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均棠:运筹风云 笑染人生

2009-02-25

杰出人物 2009年1期
关键词:同乡会香港

程 晨 胡 琦

人物简介

梁均棠先生,铨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铨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广兴(中山)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同时担任广东省中山市政协委员、香港中山社团联合会副主席、香港中山南头同乡会创会会长。多年来为社团服务奉献良多,还曾多次捐款予南头的教育公益事业,为中山市南头镇引进数亿元投资项目,回馈桑梓,不遗余力。

每一个见到梁均棠先生的人,都会被他的笑声所感染,畅快淋漓的笑,透出历练人生的独有爽朗。

走进梁均棠先生的办公室,宽敞而明亮,正面是大块透明玻璃窗,与外面的员工彼此清晰可见。“我这里的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大玻璃窗就是要让我和员工可以看得到对方,而且每个员工的卡位挡板都是齐眉的,这样大家都知道彼此正在做什么,没有任何隐藏。”

作为中山市政协委员、铨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的梁均棠先生,就是这样,以豁达明快的智慧,以无所畏惧的坦然,以高瞻远瞩的犀利,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回报着自己的故土,培养着年轻一代,用轻松的笑容感染着身边所有人。

运筹帷幄开疆辟土

1962年,年仅11岁的梁均棠先生就来了香港,开启了自己的人生路。当时香港很多人年纪很小就出来工作,而梁均棠先生却幸运地在哥哥的培养下完成了学业,1973年开始正式工作,迈进了纺织业的领域。在布厂里做了几年之后,梁均棠先生又进入染厂工作,所以现在的他总是笑着说:“我的老本行就是印染。”这几年打工的经历为他积攒下丰富的行业经验,为自己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980年,充满创业激情的梁均棠先生自立门户,创办了铨邦公司。当时铨邦主要做单纯布料贸易买卖,还未拥有自己的加工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纺织行业极其兴旺,入行易,发展快。“八十年代初期,内地还没有被开发,没有竞争对手,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纺织业发展比国内更差。当时纺织业发展得最好的就是日本、台湾和香港,所以竞争很小,生意很好做。”梁均棠先生回忆说。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铨邦一步步发展壮大。

1990年,梁均棠先生凭藉超前的眼光,和一个老朋友一起在自己的家乡中山开了一家印染厂。当时纺织业的发展势头依然兴旺,印染厂在发展9年之后于香港成功上市,但是梁均棠先生却从一派良好势头中嗅出了危机。

“1998年我们开始筹备上市的事情。因为1997年金融风暴的影响,上市的条件降低了,变得很容易。我觉得这样不是很稳妥。”在这个问题上,梁均棠先生和他的伙伴产生了分歧,1999年,他们最终决定分开,伙伴继续做他的上市公司,梁均棠先生则带着没上市的部分到湛江创办了广兴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事业的版图稳步扩张,梁均棠先生始终以精准独到的目光把握着市场发展的形势,寻找最有利的投资点,运筹帷幄。2003年,SARS的出现带来一片恐慌,由此而引起珠三角一带的经济萧条。梁均棠先生就在此时瞅准时机再度出手,回到家乡中山黄圃买下了一块310亩的地。“因为我看准了这个时机,错过了就很难再遇到。当时因为经济的原因,地价很便宜,而黄圃镇刚好换上了一位黄书记,正打算好好发展黄圃的经济。我们在2003年9月正式签下合同。刚好湛江那块地今年到期,在到期之前我已经把广兴全部搬到了黄圃。现在回想这个决定,我觉得我是很聪明、很明智的。”谈及生意经,梁均棠先生的语气不由透出几分得意,伴随着标志性的爽朗大笑,十分开怀。这单生意,时机把握的精准固然重要,而隐于其中的更是梁均棠先生对老家黄圃的一份热爱。“黄圃当时在中山的镇区里经济算是倒数的,近几年慢慢发展起来了,势头非常好。”

