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2009-03-16宁林冰

关键词:教科书课文学生

宁林冰

将性别问题引入教育研究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里重要的话题之一,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着手研究教育中的性别问题,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只是其中一个方向,但也是最为重要、最为普遍的一个研究方向,在整个研究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教育社会学者阿普认为:“学校中的知识不论是显著或隐藏的,都与权利、经济资源和社会控制有关。知识的选择即使是无意识的,也与意识形态有关。”即教材中知识的选择、组织、呈现以及评价,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的,都必然传递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教科书所蕴涵的这种特定的性别秩序和规范代表着国家、教育部门、社会对新一代青年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因此各个国家对此的要求不尽相同。很多学者们也因研究对象和政策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思考,从而提出了大相径庭的教材改革建议。

在对教科书的性别问题研究中,对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研究也尤为引人关注。语文教科书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一生所接触到的重要读物之一,其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性别文化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课程作为所有学科中人文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其教科书除了充当传播语文知识的重要媒介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人生教化,并最终落脚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上,这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多重功能的定位。语文教科书是人物形象最为丰富,最富有人文性的教科书文本,教科书所选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角色,这些女性角色所传递出来的性别意识形态对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性别观和形成客观认识女性的态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转折点,是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尚未形成坚硬的羽翼,对于外来事物还不具备健全的分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人正确定位自己,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可能是迷失自己的“复杂而脆弱”的时期。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的课程,除了“知”这一所有课程所具有的共性外,其“情”和“意”方面的个性特征尤为显著。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语文课程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培养,承担着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重要责任。而作为传播语文知识重要媒介的语文教科书,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尤为重要。性别文化是语文教科书传递给学生的最直接、也是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之一,孕育于社会文化主体的语文教材及教学所体现的性别文化是高度浓缩的社会性别文化,其对男女两性的角色定位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一生的性别观。所以,教科书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法定文化”的代表,理应为青少年提供正面健康的、为他(她)们所喜爱、可供其效仿的性别形象。

然而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中学语文教科书所传递出来的性别文化带有明显的父系社会(patriarchy)的印迹,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被奉为“女性圣经”的《第二性》里描述到的:“人们通常用男人这个词泛指一般的人,而女性只相当于阴性,她为有这个有限的尺度所限定,并不也相当于中性”,“古时候人们用垂直线测量倾斜的东西,而现在男性就是人类的绝对标准”。由于男性的绝对权威,带来学校教科书所描述的社会性别文化,也常常是以男性的运作为主,女性角色不是被忽略不谈,就是被歪曲否定,极端的强调“女主内”的家庭角色或将女性视为悲剧命运的代名词。概括起来,教科书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意识形态的内涵包括对女性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

这种情况出现在日益多元化、日益追求民主平等、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日益丰富的今天,出现在以培养未来一代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己任的学校教育中,显然是有悖于人类发展进程、有悖于“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统摄课程编制”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教科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直接凭借,是影响其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如果教科书中缺乏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缺乏有理想、有追求、有雄心壮志、独立自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女性榜样,而只呈现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奔波于家庭、生活、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处于被动的、次级地位的女性角色,就会使学生在与教科书的常年接触中,对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产生盲目认同、适应乃至麻木。女学生的上进心和奋斗意识容易消磨在教科书所隐藏的这种对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上,进而产生回避、依赖、退缩、盲从、动摇、冷漠、偏激等不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思想,对女学生自我形象的确立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年久日深将不再是一种外显的不平等,它将内化为积淀在学生心理的一种阴影或一种错误的认识,影响其自我认知、矮化其人格,影响其在生命历程中应付复杂世界所需的各种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分两部分来研究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第一部分通过列表对教科书中女性角色进行数量统计和归类研究;第二部分将紧密结合前一节产生的具体、详实的数据,深入分析教科书中女性角色存在的具体问题,查找原因,追寻症结所在。

