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中国群众体育的性质与特点

2009-03-11苗治文闫苍松

体育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群众体育中国

苗治文 侯 良 李 伟 闫苍松

摘要:群众体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根据产品性质理论,我国群众体育兼有公共品与私人品的性质,是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混合体。群众体育在现阶段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价值取向上增强体质仍是主流;双重管理体制并存;城乡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公共体育场所运动人群以老年人群为主;中年女性成为健身娱乐消费的主要力量;农村体育发展效率低下;小城镇体育迅速崛起等等。

关键词:群众体育;体育体制;中国

中图分类号:G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1-0024-04

Analysis of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sport in China at current stage

MIAO Zhi-wen1,HOU Liang2,LI Wei3,YAN Cang-song4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ibo Normal College,Zibo 255100,China;3.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4.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bstract: Mass spo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Chinese society is in a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such a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roduct nature, mass sport in China is provided with the nature of both public article and personal article, being the mixture of the sports undertaking and sports industry. At current stage mass sport present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value orientation and physical enhancement are still the mainstream; dual management systems exist concurrently;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w the sign of polarization; sports groups in public sports venues are mainly the elderly; middle age females become the main force for fitness entertainment consumption; the efficiency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is low; sport in small towns is booming.

Key words: mass sport;sports system;China

群众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直接运用身体运动满足健身娱乐享受和发展需要的途径,这是群众体育的本质所在。中国群众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殊的性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

1我国群众体育的性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群众体育是纯“福利型”的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原有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不适应,群众体育的社会福利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向产业化、社会化发展。这就意味着,群众体育将由原来依靠政府包办变由政府、社会共同兴办。

1.1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

所谓“事业”有以下特点:以生产公共品为目的,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政府部门的延伸或附属,资本由国家和社会提供,以寻求社会效益为主要原则。事业单位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但直接或间接为上层建筑服务。

群众体育中有些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以及受益的非排他性等,这部分群众体育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社会公众,不会妨碍或减少其他人或群体对这种产品的享用。群众体育中的公共品部分仍由政府统一管理,如建设在社区、公园、街道周围的全民健身路径,就是政府投资兴建,为社会居民共同享有,这些产品属于群众体育公共品,体现了群众体育的公益性。计划经济时期对群众体育非生产性的定位导致群众体育活动的政治化,造成群众体育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群众体育的事业属性突出。

产业的特征与事业相对应:以生产私人品为目的;产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企业;资本由自身提供;以寻求经济效益为主要原则。群众体育的产业化就是将群众体育中可以划为产业的部分实行企业化运营,如社会上出现的健康城、康乐宫、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各种健身健美俱乐部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自费参赛的各种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等,它们以商品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这些都属于群众体育私人消费品,体现了群众体育的营利性。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群众体育兼有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双重性质。

1.2体育公共品与私人品

区分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主要看体育产品的性质,如果体育产品属于私人品,由社会提供私人服务的则是产业;如果体育产品性质是公共品,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就属于事业。这样来看,问题焦点就集中到私人品与公共品的区分上。

公共产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社会服务,在使用价值上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包括劳务)。商品消费受益的外在化,使任何个人消费了某种商品并不排斥任何其他个人消费同种商品。比如国家领土完整、国防安全、社会稳定、必要的政府行政职能等都是公共产品,警察、法院等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机器也是公共产品。义务教育也是人们公认的公共产品。这些领域的支出毫无疑问应当由政府提供。这些产品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所以依靠市场竞争的力量、谋取利益动机等是不能保证资源向这些领域集中的。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公共产品真正服从全社会的而不是局部利益的,即使私人愿意出钱提供,也不允许。群众体育凡属于事业部分,如全民健身等都属于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进行调控,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实现社会效益。

私人品是相对于公共品而言的。私人品是指在使用价值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的商品(包括劳务)。由于受资源条件制约,可供消费的社会商品数量有限,当消费商品受益时,意味着任何个人消费了某一种商品也就同时排斥任何其他个人消费同种商品。由于排他性的存在,使消费同种商品的不同个人为取得商品而相互竞争,按市场原则,由出价最高的消费者取得商品。一件物品同时只能由一个买主买去,别人只好买别的。私人品包括衣服、食品、住房、交通工具等各种供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群众体育中的营利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向不同体质、体能和体型需求者提供训练服务等等,这些内容都属于私人品,应进入市场,采取社会管理型,由社会向人们提供私人物品,进行有偿服务,实现经济效益。

