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目标综合征的会诊与治疗

2009-03-03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目标

陆 丽

众所周知,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当然,教师还可以把课后反思也纳入教学设计中。在教学设计的这些要素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是最基本的内容。然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常常忽视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违背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设计出许多随意和难以操作的教学目标。

症状一:胸中无“我”

【会诊】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教师备课时,为了节约时间,就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直接抄写在教案上,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结果使教学没了方向。目前,在很多教师心目中,教学目标已经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这就是许多教师没有教学个性的主要原因。

【治疗】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前,分析教材和学生,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订教学目标很重要。有些教师由于没有完全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备课时常常认为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能随意修改。其实,儿童的认知水平及知识储备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进行修订。

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如同轮船的舵,如果舵偏离了方向,轮船便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所以,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并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教学中,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或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始终把握好教学目标,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让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制订符合他们学习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此外,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分解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所以,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完全可以制订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和自己教学个性的教学目标。

症状二:心中无“本”

【会诊】

教学中,我们也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语文教师备课时,往往只着眼于一课或一个单元确定教学目标,而很少着眼于年级段或小学阶段的学习总目标去确定教学目标。

【治疗】

“总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这三个层级的目标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只有“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实现了,“总目标”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都必须立足于“总目标”,着眼于“阶段目标”,着手于“课时目标”。

由于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都实行“小循环教学”,因此有些教师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时就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只学习自己所教学段的内容。因此,制订具体的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就产生了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而出现了教学目标千篇一律、不知所云的现象。

教师制订具体的某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坐标”。也就是说,教师要准确定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整体研究新课标要求,并对照阶段教学目标,全面细致地分析教材要求,以便能制订出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症状三:目中无“生”

【会诊】

现在,大多数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通常都包括以下内容。

(1)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能够体会到……

目前,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格式固定,正束缚着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

【治疗】

虽然教材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编写的,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有差别,他们的认知水平及文化修养也就产生了差别。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并使教学目标“目中有生”。

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出既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又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并尽量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便学生能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症状四:课时不清

【会诊】

听公开课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执教教师上的基本都是第二课时,就算偶尔有人上第一课时,也是为了“出彩”,根本不落实字词教学目标,就在课文还没有读通顺,课文的层次脉络还没有理清的情况下,便开始“精彩不断”的语句鉴赏,甚至是语言意蕴的体会。

【治疗】

其实,语文课能否出彩,基本与课时无关。因为,语文课的精彩是在“语文”中,即在“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中。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语文课的精彩在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读准字音,在扎扎实实指导孩子们写好每一个生字,在巧妙引导孩子们解决疑难……

教师不分课时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就会出现课时不清的问题。因为,这违反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有起点的,每一课时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从教学一篇完整的课文来看,应该有“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理解鉴赏——拓展运用”等几个阶段。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应该狠抓字词,并在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为教学第二课时做好准备。教学第二课时,教师则要通过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目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