〖HTH〗一、相关数据统计列表〖HTSS〗

女性角色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社会学角色,女性角色不仅仅是简单的名词概念,它有着重要的社会学功能。女性角色包括其所扮演的女儿、妻子、母亲等家庭角色,以及其所扮演的各种职业角色。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文学作品里呈现了一系列女性角色,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女性角色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2001—200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共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是目前全国使用频率最高,普及范围最广的一套教材,选取它作为研究对象较具针对性和代表性,得出的研究结论较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具体的统计方法是:以“篇”为单位,首先统计每册教科书中选入课文的总篇目数,再将有人物角色出现的课文篇目划分出来;其次统计每册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角色总量,将每篇课文中出现的有人物活动、人物对白、或对情节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人物角色都统计在内,且无论出现次数是多少均以一次计算,再在统计出人物角色总量的基础上,具体区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并对不同时代的女性角色进行了区分。各册教科书分别统计,最后进行汇总。此外,笔者还对教科书中女性的家庭性角色、社会性角色分别进行了统计,计算各自的类型、比例,并与男性角色相对比。最后,对女性角色出现在教科书插图中的情况也进行了统计。依照具体情况,如有需要还会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为了便于比较研究,本文对课文中男性角色的分布情况也进行了统计。通过详细的统计分析揭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呈现状况及其存在问题。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的图表进行说明,以便更清楚地揭示女性角色在教科书中的呈现状况。

表注:有些插图中既有女性形象,又有男性形象,故统计数目与插图总数不完全相等。

二、女性角色问题研究

从上述列表中笔者发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将结合列表所呈现的具体数据,进一步研究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

1.女性角色数量稀缺

由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六册语文教科书共215篇课文中,涉及到人物角色的课文数量为96篇,将近占了课文总量的二分之一。其中涉及到女性角色的课文篇目占了36篇,比例为37.5%,涉及到男性角色的课文篇目为86篇,比例高达89.6%。这就说明几乎所有涉及到人物角色出现的篇目都提到了男性角色。特别是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上册,男性角色出现在涉及到人物的课文比例竟然高达100%,而在七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下册中,这个比例也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勿庸置疑,男性角色的篇目在涉及两性角色的课文篇目中占据了绝对比例。与此对应的涉及到女性角色的课文数量大致只占了课文总量的六分之一,甚至在七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中,有女性角色出现的课文篇目只占了30.4%和33.3%,即使在所占比例最高的七年级上册中,这个数字也没有超过50%。这与涉及到男性角色的课文数量比例相差悬殊。从另一个维度比较也可以看出,涉及到女性角色的课文数量只占涉及人物角色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即在涉及人物角色的课文里,平均三篇课文里才有一篇是涉及到女性角色的,与各项涉及男性角色的数量指标相比,明显可以看出与男性角色有关的篇目大量多于与女性角色有关的篇目。不仅课文的篇目总量呈现出性别角色比例失衡的现象,课文中男女角色的具体数量分布情况也明显呈现出这一特点。

我们再来看表二,这个表格是专门对教科书中人物角色的总量和性别进行的统计,统计过程中凡有人物活动、人物对白,对情节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以及在文中提到过具体姓名的角色都统计在内。从数量上来看,在96篇涉及到人物角色的课文里共设置角色313位,女性角色73位,所占比例为23.3%,男性角色240位,所占比例超过了总量的四分之三,大致是女性角色的3.3倍,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吃惊!女性角色总量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中所占的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几,而男性角色在这两册教科书中的总量都超过了百分之八十。甚至连女性角色总量占的最多的七年级上册中,这个数字也仅为31.7%,远远少于男性角色总量占的最少的68.3%!男女性别角色出现在课文中的比例悬殊之大,女性角色的严重稀缺,由此可见一斑。

