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网瘾的家庭行动对策

2009-02-25李书华

中国德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网商精神家园毒品

李书华

一所寄宿学校,每到周五放学后,学生不是急着往家奔,而是往网吧里钻,彻夜不归。

一位公认的好学生,竟然撒谎请假去网吧上网而旷课两天。

…………

青少年网瘾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显示,我国目前有将近400万的网瘾少年。网瘾少年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影响了健康成长,甚至诱发了犯罪。

下面就少年网瘾提出一些行动对策,供家长参考。

(一)创造可控制有指导的家庭网络环境

大多数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染上网瘾而试图禁止孩子接触网络,即使家里有上网条件也不允许孩子上网。其实,这正是许多孩子滑向网瘾深渊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是在成人失控状态下,在一个不稳定、不安全,缺少爱和关怀的环境中,不经意地成为沉迷网络的羔羊的。

鉴于此,家长应该创造可控制有指导的家庭网络环境,特别是家里有网瘾孩子的家长,更应舍得花钱,启动或完善家庭计算机网络硬件建设,把孩子从校外网吧中拉回自己身边。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家长在良好网络环境下,科学引领孩子的网络生活,有效防止孩子上网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另一方面则可体现出对孩子网络生活的极大尊重,而不是阻挠、拒绝和远离。

家庭要创造可控制的上网条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实际问题:

1.电脑的摆放位置。电脑是摆放在客厅还是孩子的卧室为好呢?电脑最好摆放在客厅,这样既可方便每一个家庭成员使用,还可以防止孩子躲开家长视线上网而失控。

2.电脑周围的环境布置。一些条件好的家庭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摆放一架钢琴,其上垂下吊灯,非常高雅。其实,家用电脑周围环境的布置也应高雅。就像一个人在干净整洁的场所随地吐痰行为会大大减少一样,在一个高雅的环境下,不雅上网行为自然不易发生。

3.“网络毒品”的抵制。与现实生活中的毒品一样,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色情、暴力等“网络毒品”。这些“毒品”严重毒害少年的健康。世界各国应对“网络毒品”经验表明,在家庭电脑上安装反“网络毒品” 软件,可以有效抵制“网络毒品”。家长可以给家用电脑安装反“网络毒品” 软件,如“电子家长”,为孩子在家里安全、健康上网保驾护航。

如果每个家庭都成为科学引领孩子网络生活的主阵地,那么网瘾孩子就会大大减少。

(二)提升孩子“网商”

近年来,因为孩子上网成瘾而引起的家庭冲突日益增多,甚至酿成命案,如有学生想把阻止他上网的母亲掐死;有学生因上网逃学与父母发生争执,死在了父亲的镐把之下……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没有理由把责任完全推到孩子身上。家长与网瘾孩子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可以找到一个可靠支点,使孩子克服各种不良诱惑,绕过网络生活中的种种暗礁,驶入安全、健康的网络生活大道。研究表明,这个可靠支点是:提升“网商”。

对于“网商”这一概念,陈建翔博士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学中指出:“这是一个和智商、情商类似的概念。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对网络的运用和把握的能力……”

我们认为,“网商”从科学引领孩子网络生活出发,强调的是一种道德方面的智力商数。这个智力商数,是表达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要素,以“慎独”“自律”为主要特征的驾驭和掌控网络的智慧,是人类进入信息网络社会特有的一种新的智力商数。刘守旗博士指出:“虚拟网络社会的出现,的确有可能使人们多少年来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变成现实,但这种可能能否变成现实,更为重要的是要靠人类的智慧和理性,尤其是道德。” [1]就孩子来讲,有的虽然智商很高,“网商”却比较低,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进而成为网络生活中的迷途羔羊;而有的虽然智力平平,但由于“网商”比较高,善于掌控自己,有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抗拒不良信息和游戏诱惑的能力。孩子在网络大潮中游泳,最需要的是这样一种驾驭和使用互联网的智慧。

