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阅读能力培养新探

2009-03-03王定奎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课文历史内容

王定奎

历史阅读能力有两重含义:一是对专业历史资讯的理解能力,二是对有用历史资讯的洞察力。前者指对历史知识的接收,即能读懂;后者指对历史知识的筛选,即能够找出重点难点,整理出线索等。上述两种能力的达到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教师可抓住中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1.读前设疑。如在学习“清军入关”的内容时,由于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在民间有多种说法,学生从多种渠道可能有所了解,但真正的原因多半不太清楚。所以可在学生阅读前设问:明末诗人吴伟业在《圆圆曲》中认为吴三桂降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历史小说中也讲“吴三桂降清是因陈圆圆之故”,这是否合乎历史事实?通过这一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学生的阅读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急于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2.给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给学生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材料,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明朝的建立”时,讲到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时,可引用陶宗仪的《醉太平小令》: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变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这首朗朗上口的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末的黑暗社会,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给学生有争议性的问题。这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其阅读兴趣。如在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时,提出“在革命的第一阶段为何普奥两国要组织联军干涉法国革命?”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学生阅读后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普奥两国是趁火打劫,有的认为是为了防止法国强大,有的认为是为了防止法国革命蔓延到邻国,威胁其封建统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4.用历史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觉得学史无用,缺乏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历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历史的作用无处不在。如讲述有关抗战的历史时,可适时介绍影星赵薇因误穿印有日本海军军旗图案的服装,引起国人不满的事件,指出其原因正像赵薇自己所说的那样:历史知识太贫乏。这给学生很大的震撼,活生生的例子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其学史兴趣也就随之提高了。

二、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读史兴趣后,接着就要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以提高阅读效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要只为阅读而阅读,阅读时要做到眼动、手动、心动。如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在书上用统一规范化的符号作好阅读记号,留下阅读痕迹,上课时以此作为依据来检验自己在阅读时是否找到了重难点。

三、保证阅读时间

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历史学科的地位不如语文、数学等重要,处于所谓的“副科”地位,因此一些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课前一般不预习。所以每次授课前最好给学生3到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以从时间上予以保证。

四、介绍阅读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必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在教学中可将以下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

1.精读,对指定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式阅读,力求掌握所读内容的细节、微意。这主要是针对诸如法令、文件等重要内容而言。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权利法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等都极为重要,要求学生逐字逐条地进行阅读、分析,这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快速阅读,对指定内容进行浏览性阅读,只要求掌握一章一节一目的大意即可。这主要适用于诸如描绘战争过程、人物简介等文字,信息量大,而又非重点,只需抓住概要、纲目或要点即可的内容。如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时,由于战役的具体过程不需要重点掌握,只须抓住三大战役进行的战术要点即可,这就可以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找出辽沈战役的战术要点——关门打狗、瓮中捉鳖,淮海战役的战术要点——中间突破,平津战役战术要点——隔而不围或围而不打,以瓮中捉鳖务求全歼。

3.选读,指对内容相近的语段进行选择性的跳跃式阅读,以达阅读此段可知彼段含义的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如课本中的小字大多数是次要信息,有时小字部分用多个事例来补充、佐证课文正文的内容,此类内容选择其中之一进行阅读即可。

4.交互阅读,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资讯共享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具有多重好处:教师参与阅读活动,有助于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进行阅读指导;学生之间的资讯交流有助于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形成及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5.比较阅读,主要是对相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对比性阅读,常常在复习时使用。比较的目的主要是要找出事件、人物的异同点,分析其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比较阅读的关键是要找出比较点。

6.综合阅读,指利用多媒体获取资讯的阅读方式,这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阅读。阅读过程中,文字并不是唯一的阅读对象,还包括音像资料和网络资讯等。如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有关“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的内容时,可以播放《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向陕北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等纪实影视片段,要求学生在了解战况的同时,获取双方胜败原因的信息,这种高层次、直观、生动的阅读可使教学效果更佳。

五、引导阅读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时,还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将上述阅读方法运用于其中。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

1.存疑式引导。在阅读前给出学生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2.质疑式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解决。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如学生阅读完“中法战争”的内容后,提出了“法国侵略越南,中国为何要出兵援越?”在阅读有关抗美援朝的内容后,提出了“中国军队抗美援朝为何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说明学生的确认真阅读了课本,达到了阅读的目的和良好的效果。

3.线索式或补充线索式引导。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全部或部分线索进行阅读,如果教师给出的是后者则要求学生将线索补充完整,这种引导法使学生在阅读时思路清晰。

4.整理线索式引导。这是前一种方法的反向运用,学生阅读课本后根据时间、人物、事件等整理出历史线索。如阅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与转折”的相关内容后,学生很容易整理出二战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二战的转折等三条线索并且归纳出每条线索的具体事例。

5.材料式引导。教师给出与课文相关的补充材料,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阅读材料,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虽然我们不能借助实验将已过去的客观历史事实重演,但学生借助直接承载历史的材料,来间接地了解和认识历史,这是一种直接的、主动的学习形式,较之他人的转述更佳。如在学习“明朝的建立”的内容时,给出学生多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其中有的是原始材料,有的是带有趣味性的歌谣,要求学生找出每条材料分别对应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再将材料和课文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级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课文历史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新历史
主要内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