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些旧时光

2009-03-14晁如波

翠苑 2009年1期
关键词:蒿草白马湖纳凉

晁如波

割蒿草

儿时的记忆总是和贫穷、落后、饥饿相关联。那时候父母好像根本没有什么理想,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饱饭、穿上暖衣,维持生存。没有吃的是问题,没有穿的是问题,没有住的是问题,没有烧的也是问题,煮饭烧水用的薪材也要有啊,人不能吃生的啊。

那时做饭普遍用的是泥土支起来的土灶,一到冬天逢上阴雨,潮草遭遇冷灶,母亲大人一定会把头伸进锅膛里吹,使劲地吹,直到吹出眼泪也不一定把火吹着。凄风冰雨冷锅冷灶,慈母娇儿焦心急肺,让人终生难忘啊!

那时烧的薪材多数是集体分给农户的,每一个劳动力只有三小捆,根本不够烧,所以一到冬天田埂都是光秃秃的,草早被人割走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缺草更严重。爸爸62年下放,68年回城,留下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在乡下,母亲身材娇小,所挣工分更是少得可怜,所以没有烧的时刻困扰着我们。

天无绝人之路。去白马湖割蒿草,苦并快乐着啊!

母亲会和娘娘(白马湖方言,叔叔的妻子)拣一个晴天,在天未亮就撑船出发,母亲在船头,娘娘在船尾,我坐在船舱里,一家三口一点声音也没有的向白马湖快速挺进。

到达白马湖天已大亮,在湖中找一处蒿草丰美的显滩,母亲和娘娘会不作任何停息的开始割蒿草,因为她们一定要在中午之前割够一船的蒿草放在湖滩上先晒一晒,不然潮蒿草太沉,一船装不了多少。

而我在这个时候会更忙。忙着在湖滩上寻“宝”。你根本无法理解一个孩子一整天低着头在湖滩上寻找的执着。白马湖的菱角,四个角,不是太大,但是很香。一部分菱角早已被人采走,还有一部分是长老了脱落在白马湖底的,现在水少了和显滩一起显现了出来,它就是我要寻找的“宝”。一个长长的整天,一个小小的孩子,一场隐隐的期待,一个满满的书包,一场大获全胜的惊喜,还有一双破了的小小的手!

傍晚时分,母亲和娘娘开始捆蒿草装船,我拉着船绳让她们在船上和岸上来往穿梭。等我们装完了,该是满湖的月色和星辉了。母亲在船尾,娘娘在船头,我坐在蒿草围成的小窝里。十八弯的水路到我家。到我家的还有母亲、娘娘和我的一天的劳动成果。这时候母亲她们虽然很疲劳,但是她们会开心的说说笑笑,一是解解乏二是壮壮胆,因为在整条山阳河里我们一家三口可能是唯一的夜行军。偶尔的鸟叫,使大地更寂静,河水更响亮,月色更清冷。

停了船,靠了岸,到了家。母亲和娘娘会舒心的叹口气,因为这个冬天烧草不用愁了。而迎接我的将是一场小小的朝圣。因为我的战利品,哥哥姐姐们早已列队欢迎了!

罱河泥

那时的米香,那时的饭香;那时的面香,那时的馍更香;那时的菜花更黄,那时的菊花真浓;那时的糖纸也甜,那时的蛋糕纸可以夹进书里作书签。那可是真的“余味绕书,三日不绝”啊!

物质的匮乏,使为数不多的物质更加珍贵、美好。不过物质本身内在的品质才是评判优劣的唯一标准。生长土壤是成就这些物质美好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那时生长这些物质的基肥不是化肥而是有机肥,比如人粪、动物粪便等,那时农闲大人们如果没事就去“拾粪”。有机肥的来源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那就是下河罱河泥。

牵一条船,拿一个罱子,来两个壮丁,选一处好河段,可以开工了。罱子形如蛤蚌,一般为铁制的,上面交叉按两个把手,一般为毛蒿或者木棍。放下河去时罱子张着嘴,当夹住河泥时,罱子闭上嘴,提上来,把河泥放在船舱里,聚一船,近岸,再把河泥撂上岸,放在专门放置河泥的河泥塘里。经过一个冬天的风化和干燥,来年春天的时候,把这些河泥运到麦田里,剖开,既给小麦上了春肥,又为下茬的水稻奠定了肥沃的生长基础。

不过罱河泥可是个苦差啊!没有一点蛮劲肯定是不行的。可是那能家家都把男子生得气壮如牛啊!所以罱河泥对于我的母亲更是一段永远都走不出的阴影。

外公是个大学士,官至南京国民政府委员,文章、书法更是方圆几百里无人能及,一生娶过两个妻子。国民党撤退台湾之前辞退还乡。人民公社成立时有意请他出任乡长,他拒绝了。他不想再做官了。不仅如此,他的四女一儿也都一个不让读书,唯一的儿子取名“武”,意即远离“文”,希望他们通过双手养活自己,一天的劳作,可以换得一夜的安眠。

作为一位普通民众,参加集体劳动理所当然,合情合理。公社分到每家农户一个月三十船河泥的任务。外公一个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让他罱三十船河泥,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一夜之间他急瞎了双眼。此后不久,外公为了不拖累家人绝食而终,享年67岁。任我的母亲和姨娘们哭天抹地,苦苦哀求,这就是一个文人,一个大文人与众不同的思维和行为。

外公死后,母亲是长女,成了家庭的顶梁柱,身材娇小的母亲和男子一样做各种体力活,遵照外公的遗言,把弟弟妹妹带大成家。只是母亲没有学会罱河泥,因为母亲只要一罱河泥就泪流不止。

