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

2009-03-06曾宪林

消费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曾宪林 牛 武 杨 萍

[摘 要]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应突出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针对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应把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课之中,在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外,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岗位群的要求紧密联系,教学方法要灵法机动,形式要多样化,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 课程改革 探讨

作者简介:曾宪林(1964-),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物理教学与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EI收录;牛武(1968-),男,河南省信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理论和改革的研究。

一、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置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入高潮,这次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状况普遍令人担忧,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没有脱离传统教育的束缚,仍然沿用普通高校的做法,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实习的内容,没有彻底针对岗位群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而开设相应的课程。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设的课程偏多,让学生无所适从,使学生什么都学而什么都没学好,什么都没学会,难以培养能说会做,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些课程,就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压缩、删减,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因而难以把握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缺乏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支持。课程内容陈旧,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不相适应,没有达到实践课不低于40%以上的要求,没有企业或企业中的人员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内容雷同,教材难以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实际,在丰富多样的教材选择中形成自身的系统性,提高自身的专业针对性。

二、课程内容改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差,底子薄,但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他们善于思考愿意动手,我们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对现有课程进行了的整合和优化,从学科与社会及社会各行业的联系上考虑问题,大胆删减过多的、不必要的教学内容,保留和补充为时代所需的、应用性更强的内容。要在课程内容上对应用广泛、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技术知识有足够的反映,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如我们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开设有《电工基础》、《高等数学》、《电子线路》等专业基础课,这些专业基础课不但占有课时较多,而且许多内容对职校生来说繁杂深奥难懂,实用性不强,而且老师在讲专业课时,还需要对专业基础课中的相关内容结合专业课的具体问题做针对性的讲解,减少或不开这些专业基础课,而把这些课的内容融合到专业课或其他课程之中,也就是在学习专业课时,用到什么基础知识,就讲这些基础知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使课程结合的更加紧密。

如同专业基础课需要课程整合一样,专业课本身也需要进行整合,重新编排课程内容。我们以常用电子元件这门课为例,课程的改革要以“具备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关的电子元器件资料,并能运用和检测元器件,进行相关的电路分析、设计、焊接和调试”的岗位能力为主线,有机融合相关的内容。在内容安排上可以把各种元器件在实验室里让学生先认识一下,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如讲电阻时,要讲电阻的各种形状、电阻的性质、电阻的应用。为便于学生学习运用,在讲解电阻同时应讲解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这样课程内容就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培养目标,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时,充分听取了专业课教师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精选社会必需的知识、技能,选择与电子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点,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将专业课内容重新组合,课程内容上充分反映各生产企业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以搭建新的内容。把这种综合的观念进行扩展,那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以职业技能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进行电子课程改革。强化从业能力培养,建立知识整体观。在处理学科的系统性与应用性时,应以学科知识的应用性为主,将理论、技术与应用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

三、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理念

高职教育其生命力就在于其鲜明的特色,即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等特点。要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投入比普通高教更多的财力、物力,对教学也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世界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证明,课程、教学和评价是职校办学成功的“三大支柱”,而课程则是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是达到职业教育目标的“基石”。而课程的设置必须针对本专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广泛深入的论证、调查,并结合其变化而灵活地调整课程内容,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岗位工作能力。

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特点,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用倒置法确定专业课。以能力或技能形式的需要以及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在岗位上的应用情况为标准,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专业课内容进行梳理、吸收,根据课程性质进行横向或纵向的综合,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合为一体。我们应与本专业职业岗位群密切相关的企业工程师一起,针对学生的特点,企业的需要,紧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在实践中讲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并穿插企业文化和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一些项目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進行创新教育。学生毕业后就具备了直接满足岗位要求的技术和能力。也为学生在工作中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进行技术革新打下基础。

改革成功与否,就是要看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后做出的成绩,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还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密切关注国际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参与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成熟经验,特别是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并与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各职业学校之间要组织调查研究,开展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蒙俊健,关于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3]刘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01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