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产业结构调整谈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关系的改善

2009-02-16张敬德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张敬德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两千美元的国家,人们期待的第三产业的相对高速增长在我国并未出现。加工制造业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比重偏低的扭曲结构仍有恶化迹象。本文分析了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分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并提出了改善收入分配关系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W.配第在17世纪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在吸收并继承了配第、费夏等人观点的基础上,C.克拉克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移动,即所谓克拉克法则。

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济结构变迁及其效应的实证和经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一时期,学界对经济结构及转换提出了规范的定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均衡模型被运用到经济结构研究中。由于一般均衡模型在整个经济约束范围内把各经济部门和产业联系起来,从而超越了投入产出模型,并对以往的结构理论进行重新解释和严密表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如Bardhan,FayeDuchin等把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成熟市场经济中,分析经济结构变迁的普遍规律,并开创了结构动态化的研究,从而使结构研究进入一个数量化、精细化的新时期。

在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的关系方面,S.Kuznets(1946)根据美国1869-1938年的国民收入和个人消费数据分析美国长期消费函数发现,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致等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而并不呈现出递减趋势。Zeldes(1989)对预防性储蓄模型进行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没有收入不确定性因素,不同收入阶层的美国人将会不同程度地减少谨慎储蓄的比例,相应增加消费。

(二)国内相关研究

针对我国多年来消费相对不足的现象,袁志刚和宋铮(1999)、孙凤和王玉华(2001)、臧旭恒等(2004)、万广华等(2001)、罗楚亮(2004)等的相关研究均有比较一致的结论:不确定性对我国居民即期消费有负影响。刘文斌(2000)的研究认为收入分配不均是造成我国总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朱国林等(2002)的研究认为我国的消费与收入分配(均匀程度)有密切关系,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现象严重,社会总消费就会不振。权衡(2002)的计量分析再次验证基尼系数与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基尼系数逐年上升,而边际消费倾向则逐年下降。

上述研究大多局限于收入分配均匀程度(诸如基尼系数等)对于消费的影响,而对宏观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收入分配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

我国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2006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加工制造业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于投资的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投资增长率达到25.9%,而消费的增长率是10.5%。

(一)我国经济结构指标国际比较

我国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及邻国之间的差距,如表1所示。显而易见,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占比过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那些人均GDP低于我国的国家。同时,从GDP支出构成看,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比例过低。从消费结构上来看,收入水平越高,服务产品的消费比例越高。因此,我国服务业占比过低与服务产品的消费能力过低有关,而这又取决于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

(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1.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企业倾斜严重。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体现出较大的不公平性,且这种不公平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国民收入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势头较为显著。这是导致当前我国最终消费率快速下降、资本形成率大幅上升的最关键因素。这种扭曲主要是由我国的财税制度、财政体制造成的。

2002-2006年我国GDP、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速比较,如图1所示。

2.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据世界银行相关报告,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基尼系数为0.28,2000年达到0.458。根据国家统计局所进行的城镇居民财产调查,2003年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困难户的10倍。在城镇人口中,占总数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1.4%,占总数10%的最高收入的富裕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45%,另外80%的家庭仅占有全部城镇居民财产总额的53.6%。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基尼系数达到0.51,远超过国际警戒线。

经济结构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总需求的各个构成部分对GDP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和投资分别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分别带动GDP增长1.05、0.51和0.44个百分点,而净出口的增长率对我国GDP的长期影响不显著(彭兴韵,2008)。

不同收入水平所对应的消费结构差异最终影响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消费结构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消费递减规律,掌握巨额财富的富裕者对第三产业消费有限,而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将绝大多数的消费用于食品或生活用品。这是造成我国第三产业消费不足,进而影响第三产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之一。

(二)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本文依据1978-2005年我国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的数据资料(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并利用持久收入理论,得出消费函数:Ypt =(Yt+Yt-1+Yt-2)/3。采用弗里德曼的三阶移动平均值方法估算与持久收入、暂时收入相,其中,Ypt为t期的持久收入,Yt,t 为t期的暂时收入;Yt为t期收入,Yt-1为t-1期收入,Yt-2为t-2期收入,如图2所示。

总体上,我国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都很高,现期收入对消费的解释能力较大。同时,居民消费持久收入弹性都大于暂时收入弹性,而且差距很大,这说明城乡居民的消费主要是由持久收入所决定。其相对于现期收入而言影响消费的能力在提高,与绝对收入假定的分析结论(城镇现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度在下降)是相对应的。

改善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建议

(一)平衡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强大动力,通常被形象地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我国的投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06年的42.7%。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1979-2006年投资贡献率为35.2%, 2007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7.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6%。

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我国的消费率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62.1%下降为2006年的50%。年均消费率为57.4%,其中年均居民消费率为42.8%。从消费增长速度来看,1979-2006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9.2%,其中居民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8.7%,增长速度慢于政府消费。

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偏重于投资。因此,应通过落实改善民生各项政策,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保障制度,使居民消费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协调政府收入与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过快,政府消费增长过快。Landau(1986)使用1960-1980年65个发展中国家的有关样本分析发现,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Barro(1991)以98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1965-1985年的数据,得出与Landau同样的结论。Futagami、morita和shibat (1995)、greiner 和hanusch (1998)的研究也均支持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显著负相关这一结论。

(三)改善分配关系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完善分配制度,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协调消费结构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关键还在于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和公平化。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解决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消费不足的问题,首要的是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不仅能给低收入者带来一定的安全感,还能够改变普通居民的消费和收入预期。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公共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当前我国公共财政最大的问题是,既存在着“缺位”的情况,也存在着“越位”的情况。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有了大幅度增长,这为公共财政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居民基本保障方面,要反思这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盲目追求“市场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政府的公共政策方面,应采取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制体系、加大对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等多种措施,尽快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刺激消费和减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双重作用。

参考文献:

1.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3.原松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向高效节约生态型转变[J].中国发展观察,2006(1)

猜你喜欢

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