表八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问题。在六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插图230幅,其中包含女性人物形象的仅有32幅,占总比例的13.9%,而反映男性人物形象或风景、动物等其他内容的图片总数均超过100幅。插图在教材和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们多为配合文章主要人物、情节、景物而绘制,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恰当的发挥插图的作用,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容。而这套人教版教科书在女性角色在课文中出现的数量本就严重稀缺的情况下,在插图上也忽视了对于女性形象的设置,没能为学生提供应有的生动鲜明、真切可感的女性人物形象,没能充分发挥插图在教材中所起的作用,笔者对此深感惋惜。

2.女性角色多处于配角、附属地位

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不仅比例明显偏低,而且真正意义上承担女主角的数量也不多,女性多数是作为配角或陪衬,缺乏独立精神和勇气,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处于附属地位。

从表三我们可以看出,在人教版六册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这73位女性角色中,主要塑造的女性角色只有22位,占女性角色总数量的30.1%,也即不到三分之一,其余的51位都是作为配角简单提及,在文中处于次要地位。区分主配角是依照角色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所起到的作用和作者塑造此角色的目的等标准来划分的。在所有涉及女性人物的课文中,有的是围绕女性的性格特征、行为活动来展开描写的,这样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和塑造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因此这些文章中出现的女性角色可被看作是主要塑造的类型;而大部分出现在课文中的女性角色都只有少量几句对白或很少的人物活动,这些女性角色只是作为配角或其它男性角色的陪衬出现,她们本身并没有鲜明、独立的人物特征和个性气质,文章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凸显这些女性角色的特点和价值,因此这些女性角色只能被当作简单提及的类型,这样的女性角色在课文中占了近70%。此外,女性角色作为主要角色的分布在各册中也很不均衡,比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女性角色占主角的比例达80%,而在九年级上册中仅为6.3%,在该册出现的16为女性角色中,只有1位是主要角色。而女性角色作为简单提及人物的比例几乎每册都不低于女性角色总数的百分之六十,这也说明在女性角色数量原本就严重稀缺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女性还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的。

对照表四,男性角色作为主、配角的数量分别为126位和114位,均明显高于女性角色,这也与教科书中的男性角色总量就明显高于女性角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文已做揭示,在此不再赘述。就男性角色主、配角的分布情况单独来看,教科书这方面的处理也较女性角色的情况合理的多,不仅男性角色主、配角的总的数量、比例相当,而且在各册中的分布也比较均衡。

综上所述,教科书中女性角色不仅数量严重稀缺,多处于配角、附属地位,与男性角色相比更是表现出单向的失衡和角色倾斜,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透过具体的数据统计让我们不能不为之担忧。不仅如此,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还存在着明显的家庭化倾向,下面就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3.女性角色带有明显家庭化倾向

我们来看表六,在女性角色的社会角色分布情况中,有48女性角色作为家庭性角色出现,如母亲、妻子、女儿、祖母、外祖母等或其他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在所有女性角色中占66.7%,是女性扮演社会性角色总数的2倍。女性的活动主要局限在家庭范围内,女性角色气质带有明显家庭化的倾向,这说明我们的教科书仍习惯以“贤妻良母”的家庭型女性形象来定位女性角色,过分强调了女性作为母亲、妻子所应履行的职责,却忽略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之外,在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各个领域里所充当的其它社会角色。尽管有少量女性在承担家庭角色的同时,还承担着一些其它传统职业角色,然而就作者塑造这些女性角色的出发点和目的来看,主要还是为了凸显女性家庭化的身份和特质,特别以母亲这一形象出现的女性角色几乎占据了女性角色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七。将女性角色固化在家庭范围内与现实生活中女性所充当的多重角色并不相符,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绝大部分女性已经走出家门,积极地参与到建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角色内容越来越丰富,社会角色意识也越来越强。女性作为独立的价值个体存在,她们可以是妻子、母亲或其它更多的家庭性角色,同时更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是发展其社会人格的必要条件,女性的天地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女性的职责并不仅仅是为人妻、为人母,女性也并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附属和陪衬地位。如果此时再仅以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角色来定位女性的话,不但不合乎时代的发展变化,与当今社会的新型女性角色显得格格不入,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女性社会价值的忽视,对女性角色的歪曲与否定,对于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当代女性,树立科学的性别观也会产生阻碍。

