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3-18唐玉法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新能力过程

唐玉法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要靠人才,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职责。地理教学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中切实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5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要增强实力,离不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创新要靠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职责。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发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地理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也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跟上时代的步伐,着力于对教育对象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创造力,不墨守陈规,还要能够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全体学生都看成学习的主人,创设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点拨学生,发现、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应该让学生明白“人人都是创造之人”,要让学生认识自身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要尊重学生个性,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

二、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建新颖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又被称为“易起反应的环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结论超同,答案唯一,更是严重地束缚着师生的情感和思维。学生往往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教学方案的工具和被填充“标准答案”的容器,何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要施行地理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氛围要相对宽松自由,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国内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两个过程中实现的,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而要在这两个“过程”中创新,必须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所谓创新,总是与主体性、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主体性和自主性,就谈不上创新,不可能有创新。因此,我们应该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一种服务关系,即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主导”为学生的“主体”服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尊重、热爱,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自己的服务对象学得开心,学得舒心,学得有意义。其关系流程图为:(图2)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定位为一种合作关系。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小组内部相互平等。互相学习,互相探讨。这样,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这种课堂中教师的服务既表现为对学生的个体学习服务,又表现为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服务,形成如下图所示的人际关系图:(图1)

三、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通常据说的“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四、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鼓励学生挑战思维定势。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不满足于一般的现成结论,能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比较善于创造性思维,喜欢手脑并用,获得独创性的地理成果。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过去,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教育受到压抑,学生往往受某些错误观念潜移默化的浸染熏陶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阻遏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继续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解放学生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首先,教师要破除学生对教材的过分依赖和迷信。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书本和教材。一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教材,甚至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挑刺”,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批判精神。二是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书本和教材。时代是发展的,知识运用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今天正确的结论,明天不一定正确。人类的认知在发展,任何一个正确结论都是相对的。在“已知”的基础上去发现“未知”。这就是创新。

其次,要破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和迷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而言应有一定的权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有些老师在知识问题上动不动就说“照我说的去做没错”,这就有问题了。照你说的去做没错,是不是说只能按你说的办,而不能越雷池半步?是不是说别的办法就一定行不通.再没有其它方法了?“教是为了不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学生的脑袋绝不是教师脑袋的复制品.他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怀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与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在于许多方面.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总而言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的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新能力过程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