如今在黄圃的这块地里,同时有四家公司,分别是化工厂、服装厂、织布厂和印染厂,都是铨邦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形成一条龙服务的格局。梁均棠先生详细介绍说:“四个子公司,其中三个每个都有不同的大股东,我们是小股东,只有广兴是完全控股的。这样一来四个公司既可以合作,又各自拥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近几年很多同行纷纷将纺织工厂往东南方向迁移,开到江浙一带,而梁均棠先生却始终坚守广东,因为他清晰地看到,目前公司的客户主要是美国、欧洲和日本,而原材料则大都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同样布料价格比国内便宜近10%。”如此一来,广东便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利优势。“如果我们把工厂搬到远离广东的地方,势必要增加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费,生产成本提高,反而得不偿失。”在生意之中,每一步棋,梁均棠先生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下,步步精准。

在梁均棠先生的香港公司里,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成衣样板,用来展示布料的不同质地,方便客人挑选。许多美国公司都直接指定使用铨邦的布料,合作的服装厂只需要直接从铨邦提货制成成衣,而省却了再挑选布料的步骤,三方都合作愉快。“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规矩,只有身在其中才会了解。”梁均棠先生语重心长地说。

以心换心同心同德

从事了二十多年的纺织印染业,梁均棠先生亦有颇多心得和感触。“我最得意的事情有三件。第一,我的生意一年一年增长,说明我的客人是认同我们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不然不会继续合作;第二,上世纪80年代铨邦刚刚开业时,只有2个伙计,而现在香港的写字楼里就有60多个人,美国的办事处还有人直接负责和当地客户进行前线沟通,发展到今天,我很满意;第三,我请回来的员工,流失率不到3%,从刚开始一直跟我创业至今的两个老伙计,一个成功移民到国外了,一个到现在还在帮我,是我们公司的管家,大家都很亲切。跟我跟了很多年的员工,大家彼此之间都像是亲人一样,感情很好,很温暖。”二十多年来大家相依相伴共同度过,深厚的公司情谊让人感动。

而能够让员工如此死心塌地,梁均棠先生的人格魅力自然不容小觑,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是锦上添花。“我们管理分成很多个小组,一个小组5到8人,归一个经理管。我对所有的管理层只有一句话,他们都知道的——‘先做好自己才能去管理别人,自己都做不好更不用管其它人。只有每个人都以身作则,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推行下去。其次,就是在员工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不要当众骂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你当面骂他,他肯定不太能够接受,但如果是私底下跟他谈,错在哪里,该怎么做,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第三点,就是公司的福利。福利好的地方大家肯定都愿意呆着。我们公司每个月都会用公司的利润发花红给员工。员工是会比较的,和同行业的其它公司相比,自己公司的福利好,自然更愿意留下来。”谈起管理来,梁均棠先生滔滔不绝,每一个管理的要诀都和人性息息相关,充分为员工考虑。而作为管理者,梁均棠先生表示自己主要管理营业的部分,生产方面会监督,但是绝不管得太多。“因为你自己不是特别专业的,意见提得太多,反而让下面的员工无所适从。不如放手给专业人士,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在香港每天早上9点上班,下班一般都要到6点以后,甚至是工作到8、9点钟,十分辛苦。在梁均棠先生眼里,香港企业文化不同于内地,香港员工的自觉性都很强,能够当天完成的事情绝对不留到第二天。“老实说,每个人都是这样,你对别人好,人家一定对你好。大家都把公司当成家。2008年的生意比较差,就有很多老员工主动跟我说:‘梁先生,您不要太紧张,生意会好起来的,放轻松。有时候我周末回到公司来看看,同事也会劝我回去休息。”淡淡的相处之间,同事之间、公司上下互相扶持的感情让人欣慰。

2008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难熬的年份。各种原材料的价格飙升,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沉重的成本负担。加之受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很多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纷纷倒闭,服装业内也倒闭了几家大型公司,还有玩具厂、电子公司等等,一时之间,人人自危。“服装厂的倒闭对我们影响很大。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是我们一年前所想的,整个经济形势都在发生变化。”谈及现在,梁均棠先生不无忧虑。