女性充当“贤妻良母”这本无可厚非,这不仅是女性应该履行的一项职责,而且也确实是评价女性的主要标准之一。我们要说的是除了“贤妻良母”的家庭性角色以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女性在家庭社会生活之外所充当的角色、履行的职责和她们所体现的价值,不能一味强调女性的“家庭性”,而忽略了其“社会性”。 教科书中的女性大量以母亲、妻子、奶奶等家庭性角色的形式呈现,从一定程度反映出教科书编写者仍习惯以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审美价值标准来定位女性,习惯以女性的家庭性角色来凸显女性的价值和特点,头脑中对女性角色的传统认识根深蒂固,并习惯性的将女性局限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不愿对女性在当今社会所充当的多重社会角色做出描述和评价。再加之教科书在塑造女性角色的过程中,经常或隐或显的强调了女性顺从迁就、平庸被动的特点,这就不免引起人们对女性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除了充当“贤妻良母”外,女性其它方面的社会价值究竟如何体现?教科书中在处理女性角色问题时,确实有许多偏颇之处。笔者无意于全盘否定教科书中作为母亲、妻子等的家庭性女性角色,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女性角色是否能全面、真实的展现女性的魅力,体现女性生命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教材编创人员如果仍按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念来选文选材,就极有可能构成学生在社会性别认知方面的盲区。

尽管当今社会还是一个以男权为主流的社会,但大部分女性在很多职业领域已经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职业角色,如果教材过分强调女性的家庭形象以及一味地将女性定位在家庭的私人空间和关系网络里,而有意忽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越来越丰富的社会角色的话,不但是对女性角色的歪曲与否定,更会影响到学生对当代女性的认识,特别是对女学生的自尊心、角色认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和伤害。

4.性别角色刻板化,女性社会角色类型单一

女性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这使她们具有了地域性的差别;她们生活在不同时代,这使她们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烙印;她们又生活于不同的阶层,这使她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她们秉承了上天给予的不同气质、容貌、才情、个性,这使不同的女性具有多样化的类型特点;不仅如此,女性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扮演着不同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具有着不同的精神内蕴,因此女性角色类型本身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看待、定位女性角色的眼光也应当是多角度、发展变化的。然而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却存在着性别角色刻板化、社会角色类型单一的问题,这既会对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女性角色,树立健康、健全的人生观、女性观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不符合实际生活的情况和时代发展的特点。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僵固不变的看法,它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合理现实,同时使这种不合理现实合理化,固定化。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决定的,它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社会细胞。女性社会角色就是指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类型。

再来看表六,在六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共215篇课文中,除了母亲、妻子、女儿、祖母、外祖母等这种家庭性角色以外,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类型不超过10类,有些角色特征还不是很明显。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在这套人教版的教科书中也发现了女航天员、女英雄、女舞蹈家的身影,虽然所占的数量与男性角色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比都只是微乎其微,但它改变了以往教科书中只要提起女性的社会、职业角色就是教师、医生、护士等常见类型的状况,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作品干脆对女性的职业社会角色避之不谈,致使教科书中很多女性角色成了没有社会身份的“无名氏”或“透明人”,形象模糊不清。教科书中女性单一、死板的社会角色类型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接触到的女性形象反差太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疏离感,更无法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对照表七,男性角色除了父亲、丈夫、儿子、兄弟等家庭性角色身份以外,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社会天地则广阔的多。男性角色在六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扮演的社会性角色多达五十余种,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文人墨客,到工农商虞,科学家、军事家、探险家、各界精英一应俱全,且大多男性所扮演的都是知识渊博、勤奋上进、赋予想象、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志向远大、有气魄、有冒险精神的英雄形象,这也侧面反映出教科书中有关男性角色的生活场景多与成就主题有关。相比之下,女性角色黯然失色,客观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配衬地位,而教材更进一步凸现了女性社会角色的空白。

