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野中孟子思想的伦理意义

2009-03-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孟子伦理人性

张 静

【摘要】孟子的性善论、忧患意识、和谐意识、节义意识、修养意识等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现阶段,我们必须对孟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以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提高民族素质和重塑民族精神,为“以德治国”提供精神保证。

【关键词】孟子伦理思想伦理意义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21-02

一、孔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概述

孟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特别是孔子的“仁”学思想,把孔子的“德政”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使老百姓能养生丧死无憾,然后“趋而之善”,学习礼仪。孟子与孔子的思想体系构成了儒学的核心与中坚。宋儒推崇孟子。以孟子为儒学“道统”传人,推誉为“亚圣”,后世便把孟子与孔子并提,称儒学为“孔孟之道”。

孟子思想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伦理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历史进入了新世纪,以孔孟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还有存在的价值。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生存数字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向前发展。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在不断发生空前深刻的变化,全球范围内各种异质文化的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则要求把社会公德延展到国际范围。wro的基本规则本身就是道德人格的要求,全球化规则本质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在国际竞争中,没有诚信就会丧失竞争的资格。世界贸易是诚实信用的经济,是道德的经济,而不是投机欺诈和假冒伪劣的经济。国际上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总裁都认为,道德行为规范是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科技全球化更需要道德的约束,须知科学技术是一柄善恶并举的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倘若没有道德的理性控制,科技甚至可以将人类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如果一味地推崇科学技术,缺少由道德培育的人文精神的关怀,往往会导致价值取向的迷失。甚至会丧失人性。面对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用人类共同的经济、文化道德和精神资源来建立更好的世界新秩序。因此,当代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们都认为,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要拯救世界性的道德危机,要阻止道德沙漠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向青少年蔓延的倾向,就要学习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甚至认同21世纪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就说明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文化,以其独具东方“仁”学特色的内蕴,被世界各国学者重视、研究和挖掘。同时也清楚地向世人表明,在新世纪现代化浪潮中,孔盂的儒家伦理学说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凸显出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正是孔孟的伦理学说的现代价值之所在。

二、孟子思想的伦理意义

孔孟伦理学说是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体系,具体到孟子思想的伦理意义,主要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

1由“性善论”衍生出“五伦说”和“修养说”

性善论是孟子整个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说。人性向善的本性就好像水向下流那样。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的,都是其本性所决定的。人性的善表现在哪里呢?孟子进一步论证:“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性善,就在于仁义礼智这些善的品德,是人性所固有的。只要自觉去追求善就可以得到,不自觉则会丧失。孟子又说:“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是萌芽的意思,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种善“端”,而不是直接称之为仁义礼智,这就更确切、更清楚地说明了所谓人性善并不是人人天生就是善人,而只是说人性中有善的萌芽,因此人都是向善的、可以为善的,但要努力不懈地去追求,才可以具有“仁义礼智”四德。

孟子从人性善出发,强调“良知”、“良能”的先天性质,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谓良知、良能,就是天赋的知和能,所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孟子认为仁义就是这样的良知良能,说明这些都是人性所固有的,不是后天外加于人的。孟子又提到良心,用以指人天赋的本心,即人心所具有的天赋的善性。良心的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孟子认为,人性善并不是说人人天生就是善人,而只是说人性中有善的萌芽,强调把仁义礼智四端要“扩而充之”,要注重后天的教育与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丰年人多懒惰,灾年人多暴行,不是人性所决定,而是环境造成的。

2忧患意识

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孟子倡言的忧患意识正是他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弘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心态。忧患意识的内涵是悲天悯人和责任感,它是从“人性善”派生出来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物我和谐的秩序被打破之后,孟子自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深沉的同情之心,孟子称之为“不忍人之心”、“侧隐之心”。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是责任感得以生发的契机,承担困苦的责任感是同情心的必然升华,二者共同构成孟子的忧患意识的有机内涵。

3和谐意识

孟子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他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他所谓“人和”,是指人民之间团结一致以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也包括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

4节义意识

孔孟都是坚持独立人格,保持自尊自重高尚气节的榜样。孔子在自己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不为统治者采纳之时,并不改变初衷,曲学阿世,而是声明自己将实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原则。孟子更是明确表示,生存和道义都是可贵的,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则义无反顾的“舍身而取义”。他认为人应该有“富贵而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种坚持独立人格和崇节尚义,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不为暴力所屈服的顶

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就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5修养意识

孟子提出了“存心”、“养心”、“尽心”、“养气”等系统的修身进德的方法,并可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最高境界。孟子主张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要自觉地修养自己的道德:“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他的这一思想实际上是《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存心”,就是保持自己的善心。孟子认为,能否保持自己的善心,是君子与小人的首要区别:“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养心,就是不断培养自己的善心。养心的途径主要是“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方法是“反求诸已”。即反过来审查自己哪些没有做好。“尽心”,是通过不断的存心和养心,最终使人的善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孟子修身进德的思想,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致使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孟子还提出“养气”即“养浩然之气”,这是一种道德精神力量,是结合“义”与“道”,经过平日修养积累而成的。有了这样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两千多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作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人生态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产生过极大的作用,以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影响。

孟子注重后天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作用。这一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它启示我们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孟子的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时代,我们应当在“安乐”时保持忧患意识。在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前,尤其需要孟子那样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非典肆虐的时候,以白衣战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人,忘我敬业、无私奉献;面对生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用孟子学说培育中华儿女的忧患意识,激发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孟子的和谐意识则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重视团结、“协和万邦”的重要理论根据,是特别值得我们珍视的精神财富。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矛盾骤增,人与人关系渐趋冷漠,提倡和加强儒家的“和谐”教育以增强“和谐”意识、建设“和谐社会”。

孟子讲“浩然之气”,这种节义意识成为烛照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保持民族气节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中国人民更应该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坚持独立的国格和人格,永远保持自尊自重的高尚民族气节。

孟子提出“修养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应是并行不悖的。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必然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可信。所以,尽管孟子所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不一定全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我国作为享誉世界的文明之邦,崇尚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是不能舍弃的。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忧患意识、和谐意识、节义意识、修养意识等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因此,在新的改革开放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对孟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以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提高民族素质和重塑民族精神,为“以德治国”提供精神保证。备注:

猜你喜欢

孟子伦理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