根据体育产品的性质,我们认为群众体育中主要有公共品和私人品两种产品,进而决定了我国群众体育是兼有事业与产业属性的混合体,政府负责管理事业部分,追求社会效益;社会组织负责管理产业部分,追求经济效益。二者密切配合,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2我国群众体育的特点

2.1价值取向以增强体质为主流

通过群众体育调查可以看出,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价值目标与动机排序前几项依次是:增进健康和强壮体力、散心解闷和消闲娱乐、和朋友同伴交流、学生时代养成习惯、提高运动能力等[1]。

目前我国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仍然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过多关注身体健康,而娱乐享受等需要则次之。人们的体育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需求还是身体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花钱买健康”成为指引人们从事体育的主要目的。调查表明,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是补充、加强营养,改善生活规律等非体育手段。在发达国家,群众体育的价值取向第1位是业余爱好和娱乐休闲活动,第2位才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健康的获得应是在娱乐与享受的过程中得以实现。随着我国居民体质与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可以合理支配余暇时间,有经济能力运用现代体育手段及运动项目进行身体锻炼,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

2.2双重管理体制并存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的城市及地区,群众体育已呈现出从政府主办转为政府引导社会办的特点。

在改革前中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政府几乎拥有全部管理权,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行政手段是主要管理手段。体育被视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国家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的意志,群众体育由政府直接管理成为一种必然。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群众体育投资的多元化、社会办体育的自主化和体育行政职能的规范化,正在打破我国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办体育的格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的经济功能得到强化,从而使群众体育成为一项新型产业。显而易见,群众体育在性质和功能方面的转变必然导致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转变。

新时期中国群众体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由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格局。现阶段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正在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转变,形成了双重管理体制并存的特点。

社会办体育主要是营利性的,为群众生产私人体育物品,提供体育服务,以自由的交易方式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以企业形式经营体育,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由于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结合型管理体制将保持相当长一个时期。在部分经济落后、文化封闭的地区(如西北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力量薄弱,不足以承担支持和管理体育的责任,政府管理型体制不得不保留下来。而在经济发达、体育市场相对成熟的地区,逐渐形成社会管理型体制。由于双重体制并存,国家与社会必须相互协调,进行责任、利益及权力的重新调整。

2.3城乡呈现两极分化

我国城乡之间群众体育的差异呈全方位的显著性差异,是我国城乡经济“二元化”发展模式的缩影[2]。通过群众体育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在群众体育方面无论是重视程度、经费投入,还是运动形式、参加人数等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6岁以上的城镇体育人口比例为28.9%,而农村体育人口只有12.4%[1]。尽管农村统计包括了县级镇和建制镇,但城市体育人口仍高于农村很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点和弱点,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制约了体育的发展。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0.1%,按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标准,还处于以维持生存为主的“勉强度日阶段”,即我们所称的“温饱阶段”[3]。由于体力劳动繁重,体育不可能大比例地进入农民的生活之中。据陕西省调查结果表明,有67.54%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是城里人的事,87.14%的农民认为劳动胜于体育锻炼,甚至有22.46%的农民认为求神拜佛就能保佑身体健康、家庭平安[4]。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民认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体育锻炼。

城市居民体育锻炼主要在环境优美的公园、广场、草地、体育场(馆)和健身路径进行,其中2/3以上的人是穿着运动服装的,1/2以上的锻炼者使用运动器材,1/3以上的人是在音乐伴奏下从事体育活动的[5]。而农民的体育锻炼多半是在自家庭院、场院、树林或村委会空地进行的,多半采取徒手、徒步等自练形式。城市居民一般属于工薪阶层,工作的时间与空闲时间较为固定,收入也比较稳定。而农村居民多数从事农业劳动,体力消耗较大,一年中除了春耕耗费很大体力外,夏天还要外出打工,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冬天有些空闲时间,但天气情况又困扰和限制了体育活动[6]。

农村体育的表现形式多以传统的民俗、节令体育活动为主;城市居民在工作之余,有固定的场所进行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还可以举行各种比赛。农村居民对于闲暇时间的支配有很不合理的一面,在空闲时间里,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居民选择在家看电视、打牌、闲聊和访亲探友等。

2.4公共体育场所的运动人群以老年人为主

我国老年人体育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参加体育活动点的人数比例较大,但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大多数老年人群体选择公共体育场所进行活动。