当我们将不同文化中有关性别刻板印象的文献加以比较后就会惊异的发现:尽管在其表达方式与程度上有所差异,但不同文化中构成性别角色社会化基础的内容却极其相似,其共同的模式是:“男性居于支配主导地位并拥有权力,对女性而言,重要的是她们的美貌、对家庭发挥的作用、对丈夫的依赖以及养育后代的能力。”单一、刻板的角色类型必然加深学生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这样的角色配置与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选文应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理念是完全背离的。女性学的观点认为女性多重角色意识的萌芽与发展同女性对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多、越来越积极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视野开阔是重新定位女性角色基本而良好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编撰人员将这一因素纳入教材改革的范围已是必然趋势。

5.女性角色时代感不强

表五对教科书中涉及到女性角色篇目的时代分布进行了统计。在划分作品时代时,考虑到当今社会已经步入21世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十分迅猛,故本文对当代的划分做了一个适当的调整。将当代划分为两部分:自1949年建国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前为一部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为一部分。其他仍遵照历史传统的时代切割法,将1840年以前的作品归为古代;将1840年到1919年期间的作品归为近代;将1919年到1949年期间的作品归为现代。由于从近代到现代的很多作品出版年月不详,无法做详细区分,所以将近现代的作品归为一类。

从表五不难看出,在所有涉及女性角色的文学作品中,各个时代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中以近现代的篇目数量居多,占总比例的55.6%,古代部分占了22.2%,其中当代部分在建国初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前的篇目占8.3%,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篇目占13.9%。涉及到女性角色的选文时代分布不均也就导致了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时代分布不均,其中重点强调名篇名著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而对当代女性角色关注不够,平均每册教科书中仅有一位当代女性角色出现,在九年级下册中甚至完全缺失,这没有体现出当代女性角色类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趋势,使得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显得单调呆板、缺乏生机与活力,时代感不强,这也是导致上文所说女性社会角色类型单一的重要原因。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材编写意见第2条和第5条明确规定:“教材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教材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另外,新课标还专门就教材的选文提出“选文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等要求。教材应符合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就是整套教材无论是文体风格、人物形象、还是作家作品都应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体现时代新风尚。但现行教科书却没能体现这一风尚,在对各个时代作品的筛选上倾向于古代和近现代,当代作品入选比例太少势必带来女性角色类型单一、时代感不强的弊病,透过教科书中含有女性角色的当代文学作品稀少、甚至缺失这一现象,也可以折射出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缺乏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一大弊端。

当代是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角色最为活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女性角色类型发生了突破性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女科学家、女作家、女律师、女运动员、女企业家、女警察等诸多杰出人才的大量出现,填补了以往女性职业领域的诸多空白,女性角色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女性角色类型的日益多元化,促使人们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也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而有所改观。然而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我们却未能找到这些新时代女性的影子,在教科书本就为数不多的当代女性角色人物中,仍有接近一半是以母亲、妻子等家庭性角色,以及教师、作家等人们习以为常的女性社会角色身份出现的,笔者并无意否定这些传统的女性角色,但这种编排并没有随着当代女性角色类型日益多元化的变化趋势而变化,也与新课标提出的“选文应具有时代性”的课程理念相背离。教科书对这一时期与女性角色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忽略必将对学生的女性观、价值观等产生负面的影响,教科书不能真实的反应当代女性角色的特点就会导致学生对女性的认识产生偏颇,与时代脱节。因此,笔者希望教科书编写者能适当考虑角色的时代比例分配,体现出女性角色类型变化的时代特点,将一些较有代表性和较具时代意义的女性角色纳入教材中。女性视角得不到关注,就无法体现当代女性角色丰富多样的角色类型和时代风貌,当代女性的主体意识也会继续淹没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

猜你喜欢

教科书课文学生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赶不走的学生
端午节的来历
藏起来的教科书
背课文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