“网商”概念的提出,虽然表述可能还不够确切,但它为家长引导孩子上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提升孩子的“网商”,家长必须用一种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对网络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孩子有目的、带任务上网的习惯,同时要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主动地适应网络学习方式;肯定孩子在驾驭和使用互联网方面的能力,激发孩子的积极力量,来抵挡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因素;引领孩子利用网络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成为信息时代成功的学习者。

(三)花时间做孩子的“陪练”

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特信息工具和高度商业化的信息来源,如果离开了持续的科学引领和成人监管,学生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行为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科学引领孩子上网,必须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脱离学生的网络生活去引领孩子健康上网,也必将使这种引领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致虚空。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网络就像一辆刚刚上市的跑车,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迫不及待地驾驶它在高速公路上奔跑,往往出现网络行为偏差:长时间聊天,约见陌生人;热衷于玩游戏,迷恋虚拟世界;浏览黄色网页,接触有暴力倾向的信息内容,参与网上迷信活动;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常常偏离当前的学习目标而在网上无目的地游荡;长时间上网,危害身体健康;等等。这时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家长必须及时介入孩子这一新的生活样态,并身体力行地做一段时间孩子上网的“陪练”, 直至孩子能平稳地坐在司机位置上,驾驶着自己的生命之车在网络中自如地决定自己何时常速、转向、加速、倒车、停车、刹车。

家长做“陪练”,与孩子一同上网,一同选择网站、网页,既可以对孩子的信息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又可以了解孩子网络聊天生活、游戏生活、学习生活情况,对孩子的网络行为偏差及时纠正,有效遏制孩子不良网络行为的恶性发展。家长在与孩子互动交往过程中,教育孩子遵守与上网有关的道德、法规,达成一些有关上网时间、上网内容方面的约定,在“灵魂与网络相接触的地方”[2]正确引领孩子,践行网络道德。孩子什么时候觉得家长是自己上网的良师益友,家长也就真正达到了科学引领孩子网络生活的目的了。

(四)建构家庭网络精神家园

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积累都得益于家庭传承,网络文化也不例外。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家长应有意识地将计算机网络作为教育子女的新阵地、新工具,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代表家庭主流意识的网上精神家园。

家庭网上精神家园是通过合理组织的信息流来实现效能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建立一个家庭主页开始。我们可以将伴随孩子成长的、不断延展的家庭生活搬到网上,并分栏目,如家庭相册(缤纷家园)、家庭经典书屋、家庭理财、家庭友邻、先辈园地、旅行风光、艺术欣赏、家风家规、家庭箴言录、家庭大事记、父母职业风采、家庭成员闪光录等。这些特别是以孩子成长闪光点记录作为内容的网页,对于少年积极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网络是一个能够在上面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参与的平台。家庭网络精神家园也要凸显这些特性。如,通过网络,鼓励孩子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等与同学、亲友加强交流,增进情感;每逢节日,鼓励孩子开展相关网上活动,如逢清明节时在网上开展祭扫活动,寄托生者的哀思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网上精神家园承载着一个家庭特有的优良传统、习惯和创造、追求,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巨大精神力量。

家庭网上精神家园的内容可以逐步丰富起来。在这里,凝聚精神,汇聚情感,亲子之间可以毫无障碍地互动交流;在这里,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生活的快乐,享受亲情的温暖。如此,孩子就会少一些染上网瘾的可能。

对待少年网瘾,我们在关注网瘾转化问题的同时,更要防患于未然,通过教育的力量,有效遏制不良网络行为的恶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科学引领孩子网络生活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可以初步确认是在小学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家长就要培养其分析和鉴别有害信息的能力,合理分配上网、学习、生活时间的能力等。孩子顺利度过了关键期,染上网瘾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刘守旗,网络德育:21世纪的德育革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9—75.

[2]张茂聪,王培锋.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J].教育研究,2007,(7):66—70.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DEA010208)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8】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网商精神家园毒品
网商银行升级,将逐步暂停支付宝提现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失乐园
失乐园
火烧毒品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网上生意 成功者仅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