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入手培养语文情感

2009-03-18谈世平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课堂

谈世平

【摘要】“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只有把生活作为自己的源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教好语文课,让语文成为现实生活的交流工具,这是新课程再一次对处理语文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也是近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接受的观点,也是语文教学变活的重要需要。

【关键词】生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76-02

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的反应,有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有语文的绚丽多姿。从远古的木绳记事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生活不断地丰富着语文的内容,内容又需要生活的充实和表达。究其原因“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才有流芳千古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震撼华夏子孙心灵的吟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铮铮气节,才会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穿透时空的金石之音。改革开放以来“股票、基金、下海”等词语的随处可见,“阿司匹林、罗曼蒂克”等外来词语的流入,“世贸组织、三个代表”等新词语的出现并约定俗成一种公文用语,“艳照门”事件更是引来了“抄袭门”、“补装门”、“哈欠门”等词语在媒体上的大力盛行,无一不说明生活在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生活充实着语文的内容,丰富着语文的源泉。正如所有的河流最终要流向大海一样,生活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在心与心的碰撞中,语文得以魅力四射。

学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而是在学做人的道理,学生活的方式,学成为人才的基本条件。读一首清新的小诗,如同享受生活的甜美。读一篇精美的散文,如同拾起生活海滩上的五彩贝壳,读一部大作,在沉思中感悟生活,窥见社会之百态,人间之冷暖。总之,生活与语文的相互浸润才使得生活如此的五彩缤纷,充满阳光,语文在生活中获得了新的生命,焕发出了青春活力。所以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而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回归生活呢?如何才能克服语文学习的盲目性与滞后性和事实上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做好。

一、挖掘生活是学好语文课的起点

现代语文课教学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就是探索真理,发现事物的本质,就是对生活的更高认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若以这种理念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发现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逐一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然后划分段落层次,再归纳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陈旧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才是目的,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如在高一的一次作文活动课教学活动中,我把近年学校新建教室被民工头锁住这一事件作为启发,引导学生写作。因为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学校,所以同学们在课上议论纷纷,我只是认真地倾听,不时插上一两句自己想法。有的同学认为政府拖欠民工工资不应该,民工锁教室实属无奈,不如此,问题难以解决:有的同学则认为包工头此举实乃下策,如果激起家长愤怒,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事情解决,还不如双方相互协商。共议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同学则认为这桩事情的实质是政府与包工头斗法而吃亏的是学生。从同学们的谈讨中我发现学生的目光敏锐,言词有理,见解精辟。后来我建议同学们去实地采访一下那些因失去教室的而被迫迁至大礼堂上课的同学。“光线太暗、回音太大、人太多空气污浊,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证。”回来后,同学们更是义愤填膺,每人都有话可说,每人都写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培养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这种以教师“教”为主导和学生“学”为辅导的旧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充分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其结果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记忆力强,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有的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学习。因此,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枯燥、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人们对事物感兴趣,才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对事物的研究当成一种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和探究。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需求,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信息时代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在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和理解;他们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建立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延续。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安排学生在故事的结尾继续设想皇帝在听了小孩天真话语后的情境。由于这篇童话故事性强,所以学生参与写作热情很高,想象奇特,情感丰富。他们把生活经验与想象相结合,让自己的思绪穿越时空的隧道,尽情地飞翔。在他们的续文中,有的寄托了自己的善良的心愿,希望皇帝能从谏如流,广开圣听,改过自新,体现了当代少年的淳朴、天真;有的则认为面对暴政,当以革命的武装,推翻腐朽的政权,体

现了他们崇尚民主、热爱自由的独立思想。后来,我选取其中一篇续文编成小剧本在课堂上表演,博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语文与生活的结合,结出了丰收的硕果,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从教材中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情趣爱好。培养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我在上诗经《氓》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文内容编剧本,表演“少女”等待心上人的动作和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古文语言的优美,让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资源,调动各种因素,让课堂充满光彩,使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感悟生活的愉悦。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外在的自我”变为“内在的自我”,变“要我学”成“我要学”。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作为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基础上,要学会融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三、创新是深入学习语文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再次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教师可以是传道者、知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的倾听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贯用的“满堂灌”和强迫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如对说明文的教学,说明文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大部分教师感到不好上,上不好,没情趣,学生不爱学。因此我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找资料比赛、集体讲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写作方法训练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学生都认识到了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一主题,既提炼语文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涟漪,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离骚》一文时。课前我把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对“人物研究”,课中“质疑问难”,让学生唱主角,做主人,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和自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我所做的只是“旁敲侧击”“引导入门”,巧妙地把握学生对课文的方向和理解程度,让语文课堂始终笼罩着浓浓的“集体生活”氛围。教学形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轻松、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吸引着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创设“语文”生活,在生活中练习,让生活有诗意。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按排一点时间,请同学们交流一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作一分钟的即兴演讲,或让学生朗诵自己的得意力作。或让同学们讲自己最喜爱的故事,这样让语文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回归社会生活。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片面强调学校课堂教学,忽视“生活课堂”教学,无异于拣起芝麻,丢弃西瓜。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大环境去,利用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资料搜集,找到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内容并积累下来。在生活中孕育语文,教会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在课堂之余,我带领学生走街串巷清理较正那些广告上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语句,让他们记录下来,从中找出原因,得出结论。无论是挥汗如雨的炎炎夏日,还是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天,同学们都热情似火,后来为政府部门文字管理部门提供了许多工作建议和意见。社会生活给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生活让他们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也从这件事中看到了自我的价值和语文的巨大影响力。

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环境建设、关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开展专题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回归社会生活,不必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语文是生活中的润滑剂、添加剂,造福于人类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给予生活更多的“姿色”;语文是生活中的温暖与耀眼的阳光,给人类以力量。在生活中不用语文的人是弱者,多用语文的人是强者。善用语文的人更是智者。学会语文也就学会了用自己今天的所有去创造明天更美好的生活。语文感愈强,则生活感愈美。总之,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生活创造了语文,语文提炼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是枯燥的,离开了语文的生活是乏味的。享受生活,善待语文,让我们的语文与生活双赢,让我们的生活与语文共舞。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写字大课堂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