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009-03-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电教三峡手段

侯 伟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语文教学如何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电教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64-01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比如:要讲一篇写景课文,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已对课文内容进行了了解。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自游览或观赏过。缺乏直观印象,再加上人生阅历不多,理解作品的蕴涵就会有一定距离。此时,我就会利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课文相关内容的录像或图片,这样做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教学《三峡》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三峡山奇水异的特点。上课开始,我就播放了三峡水利工程的相关画面,调动起学生想进一步三峡了解的兴趣。之后再将镜头逐渐拉向两岸的高山,河中心的激流。让学生感知三峡山水的特点。此时我又及时提问:三峡的山有何特点?三峡的水又有何特点?以此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再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就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着文中景物的变化,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课文了。

二、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音频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在当今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中外名家的名篇,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我认为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往往起着一定的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芦花荡》一文时,考虑到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现在较远,而且学生又缺乏生活经历,如果只靠语言的中介,是很难让学生认识其特定环境的。所以,我就选择并播放了一段精选的影视资料,表现抗日军民在芦花丛中为了保卫美丽的家乡而英勇战斗的情景,学生边看老师边讲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躏最厉害的地区之一,但是这里的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水乡的自然条件,出没于芦苇丛中,战斗在烟波之上,沉重地打击着侵略者,勇敢地守卫着祖国美丽的水乡。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讲解,帮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了冀中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且为理解下文作了准备。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既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又关注启发其思维,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是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电教三峡手段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路在脚下 梦向远方
电教工作者要有“五颗心”
不算看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
临机的手段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