晒龙衣

六月六,晒龙衣。

江南多雨。乾隆多情。传说乾隆多次明里暗里下江南遍访美女不遇,却遇上一场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衣"之说。人之多情,可以理解,无论是九五之尊的帝王,还是红尘中的凡夫俗子,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凡身肉体,无法超越也不去超越,在有生之年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不妨碍他人已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其实经过江南长长的梅雨季节,一些衣服浸泡在潮湿的空气里转潮生霉,加之古时的衣服多数为折叠抚平入箱放柜为主的储藏方式,高温潮湿的季节又是虫子孵化繁殖,霉菌漫延滋长的好日子,所以从科学上讲“晒龙衣”又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又是六月六,母亲沿袭她几十年不变的情怀,说她是情怀而不是习惯、更不是科学,是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晒龙衣”于母亲都是精神上的一次盛宴。身材娇小的母亲会一趟一趟搬出所有的衣服,然后一件一件的回忆那件是那年做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比如那件蓝底碎花小袄是她结婚时做的,每年都舍不得穿,压在箱底,压着压着就把她的脸上压满了皱纹;那件毛衣是爸爸和她去扬州买得,虽然当时家里有点变故,但是爸爸坚持要买,因为爸爸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妈妈有了爸爸的坚信,她也坚信一切会好起来,结果真得一切都好起来了,这是她们苦难同心的见证;而这件唐装却是哥哥工作时给她买得第一件衣服......最后母亲会搬出那个大木箱子,那是外公留给她的唯一遗物,此时的母亲会轻叹,想外公一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没有赶巧一个好时代,只好郁郁寡欢的过完他的一生,终生不得志。

小时候的我甚是调皮,“晒龙衣”于我不亚于一场小小的时装表演,在大热天我会套上棉袄、棉裤,毛衣,长衫……只要是母亲拿出来晒的,一一试穿,并且摆出滑稽的造型,逗得母亲又气又恼又好笑,母亲怕我的汗弄脏了她的衣服,就会拿出树枝假装要揍我,只是我在飞跑逃离之前,一定会从她拿出来晒的长被单里从这头走到那头,那架势倒有一点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树枝架在脖子上也不放弃最后自己想要穿过的“被单长城”。

我是一个有着严重“小资”倾向的人,喜欢打着淡紫、粉黄、浅蓝的小花伞穿过长长的江南雨季,也穿过这一季的忧伤,平静一些思绪,理清一些原由,憧憬一些未来……喜欢不忙碌的日子,于我一整天搬衣服出来晒,而浪费了我喝茶的时间,我是不干的,所以我现在是不“晒龙衣”的,只用立柜储衣,偶尔打开让它们通通风即可。可是我知道“小资”落伍了,现在是“草根”的时代,谁能说吃大鱼大肉就比吃野生蔬菜幸福,做宝马轿车就比徒步上班更有价值,整天无所事事就比一日充实饱满快乐?我想如果有人这样说,那么“草根”一定躲在墙角捂嘴偷笑不已。

走出记忆的纳凉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梭,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是描写夏日纳凉的经典画面、经典歌曲它几乎滋润了几代人的童年。

纳凉好像成了一个久远的名词,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小时候的夏日,我们会早早的吃饭、洗澡,然后端着小板凳去人多有风的地方扎堆纳凉,因为那时没有电视、电脑、电风扇、空调,只能走出户外找一些自然风,可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儿时纳凉的情景对于我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忆。

坐在一起纳凉,年老的长辈们一边用一个大大的蒲扇帮我们驱赶蚊子,一边互相说说心事,拉拉家常,稍有见识的还给我们讲故事、说笑话。

纳凉听来的故事:月亮妈妈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亲生的,一个是抱养的,两个儿子过银河,要挑两样东西过去,一个挑石磨,一个挑稻草,月亮妈妈有私心,让亲生的儿子挑稻草,怕石磨重压着自己亲生的儿子,让抱养的儿子挑石磨,可那天银河陡起大风,挑稻草的由于重量轻、体积大,被大风刮进了银河,而挑石磨的由于石磨重大风刮不动却安然的过了银河。不知道月亮妈妈在痛失爱子以后,会有怎样的感受?你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也是儿子,只不过不是你的儿子,是别人的儿子,但也是儿子啊,为什么就不能公平对待呢?这样也不至于让自己的儿子掉进银河!教会自己的孩子共同分担难道不好吗?共同分担有时分担的不一定全是利益还有风险!

还有一则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婆婆让自己的女儿即小姑子和媳妇比赛做针线活,但是这个婆婆私心也特别大,她给女儿穿长线,给媳妇穿短线,心想长线可以节省穿针的时间,而短线要不停的穿针浪费时间,可是意料之外的是小姑子的长线总是打结,而媳妇的短线却游走自如,最终媳妇大获全胜。婆婆在看见这个结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都是女儿为什么就不能视同已出?就承认你做不到视同已出,但是为什么要如此明显的对待两个孩子呢?对于自己的孩子教会她正常竞争,难道不好吗?正常竞争有时竞争的不一定是结果还有能力!

爱一个人的方式可以由你决定,而害一个人的方式有时候由不得你决定,或者你根本意识不到,或者南辕北辙的事也常有发生,但是只要放正一颗心,我想利与害是可以相互分担的。

猜你喜欢

蒿草白马湖纳凉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春日里的白马湖公园
游白马湖公园
开水白菜般的文人情怀
动物纳凉各显神通
炸麻团
淮安市白马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