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错误,我们不妨……

2009-03-03徐亚锋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量角量角器三角形

徐亚锋

近日,笔者听了几节数学公开课,不可否认这些课例都经过精心的预设,然而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常因一些不经意的细节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现摘录其中的几处,谈谈笔者对此问题的思考。

细节一:某位老师执教低年级的《认识三角形》一课,当一位学生在前面的演示钉子板上,把三角形错围成四边形时,教师轻轻地提醒学生,这位学生迅速一拉橡皮筋将四边形改围成三角形。

细节二:《乘法分配律》一课中,某学生把“48×202”错算成“48×200+2=9600+2=9602”,老师迫不及待地问全班学生:“他对吗?有没有将2与48 相乘啊?”

细节三:某位老师执教《角的度量》时,先在黑板上示范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操作。然而学生在“依样画葫芦”时,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误,这时老师立即要求全体学生停止操作,再看几遍老师的示范。

细节四:有位老师执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一位学生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教师立即反问:“那13、16、19能被3整除吗?”学生顿时哑口无言。

众所周知,由于受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及注意力等因素的限制,课堂上学生肯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但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像案例中的老师那样急于求成。我们不妨将错误当作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尝试进行下面的几种处理,让其尽可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不妨 “此时无声胜有声”。如前面《认识三角形》课例中,因为围三角形比较直观,这位老师就应充分相信学生,相信那位围错的学生及班上其他学生能发现并改正这种错误。即当课堂上学生出现一些浅显的错误时,我们不妨“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发出任何提示,也不帮助学生改正,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又对学生起了一定的警示作用,让大家以后少犯乃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不妨来回“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诸如计算“48×202=48×200+2=9600+2=9602”这样的错误,我们不妨把它当作学生学习上暂时的“柳暗”,进行适时、适度地点拨(比如:你能把这题验算一下吗)——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找出原因;再让学生逐步感受“花明”(根据乘法分配律,2也应与48相乘)——纠正错误并接受启发。在此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成功地点拨、引导、启发,就能让学生拓展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数学学习的“又一村”——进入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新境界。

不妨运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弱,动作协调能力差,在一些数学操作活动中,难免顾此失彼,出现失误。如学生初学用量角器量角,常会出现把量角器的反面朝上,或者量角器不能盖住角,使另一条边无法与量角器的某条刻度线重合,或者把40度的角读成140度等等。课堂上对于这样的失误,教者既不应回避,也不能越俎代庖,而应勇于让学生多次尝试、多次操作,再在实践中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寻找对策,从而战胜错误,准确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要领。

不妨让其“待到山花烂漫时”。笔者以为,学生的有些错误是由于知识片面或储备不足造成的,如学生初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总是受前面“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不断出错。这时,我们只要稍加等待,让学生通过探究、尝试、比较等,就能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当然,有些错误由于教材安排、学生年龄以及个性差异等原因,在一堂课、一章节乃至一学期中学生都无法理解“为什么错或错在哪里”,这就需要教者视情况,向学生具体解释与说明;待到时机成熟时,我们再和学生去研究、探索,从而成功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以为,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错误”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火种。这时,你会发现:课堂上的“错误”也能变出无限“精彩”!

猜你喜欢

量角量角器三角形
残缺的量角器
经历度量五部曲,培养度量意识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学
量角小窍门
学生量角时常犯的错误及应对策略
三角形,不扭腰
我的另类量角器
量角器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