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2009-03-18杨风雷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课运动

杨风雷

【摘要】现在许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使体育教学得以更好的实施。

【关键词】畏惧心理体育兴趣教学观念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34-02

如今许多学生害怕上体育课,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教师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没有更多属于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课室外上课受季节变化温差的影响,且要求身体力行、流汗受累,一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加上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课堂上中暑、昏厥、受伤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一切导致学生的运动兴趣下降,锻炼情绪低落,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害怕的复杂心理。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后果。要扭转这种局势,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纵观体育课堂,一部分教师还是沿袭半个世纪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先做几节徒手操或慢跑几圈,接下来是课的主体部分,即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然后是学生机械式的反复练习。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是以教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有的甚至把体育教学课当作运动训练课,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既害怕又讨厌,失去了体育课堂娱乐身心、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原本意义和价值。

“引导和转化作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体育教学是互动式教学,其教学过程应该包括教导、导学、学导三个阶段。教导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使学生学会知识。教师在传授的同时不仅要教,而且还要导,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新知识串联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此阶段以教为主;导学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即只知其然的半知状态。这时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则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活动必然以导为主,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导阶段,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后,需要把这些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运用于实践,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知能的转化以及能力的迁移,对学生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疑难和错误进行帮助和引导,此阶段以学为主,导随学行,教师的主导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相对减弱的趋势,而学生的主动活动则不断增强。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一改往日传统式和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明白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过程,而更应该是引导过程。它不是为了运动的强度和密度,不是衡量学生有多少人掌握了技术动作。而应该是以学生有多少人参与运动,教师激发和保持了多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目的。所以,教学方式和手段必须从单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学生自主练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从被动式模仿学习到主动式创新学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才能使体育教学得以更好地实施。

二、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方面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学生本身对体育课认识的不足所造成。如学生对教学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比较复杂的内容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具体表现为:怕尝试、怕失败、怕讥讽、怕受伤等;另外,一些单调枯燥且生理负荷量大的运动,如长跑,其中的“极点”,学生容易错误地将其当成极限,跑途中不敢主动加以克服,具体表现为:痛苦、害怕,轻而易举就放弃。还有运动中不可避免的各种摔伤、扭伤、撞伤和一些偶发的严重伤害事故,如铅球砸伤人、标枪刺伤人等,更使学生对体育课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提到体育课他们想到的不是强健的体魄、矫健的身躯,而是上气不接下气、面色发青、口吐白沫、鲜血淋淋的场景。因此,要使教学更好地实施下去且收到良好的效果,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种种畏惧心理的存在,应高度引起重视,让体育课堂兴趣化。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良好开端。只有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兴趣。教学双边活动才能有效开展,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如今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加之升学的压力使得他们重文化而轻体育。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教师要做的工作除了教学外更主要的是了解学生思想障碍的根源所在,根治他们的思想疑虑。例如教会他们怎样克服长跑中的“极点”,教会他们正确的运动方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运动损伤,让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练习,同时降低动作难度等,让学生大胆地参与到其中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只有享受到成功的快感学生才会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运动欲望,从而乐此不疲且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影响一个人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遗传、教育和社会环境,其中后天的教育是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即体育课室外上课空间广阔,学习方式既有教师指导又有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课的组织既有分散练习又有集体练习。学生是在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交往和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中学习和活动,身心处于动态中。因此体育课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调整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个班的学生总是参差不齐,个性也千差万别,有胆大的、懦弱的、好动的、孤僻的、好表现的和深藏不露的等。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观察和发现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存在,不能强行要求个性统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怂恿学生任性发展,而是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引导,扬长避短,发展有效、健康且有可塑性的个性。

虽然在体育运动中。很多运动都需要统一要求,例如队列、队形操练,要求动作统一、步调一致;徒手操、武术要求方向一致、规格统一。但是如果我们因此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味要求统一,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只有讨厌,何谈兴趣,更谈不上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潜力的挖掘。因此,我们应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不同的技术风格,这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就会在个性淋漓尽致的发展中调动起来,只有学生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四、塑造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

体育教师健美的体形、端正的姿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无时不向学生昭示着体育锻炼给人带来的积极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和兴趣。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是从对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关心、热爱学生,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教师,这样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培养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使他们放松心情,当他们完成动作有进步时,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是微笑或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同样会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学生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地感知有关事物,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情绪高涨的记忆力。这就是说一旦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教学效果。显然兴趣是上好体育课一个重要的因素。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则是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仅科学知识急骤发展,运动技术知识的进步也同样迅速,无论我们怎样努力也不可能用体育各项运动的所有知识去武装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独立地获取知识,深入专业知识领域。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课运动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不正经运动范
讨厌的理由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