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审读

2009-03-09唐善茂张瑞梅

桂海论丛 2009年1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唐善茂 张瑞梅

摘要: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发展的理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极大发展,是当代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和科学判断。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提高发展的质量。科技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展国家只有树立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才能摆脱现实困境、从战略意义上真正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本质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12一[)4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探索发展的历史。发展观作为一种理念,是对发展的具体形式即发展模式的反映。发展观应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时代的发展观应有所不同,固守一成不变的发展观是不可想象的。探究发展的真谛,把握发展的趋势,获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的不懈追求。我们惟有认真总结前进历程的经验教训,不断推进对发展的新认识,不断探索和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和发展理论,才能做好、做大、做强发展这一主题。

一、关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集国内外发展理念之大成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具体地讲,新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简称五个统筹),在经济增长中将生态损失、资源、能源的消耗也计算在内,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们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尽可能地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要,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Ⅲ。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高度概括和总结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我国的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来的,解决发展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崭新的发展理论。

(二)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鲍尔丁指出,人类在启动生产活动之初,投入资源,通过生产获得劳动产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物,若不是将废弃物直接排放和堆积,而是将其利用、利用、再利用,那么,人类的经济活动就会呈现出一种循环状态,而这种循环状态就可以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他把这种经济运行状态称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3R”准则为其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单纯的科技管理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从根本上缓解日益尖锐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突出的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选择;由依靠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依靠智力资源为主,由生态环境破坏型转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历史性和突破性的重大革命,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理论,其形成过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国际上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正式作为一种发展概念的提出是始于“布伦特兰报告”,这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要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重新审视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现有认识的缺陷

可持续发展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属性和经济特征,但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缺陷。杨多贵、牛文元(2001)称可持续发展只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间性,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性。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时间序列谱”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的认知,如对当代与后代、代际公平、人类的未来、文明的延续等。而对于“空间局域谱”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的认知,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状态的差异、贫困地区的形成与消除、区域环境格局的不均衡、区域资源随机分布、地域分异规律等,涉及甚少。彭新武(2001)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存在如下两方面不足:一是它并没有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优先性地位,而仅仅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只强调了上下两代人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当代人之间的矛盾及其重要性;二是可持续发展观只讲“持续”不讲“间断”,显然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种“间断”与“连续”的统一。并认为可持续发展试图在不变革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不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条件下,依靠现有的社会机制和技术进步来改变环境现状。这无疑是一种基于技术乐观主义和经济效率的浅层方案,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且本身潜伏着危机。陈向义(2002)认为国内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批判性研究有两类:一类是内容上的批判,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典”定义涵义过窄,不能从根本上跳出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目标的发展观,“仍是一种代表发达国家利益和立场的发展观”,因而应该扩大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另一类是性质上的批判,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是一种调控战略,它所倡导的各种措施和方法,都“远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所形成的挑战”,不可

能使人类“持续”地发展下去,应该用转移式发展取代可持续发展。袁明鹏(2002)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仍面临许多困境,并对困境产生的原因作了具体分析口。王忠民、任保平等(2002)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定义仅从规范意义的价值判断上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什么”,而没有从实证意义上揭示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即只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而未涉及到其实施途径和实现机制。郭少新(2003)认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一是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该由什么主体策动,通过何种方式实施,因而在实践中缺乏可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二是只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而没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三是缺乏具备可操作性的衡量指标。杨润高、张洪(2004)认为前提假设的多样解释性、最终解决方案的不切实际性和含混的国际协调等先天性缺陷导致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面的薄弱,使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结论容易陷入静态化、难以摆脱合成谬误之嫌疑。

(二)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创新

作为知识体系,只有从一般到特殊,由总到分的次序排列,才具有科学上的认识意义,才能借助这个体系把握人类认知领域的整体概貌。有识人士指出,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所拥有的全部理论和方法,还远远不能恰当地反映和解释它所面对的对象。从1972年第一次世界环发大会至今,可持续发展从提出到全面实践,已取得很大进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在广大范围内深入人心。但是,客观地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落后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并且已经开始制约实践的步伐。这个判断不仅仅是就中国而言,全球的状况也是如此。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创新。

三、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立论的基础,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及其落后地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会更加具有压力和难度,更加任重而道远。如何快速发展经济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及人类社会本身的和谐发展?发展中国家需要有一套真正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更加科学和前卫的发展理论来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一)进一步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深刻,内容丰富。除了前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外,还应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如下内涵,即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依靠科技进步和生态创新,统筹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社会、经济成本实现最大综合效益的发展。这一理念是“利用的极限”和“极限的增长”的有机统一——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确实存在着一个极限,而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极限又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而小断地被突破,产生新的极限,从而不断满足人类无限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这一认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时间上来讲,可持续发展理论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有益补充;可持续发展理论应注重对后代人、对未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和预测。二是在空间范围上,可持续发展理论应更加广泛运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及其落后地区的发展。

1、特别强调提高发展的质量。

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补充,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并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享有的权利,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极尤为重要。贫穷和生态恶化把发展中国家拖入了艰难的境地,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才能为解决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和生态恶化的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类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不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

2、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在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必须坚持一切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人的全面发展要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发展要协调,要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只有在时空上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科技创新是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依靠科学技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环境,极大地提高了生存质量,同时也在局部甚至是大规模范围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双刃剑”问题要靠其本身——科技创新来解决,尽可能加强其正作用,减少其负作用。未来的科技创新,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内容,如生产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和装备创新、原材料创新、生产组织结构创新等内容和途径,更重要的是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创新,作为创新的最重要的内容和价值准则。科技创新是国家、政府、企业和公众采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经济价值的增长,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新的可持续发展观丰富了发展的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现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有益补充,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延续和深化。二者在理论提出的背景、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适用范围、概念实质,以及公平性原则、具有的现实意义上都有所差异(详见下表)。

(三)新的可持续发展观测度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

以什么样的思路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测评系统,反映如此庞杂、广泛的内容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意义的工作。

1、构建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水平、环境质量、人口素质、创新能力、管理调控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都应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又要避免各指标之间相重叠。

(2)层次性原则。指标应根据研究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将指标分类,我们必须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或独立性)将其分门别类、划分层次,这样才会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以便于研究。

(3)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具体指标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可持续发展新内涵和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

(4)可操作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选取一些易于计算、容易取得并且能够在要求水平上很好地反映可持续发展情况的指标,使得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对指标测评系统做出最有利的调节。指标的选取应少而精,避免功能重复。

(5)动态发展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个具有明显动态特征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也随历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客观地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而且指标体系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动态过程中较为灵活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及持续性的程度。

2、对可持续发展新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展望。

可持续发展新的测评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呈现多层次的复合指标群。从整个指标体系的层次来看,可分为全球层次、国家层次和地区产业层次。这种指标体系的层次性体现出世界的多样性和同一性,各层次的指标体系既有差异性,又有耦合性;且所反映出来的整个状态并非是各个指标值机械汇总的结果,应与个别指标的大变化及各个指标、子体系所反映出来的协调程度有着密切关联。它应能表征过去、现在和预测将来某一时刻(或时期)某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的状况、变化趋势和协调程度,可以预测和指导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构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数理方法建立的各类测度指标体系,最后通过综合集成,构造一个像股票指数一样的指数来综合度量整个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建立起预警机制,使可持续发展新的测评指标体系真正成为反映未来可持续发展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责任编辑陈新建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