不止是企业,银行亦开始缩紧。南亚大部分地区都开始不接受信用保险。“信用保险可以提取3%的额度,费用很高。我最近接了一个比较大的生意,考虑到有保险比较放心,就让同事去问孟加拉国国受不受保,结果那边说不受保。我打电话给汇丰银行的一个副老总,也说不接受。本来我们跟南韩那边做开了的,现在也开始不接受信用保险。”梁均棠先生笑得无奈。不过对于铨邦来说,因为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发展,所以并没有信贷方面的忧虑,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保持稳定的发展。

高瞻远瞩造福后人

梁均棠先生极其重视教育,他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如今都是拥有自己独立事业的专业人士。他笑说1990年移民到澳大利亚时就跟太太说了一句话,要太太移民后交出最好的成绩。梁太心领神会,一心扑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终于让孩子们全部读完大学并成为专业人士,交出了最漂亮的成绩单。梁均棠先生谈及此笑得极为开心。

其实,梁均棠先生对下一代教育的培养和重视,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子女,还体现在对社团里年轻一代的培养上。“1990年我正式参加社团。当时香港中山同乡会还没有成立,我是香港中山南头同乡会创会人之一,南头同乡会是在香港的20多个中山同乡会之中第3个成立的。当时同乡会的活动开展得很艰难,因为还是港英政府统治时期,交流没有现在方便。从1993年到现在,同乡会的人一批又一批。我们南头同乡会是所有同乡会之中拥有最多年轻力量的一个。中山市统战部部长就曾经表扬我,说在我们的同乡会里看见了很多的年轻人,发展很好。我说:‘不瞒你说,那些年轻人里十个有八个是大学生,”梁均棠先生说到这里又笑了起来。

“我很支持年轻人,社团活动就应该多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现在香港社团老龄化都非常严重。我一直建议,中山同乡会也应该多培养年轻的力量,推他们出来工作,把年轻人培养起来更好。譬如每年的会庆,都应该把更多的事情交给年轻人去做,我们老人家给他们当顾问就行了。年轻人做一件事情能做到我们的90分,我就开心的不得了,因为这说明他们相当有潜力!”说到年轻人,梁均棠先生也仿佛更加年轻起来,眉飞色舞地侃侃而谈,充满长者的豁达和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之情。

1993年,梁均棠先生独立捐款130万支持中山南头的教育工作,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还得到了中山市市长的点名表扬。在社团服务和回馈桑梓的活动中,梁均棠先生总是尽己所能不遗余力地奉献。从80年代到现在,他为中山市南头镇引进了数亿元的项目,所以南头镇的领导班子不管怎么换,都对梁均棠先生充满了敬意。2007年的11月,梁均棠先生还组织南头同乡会的同乡包了三辆大巴,一起回到南头镇,看看故乡的发展,那些远离家乡数十载的老人们看见家乡今日的变化,都觉得欣喜而安慰。

作为中山市的政协委员,梁均棠先生始终坚持走务实路线,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拿出来讨论,而不是一味地粉饰太平。国家要发展、城市要发展,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大家应该一起来考虑切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可行的路线,为国家为香港为中山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豁达爽朗笑染人生

每个礼拜,梁均棠先生都会选出两到三天去游泳,通常是早上7点前就起床,7点半游完回家,8点半去喝早茶看报纸。“我看报纸一定看两样东西,一是财经报道,二是马的走势。”梁均棠先生笑着说。他和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同养一匹马,取名叫做“齐心得宝”,寓意大家齐心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个名字是我改的。齐心得宝,就像是现在香港的经济状况不好,大家更要齐心才能度过危机。”梁均棠先生认真地说。

谈起自己的性格,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开放而乐观的,对各种事务的接受度都比较高。“好的事物第一时间和别人分享,不好的东西自己慢慢消化。不能一路哭,宁愿一家哭。”梁均棠先生依然笑着,笑中沉淀着历经波折的岁月后留下的从容智慧,沉静悠远。

猜你喜欢

同乡会香港
台湾云南同乡会代表团到省档案馆参访交流
风雨兼程,紫荆花开——扬州(香港)同乡会十年侧记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乡谊视角下的台北福建同乡会
香港之旅
近代旅外徽州同乡会的治理架构与社会功能
同呼吸 共祭奠——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呼吁全球侨胞团体国家公祭日举办海外同步祭奠活动
展与拍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