课堂讨论”,既能较好地承载教学目标要求,如“了解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几种选举方式,选择不同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加深对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重要性的认识”,又很好地解开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较有代表性的疑团。

3以问题引导为方法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新课程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从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把观点、结论蕴涵在案例中和问题中,供学生合作探究,而不是先得出结论,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记忆和表达的方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教学模式,从步骤上看分为五步:(1)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材料。(3)提出解答问题的种种假设。(4)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时,学生可以开展讨论。(5)对讨论作出总结,得出一般的结论。当然,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必须具备被进一步加工的可能性和层次性,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贴近学生实际,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层层递进。“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的教学设计,笔者就以问题为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促使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新的认知。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必不可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这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教师要有民主精神,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来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地得出结论。因而教学设计的内容、提什么问题、怎么回答,教师在课前预设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留给学生多元发挥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

总之,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本教案从学生接触到的民主选举的现实生活出发设计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新学生观。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理念下新的学生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从而给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

猜你喜欢

民主选举拉票民主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做个“懒”老师,让班级管理“活”起来
兰州市绣河沿回汉聚居区民主选举的现状与管理研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找“帮手”当“帮手”拉票都在惩治之列
多管齐下治“拉票”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