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振宁的感恩人生

2009-01-21

报刊荟萃(上) 2009年1期
关键词:杨振宁诺贝尔奖物理学

邱 雁

“我这一生很幸运”

83岁的杨振宁是首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晚年又因忘年恋再度引起关注,这位传奇人物会怎样描述自己的生平?杨振宁近日在上海交大举行了一场题为“我的生平”的演讲。

成长之路充满感恩

9时50分,一套灰色西装、简洁的时间提示式的文字、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杨振宁开始回顾他的一生。

杨振宁把读小学、中学、大学的照片一一展示,介绍对自己有影响的老师、朋友。“我很幸运遇到了几个好老师,他们是我学术的引路人,指引着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因物理学名扬天下的杨振宁真正接触物理是在考大学前,他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当年我报考的是西南联大的化学系,但因为考试科目需要考物理,我才向朋友借了一本物理书,看了一个月,发现物理比化学更有趣,于是就爱上了物理。”台下惊叹声一片。

杨振宁一再表示成功是因为“非常幸运”。他说,做研究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有能力挑战的同时又正在发展中的领域,和这个领域共同成长,成功的可能性才大。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方向正确。

“我很幸运我与自己研究的基本粒子物理一起共同成长了几十年,现在基本粒子物理已成为物理学的最重要理论,而我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等多种荣誉。”杨振宁用感恩的口吻叙述着。

这是中华民族最好的时代

“你能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吗?”杨振宁反问所有学生,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其实杨振宁的诗句“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就是最好的诠释。 他说,中国这几十年的进步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持续高速发展,这是怎样的一个大时代?杨振宁寄语广大学子:“你们只有抓住这个大时代,才能对将来有个正确的选择!”

杨振宁说,每次他看见五星红旗在空中飘荡,就会想起毛主席所讲的话:中国人民现在站起来了。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今年迎来了他获奖50周年的大庆。虽然在海外漂泊多年,但是他对中国的感情无比深厚。

国人何时能获诺贝尔奖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需要有很好的工业背景。现在研究物质结构已到非常微小的范畴,需要极其复杂的仪器,目前中国要做到这点很困难。好在最近几年,国内在设立大型实验室,正在向最复杂的科学领域进军。学术研究还需要有传统,所谓学术传统就是一种学术见解需要不断地传承,学术需要积累和铺垫。他举例说,英国有一位教授做了很多基础性研究,哪些方向可以发展,他都做了探索。虽然自己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但他把自己的想法传给了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间,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另一个原因,国内很多重点大学,大城市来的学生对数理化不感兴趣,热衷于管理、医学、经济这类学科,偏远地区来的学生则喜欢物理和数学。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对物理学的关注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条件。当有同学问:您认为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 杨振宁极其坚定地说:“10到20年内,肯定能看到。”

要想成为爱因斯坦,

最好换个时代出生

“首先我想说,每个学科在不同的时段,其发展有很大的起伏。年轻人了解这一点,可以作出比较正确的选择和决定。”杨振宁说,上世纪的头二三十年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段的成就比牛顿以后的几个世纪都要重要。物理学能在这段时间得到如此大的发展,是因为这时在技术上的发展都对原有的理论构成了冲击。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当时的一些青年物理学家进行了重要研究,使得微观物理学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大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而今天的技术虽然有很多发展,但还没有出现像上世纪那样对现有理论构成困扰的大问题,我觉得今后20到30年间,出现那样的大成就的几率都很小。”“大家对爱因斯坦等大师非常敬佩和向往,但不要以为你们努力了就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大师。”杨先生风趣地说,“这是这个时代决定的,除非你们换个时代出生。”

把握好正确的方向最重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物理学有兴趣的同学就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杨振宁说,因为现在的研究发展开启了很多新的领域,“通俗点讲,每个方向,只要你走进去了都可以‘发大财。”

100年前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科学家们发现了电子、放射性衰变、X光,接着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100年后,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可是物理界没有更多的重大发现,是物理不重要了吗?不然,是物理学的很多新领域出现了,为我们打开了很多门,每一个门走进去都能大有作为。学生可以学技术,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正确的方向。

人文素养与科研,

不见得有直接关系

近年来,国内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些理工类高校还建立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基地。人文素养和科学研究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杨振宁的回答是:对科研不见得有直接影响,但对做人的方式和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在西方学术大师圈子里,杨振宁有很多朋友,“这些人有的拉丁文、希腊文非常好,古代文学也很熟,随口就能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这种涵养。但这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想去美国学习,

先要想好两个问题

“如果你想在物理、化学和数学等领域作出重要的成就和贡献,我认为赴美深造是有很大帮助的。”杨振宁的回答开宗明义,“不过,你需要考虑自己能不能适应那里的学习。”每当有学生向他咨询去美国学习的情况时,杨振宁都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美国的学生非常爱比,有种我要比你棒的心态,你能承受这样的氛围压力吗?第二,美国和国内的学校教育方式不同,什么都要靠自己来弄,有别于中国老师训导式教育的美国老师启发式教育你能不能适应呢?他希望有想法去美国学习的学生慎重对待。是不是一定要出国才有发展机会呢?如果不是每门都在90分以上的学生,我认为在中国清华读4年,比在美国任何一所名校学到的知识都要多。杨振宁说,“人生的发展机会很多,尤其在今天的中国,整个经济每几年就是一个大改变,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多,每个学子都应该认清这一点。”

在国外生活了近30年,1971年第一次回国,直至2003年回到清华,正式定居北京,杨振宁自作《归根》诗描述自己的心情,最后的两句是“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台下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给这个有着一颗年轻心和爱国情的传奇老人。

交大的大学生们都表示这场报告会让他们受益匪浅,有大学生给杨振宁当天的表现打了10分,还有观众称:“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年轻的翁帆会不顾世俗的压力,选择和杨振宁在一起,他根本不像83岁的老人,他那么年轻有活力。”

(摘自《上海交大 学报》

2008.10.5)B13

猜你喜欢

杨振宁诺贝尔奖物理学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动物身上的物理学(下)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杨振宁的放弃
诺贝尔奖的由来
放弃也可以成就人生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