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走出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

2009-03-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真情语文课堂师生

陆 敏

【摘要】针对目前语文课堂评价中出现的新问题,本文认为:一堂好的、真实的语文课不能只听取“好”声一片。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真实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73-01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新课程提出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将课堂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获得反馈,激励学生兴趣,促进师生不断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如今在语文课堂评价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评价形式浮躁,语言单调,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评价开始漠然。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回归真实

真实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真实的评价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寻找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真实”,促使不同的学生都最大可能地获得发展;真实的评价并不隐瞒学生思想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在欣赏其中蕴含的超常、独特、智慧的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肯定该肯定的——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真实的评价坚持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摒弃批评,而是讲究批评的艺术,不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

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里,夸大事实、以偏概全,不突出正确、合理的一面,对其中不合理因素听之任却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加引导。还盛赞其见解之独特……这些过于夸张甚至失实的“表扬”,带来的可能是学生思想上的模糊与片面,可能是学生对表扬的“没什么感觉”,可能是滋生了学生的骄傲情绪,而并未给学生的生命带来向上的力量,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真正的激励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真实的评价向学生传递的是真实的信息,因此,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才能真正令学生信服。

二、追求真情实意

发自心扉的肺腑之言即使是低年级儿童也能注意,敷衍了事的做法每双眼睛都能洞察。“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杜威)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次没有真情的评价,显然是不能让学生因感到教师的期待,而充满热情地学习的,也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语文课文以文字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作者三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冷冰冰的评价又如何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去体悟课文的情感,去引发三者的情感共鸣呢?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呼唤着教师的评价真情投入。首先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其次,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处,思想碰撞处,情感共鸣处,用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加以“人文点染”,使课堂上真情涌动,使学生“亲临现场”,“深深卷入”,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

三、从心互动

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评价呼唤着平等和互动。“让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最大的效益。”为此,应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沟通、理解和让步。另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的不同,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就更需要师生双方彼此倾听和言说,在语言的交流评价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理解和沟通。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评价“裁判者”、“控制者”的形象,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合作者”、“指导者”。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学生机会,倾听学生的解释,使评价走向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一味地接受。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同老师商榷,甚至可以推翻,使评价动态地呈现、持续地发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

光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显然也是不够的,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应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等,应该把评价空间的开放性体现出来。长期以来,语文学习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程序、方法等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学生不能对它们有任何怀疑,更无权过问评价过程中的细节,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在这样一种评价方式中,学生大多持冷漠、应对、对立、讨厌、拒绝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把学生拒于门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被动者、局外人。笔者也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解释,通过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互评能使学生通过评价他人反省自己,看清和自己和同龄人之间的差异,能够加深对评价标准、评价要求的理解,提高自己: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邀请家长到课堂上来,参与课堂,参与评价。这种多元主体,多方参与。开放互动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思想,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一个学生最大可能发展。

一堂好的,真实的语文课堂不能只听取“好”声一片,语文课堂评价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同时,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猜你喜欢

真情语文课堂师生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风雨真情
真情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