从我国城市体育人口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60岁以上的老年体育人口达到40%,预计到2010年老年体育人口接近46%;多数老年人都有规律地进行一项或两项文体活动,如跳舞、慢跑等晨练活动,年龄在60~80岁的老年人中,每天都去公园的人数在直线上升[7]。从调查中看出,我国群众体育的参与人群仍是以老年人为大多数,而且这部分体育人口所选择的场地一般以公园、社区等公共体育场所为主。

2.5中年女性成为健身娱乐消费的主要力量

随着城市健身热的兴起,健身馆里的女性越来越多,都市女性逐渐成为体育和文化娱乐消费的生力军。

现在很多职业女性都有自己喜好的体育品牌,相比男性,收入稳定的女性在健身方面消费更大方,她们正逐渐成为体育消费的主力军。在健身俱乐部里,女性占了很大一部分,年龄普遍在40岁左右。她们健身的目的是减肥塑身、保持体形。因此,瑜珈、游泳、健身操、网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成了她们的首选。上千元一身的运动服、上千元的网球拍、上千元的健身年卡,许多人都拥有。尽管女性体育人口在总数上可能还赶不上男性,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也不如男性多,但作为体育消费者,女性的力量绝对不容忽视。“中国妇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除了显示女性的整体健身意识较强外,还透露了一个信息,消费方面,健身排在服饰、通讯和旅游之后,女性体育消费支出排在第4位,从一个侧面证明,在体育消费方面女性比男性更舍得花钱。

另外,在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彩票和健身器材上,男性和女性并无太大区别;而在参加体育锻炼培训上女性的支出比率高于男性。

2.6农村体育难以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一半以上由自发形成,占总数的60.3%,居委会帮助组织的占13.8%,各类体育协会帮助组织的占6.6%,体育行政部门帮助组织的占6.3%,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帮助组织的占4.6%,民办公助的占4.6%,各级工会组织的占3.8%[1]。活动点的管理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占总数的63.8%。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中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由1996年的3.7%增加到2001年的6.6%,但所占比重依然很小。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体育仍然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对体育协会的作用还缺乏认识。

农村体育在改革前,依靠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力量组织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联产承包后,村委会组织集体活动的机会较以前大大减少,作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最基层力量的村委会、共青团、妇联等,几乎很少设立负责体育活动职能的部门,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因缺少了乡镇和村一级的统一组织,而农民自身又不具备组织能力,社会管理力量不够成熟,导致农村体育几乎成为空白,唯一能见到的就是每隔一年甚至是几年的农民运动会,但因各代表队重视名次排序,让许多“体育枪手”充当农民,剥夺了农民的体育机会,大大削弱了农民的体育积极性,导致农村体育难以发展。

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限制,现阶段农村年轻的人口几乎不在农村居住生活,绝大多数选择了进城务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基本上是老年人,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这些年龄普遍偏大的农村人口,体育观念都较落后。

2.7小城镇体育迅速崛起

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小城镇既具有与农村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小城镇体育是指以小城镇社区的各种组织为主要管理主体,以辖区内全体成员为主要对象,满足人们的娱乐与健身需求而开展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群众体育。小城镇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发展程度来讲,它低于城市体育,而高于农村体育。小城镇体育是寻求农村体育发展突破口,发挥小城镇中介地位优势,实现农村城市化的需要[8]。

小城镇体育是带动农村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条件下,正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揭开了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序幕,开创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广袤的农村不可能一夜之间城市化,小城镇化是其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发展处于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之间的小城镇体育,无疑比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都显得更加重要。

小城镇体育将向多元化发展,以农村体育为基础,以城市体育为参照,发挥小城镇企业在体育中的龙头作用,以农村传统节日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小城镇体育发展[9]。“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体育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就小城镇体育整体而言,需要各级政府、体育指导部门以及小城镇居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年)[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7,283-645.

[2] 田雨普. 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 体育科学,2005,25(4):3-6.

[3] 颜迁锐. 小康中国[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31.

[4] 黄静珊,王兴林,李宏印,等. 陕西省农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体育科学,2004,24(4):9-11.

[5] 田雨普. 社会体育研究[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86.

[6] 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1):119-121.

[7] 汪文奇. 我国老年人的体育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478-1480.

[8] 吕树庭,裴立新. 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3):7-10.

[9] 王铁明. 我国小城镇体育的发展趋势[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2):3-4.

[编辑:黄子响]

猜你喜欢

群众体育中国
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与社会共享的研究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辽宁省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身体视域下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
学校体育对城市群众体育的积极影响及作用研究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