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选项关联法解历史“主要”类选择题例析

2009-03-18罗伟阳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内因生产力

罗伟阳

【摘要】历史选择题中,有一类题干中心词的核。限定语为“主要”的选择题,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选项间的关联关系对其进行直接选择。本文意在对关联关系进行分类,并用典型题例加以说明和探讨,祈望引玉。

【关键词】历史选择题关联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22-02

“主要”类选择题是指题干中心词的核心限定语为“主要”的选择题。它是高考历史的常见题型,熟练掌握其解题方法,有利于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益。

选项关联法是指根据选择题各个选项之间的关联关系来优先取舍的方法。它可以用来破解某些主要类选择题。如何依据各项间的关联来确定“主要”项呢?在十来年的高三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些许思路,在此以历年高考或各地高考模拟考试选择题为例进行分析、说明,供同行参考。

一、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着手

两者之中,宏观是全局概念,微观是局部概念,宏观为大,微观为小。历史文本中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都属于宏观范畴。

例1:(1996年广西)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解析:A项浓缩为“军事胜负变化”,B项归纳为“外交政策变化”,C概括为“社会环境变化”,D表述为“社会矛盾变化”,社会环境属全局性概念,正确选项为C。

例2:(2005年全国Ⅲ)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A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B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A是错误结论,B是国民党党内的变化,C是整个社会背景的变化,D是群众运动高涨,B、D两项的内容都受制于社会背景,正确答案为C。

例3:(天府名校:高考探究与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主要原因是()

A大量可供开垦的荒地存在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劳动者积极性提高

解析:A上升为地理环境,B、C、D属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地理环境制约着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属于宏观概念,正确选A。

二、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着手

两者之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按照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要求形式与之相适应,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政治经济活动中,生产力起主要作用,生产关系起次要作用。

例4:(2004年广东、广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江南的气侯、土壤对农业生产发展有利

解析:C项说法错误,A、B、D三项中,B反映了生产力,答案为B。

生产力要素中,科技地位特别重要,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生产力的各要素组成四个选项时,科技选项应为主要选项。

例5:(天府名校:高考探究与测试)第二次科技革命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B自然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解析:A、B、C、D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B属于第一生产力,因而被优先选择。

有些题,选项没出现生产力,只涉及生产关系及政治、经济内容,生产关系项就成为优先选项,因为它暗含有调整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之意。

例6:(1999年全国)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B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解析:A属于政治。B属于经济条件,C属于调整生产关系,D说法不准确,答案为C。

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着手

两者之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为主,上层建筑为次。

例7:(天府名校:高考探究与测试)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A遭受列强侵略的程度不同B历史传统不同

C经济基础和领导力量不同D地理位置不同

解析:A、B、C、D四项中,C点出了经济基础,根据关联关系,C就是正确答案。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两者之中,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为主。政治次之。

例8:(2007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唐太宗时期认识到了“君民关系如水舟”,为此他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轻徭薄赋、不误农时

C大兴文治、完善科举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解析:四项中,D项说法错误,A、B、C三项中,B属于经济,依据关联关系,B为正确选项。

在经济基础的各成份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当有“经济”项和生产资料所有制项一起成为主要类选择题的选项时。所有制项理当被优先选择。

例9:(2007年辽宁高三二模)判断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编制户口,推行连坐法

解析:A属于所有制的变化,B主要表达对农业的重视,C、D属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由于有经济选项存在,c、D应直接排除,在A、B中,A为优先选项。

四、从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着手

人民创造历史,英雄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又来自于人民群众,二者之中,人民为主,英雄为次。

例10:(南部县2007年一般中学高三联考试题)新中国一五计划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B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C老一辈革命家的贡献D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解析:A、B、C项为英雄人物,D为人民群众,依据相互关联,答案为D。

五、从内因与外因的关联关系着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为主,外因为次。内因之中又以人为因素为主。

例11:(2004年江苏)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经济封锁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解析:A、B、c、D中,A、D是内因,D是人为的能动因素,正确选项为D。

六、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着手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两者之中,物质为主,意识为次。

例12:(南部县2007年一般中学高三联考试题)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变革的时代。”导致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主义代替了重商主义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机器的发明与制造

D民族主义高涨

解析:A、B、D属于意识,C属于物质,根据二者的关联,C为正确选项。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内因生产力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分分钟搞定英语口语教学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