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鉴赏教学的启示

2009-03-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丑小鸭安徒生

罗 捷

【摘要】鉴赏经典作品是儿童文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理论对纠正当前儿童文学教学形式所存在的问题,优化各级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接受美学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27-02

接受美学是西方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颇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思潮,也是近年来影响文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幼儿教师的素质养成的重要部分,对经典作品的鉴赏是儿童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提高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接受美学的理论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接受美学,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伊瑟尔和乔斯。他们一反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认为读者才是作品产生意义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读者主动地参与并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没有读者参与的作品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接受美学的贡献在于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

一、对当前儿童文学鉴赏教学的一些反思

长期以来,儿童文学教学中的鉴赏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上。教师喜欢拿自我或看似“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观点。一些教师还将对作品主题的分析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表现出一种过分的认识尺度的求同取向。而一旦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与参考书提供的理解产生偏离时,又常常不能得到老师的正确评价、肯定和激励。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得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成果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之后产生思维惰性,而被动地满足于教师对作品主题的分析和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是对学生的情感、思维和个性差异的漠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这样一来,学生成了课堂上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缺少学生参与的课堂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如对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鉴赏分析,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与世态炎凉”来代替学生自身通过作品的阅读所产生的更多的感悟。实际上,今天,这部作品在当代语境下被阅读的时候,它真正打动读者的,已经不再是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痛苦,而是她划火柴取暖的情景。连温饱都得不到满足,在死亡的边缘,女孩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获得了她生命中最高的快乐和幸福。这美丽的情景是今天衣食无忧,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的我们所难以企及的,安徒生在我们心中唤起了深深的感动,让我们在感动中体验到爱与善合一后所达到的美。也只有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我们才能感受到当代人无法触及的精神上的温暖与关怀。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的鉴赏活动中存在着“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问题。儿童文学鉴赏的作品很多都是为学生们所熟悉的经典作品,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它们几乎在每个现代人的成长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是大家的“老相识”,这容易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文学审美活动中的“陌生化”效果,从而难以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因此,在儿童文学的鉴赏教学中,学生常常满足于幼年时对作品的模糊记忆和点滴印象,以经验代替阅读,不能沉下心来认真研读原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和认识就难免流于肤浅,不易取得好的鉴赏效果。所以,突破“习以为常”给学生带来的麻痹和熟视无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让鉴赏成为充满个性的对话

接受美学理论提出了史无前例的“读者中心说”。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与读者是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必须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价值。文学的历史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是由创造意识和接受意识两种因素决定的。作品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永恒的客观价值,作者的创作意识能否被接受,应该完全依赖于接受价值,可以说,是读者的意图在创造着作品的价值。

因此,完美的阅读过程绝对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的不同,所获得的感受和结论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阅读就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便是这场“对话”中牵线搭桥的中介,教师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个体的情感、经验、思想与作品进行对接。

儿童文学是对童心的塑造与展示,充满了对童真童趣的描写与颂扬,显现了令人神往的纯真、质朴、快乐、稚拙等审美形态。要感受这些美,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通过视、味、听、触等各种器官,将阅读对象纳入个体的生命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的生命与作家寄寓浸染在作品中的生命开始对接、碰撞,才能获得种种感悟,才会对儿童文学的美质与诗意产生一种深刻而真挚的眷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朗诵、阅读、听录音或观看影视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从而有效获取对童心的感知。对于儿歌、儿童诗和散文,朗诵是一种获取审美感知的最佳方法。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也可以是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还可以是师生共同聆听配乐朗诵。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进入一种入境入神的状态,并且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学生会不自觉地用自己已有的生命体验与作品在精神领域进行交流,产生共鸣。

钱钟书先生说:“我主张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不应插嘴”。这便是说,自作品脱离作者开始,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不同读者会赋予作品不同的意蕴、情感和主题,这正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古的道理。

所以,文学教学活动不应是教材或教师的独自,而应该是教材、教师、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交流,在儿童文学鉴赏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思路。

三、让鉴赏打破定势。走向创新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素养、趣味等综合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当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已积累的审美经验构成了某种思维定向。“当读者发现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反之,当作品超出、校正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读者反而会兴高采烈”。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可忽视学生已经形成了的思维定势,而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挖掘作品中蕴涵着的新颖性,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视野融合”。

例如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曾被解读为阶级歧视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写照,解读为安徒生的自我象征。汤锐则指出《丑小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指出其真正的主题“不仅仅是一般性地讽刺世态炎凉,而是进一步表露了一种肯定个体自我、强调平等与奋斗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意识,因而它才与世上奋斗着的人们产生了广泛的共鸣。”竺洪波则提出“共名说”,认为“丑小鸭”已经成为一种“共名”,它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展露在心灵里。他说:《丑小鸭》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丑小鸭也许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安徒生喊出一声‘丑小鸭,全世界将会有许多人振臂呼应,并且在内心里发出真正的共鸣。”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被接受是个历史的积淀过程,时代风尚会影响人们对作品的接受,而人的审美标准会变化更新,因而一部经典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受到不同的审视。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而应将作品置于当代语境下,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认真体悟和进行新的解读。实际上,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经典故事或童话的改编活动,如“新编《皇帝的新装》”、“《灰姑娘》续编”等,就可以看做是对经典作品的创新性解读。而我国儿童文学领域本身也存在着“青黄不接”,创作队伍单薄的问题,在鉴赏中纳入创作,既是对作品的深层认知,又是为儿童文学的创作积蓄力量。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丑小鸭安徒生
安徒生的世界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跳高者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丑小鸭》后传
我很丑,但我有梦想
安徒生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