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01-20刘建珠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吉尔厦大工学

口译训练模式是口译人才培养和口译能力提高的直接途径。开展口译教学和口译人才培养,不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还需要建构一种科学的训练模式。在经历了“专题”与“技能”之争后,口译界大部分人士已经基本认同了口译训练的技能性原则。随着国内外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层出不穷。比较突出的有吉尔模式、厦大模式、广外大模式以及3P模式。

目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教授提出的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辅以不同语篇题材开展项目模拟演练的“广外大”口译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但是,国内许多高校尚未建立校内口译实训室和校外口译实践基地,口译训练大都只停留在普通课堂上,学生缺少必要的口译体验环境与实践机会。可喜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他们逐渐认同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不但投入重金建设口译实训室,还开始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创建口译实习基地。面对这一崭新的局面,口译训练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

从吉尔模式到3P模式

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是西方口译界的著名代表。针对口译的两种工作方式,吉尔提出了口译的“同声传译模式”与“交替传译模式”。吉尔认为,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都是一个理解、记忆、表达等多任务处理的过程,每一个任务分别占用译员一定的精力,因此,吉尔模式又称为“精力分配模式”(Efforts Model)。吉尔将口译任务归纳为听力与分析、笔记及其解读、短期记忆、言语表达、任务协调等五大模块。

吉尔模式的介绍与引进大大推动了我国口译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与口译人才培养的进程。厦大模式(Xiada Model)就是在吉尔模式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厦大模式,口译是译员对来源语的语篇与跨文化交际成分进行分析之后,结合自己的语言和语言外的知识加以理解,应用一定的口译技巧并遵守一定的译员职业准则,用目的语对来源语的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此外,厦门大学口译组成员陈菁、肖晓燕等人在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上提出了“厦大口译训练模式”的拓展版。他们除了将技能训练作为整个口译学习的中心环节外,还把译前准备与质量控制纳入了口译训练的范畴。厦大模式拓展版的提出说明厦大口译训练模式正走向成熟,朝着科学性、系统性的方向发展。

在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的指导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教授带领其口译小组结合自身的口译教学实战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口译教学与训练的原则、方法及方针,这便是“广外大模式”(GDUFS Model)。仲伟合教授指出,口译训练应遵循技能性、实践性、理论性以及阶段性四个原则,教学安排分为基础技巧训练、口译操练、口译观摩与实践等三个渐进阶段,努力实现“八化”方针,即课程立体化、内容系统化、练习真实化、学生中心化、教材多元化、技巧全面化、教师精英化以及目标职业化。

3P模式(3P Model)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厦大模式的拓展版和广外大三步走模式。3P模式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口译教学小组在建设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商务现场口译》过程中提出来的口译训练模式。他们将口译训练分为译前准备(Preparing)、现场表现(Performing)及译后总结(Packaging)三个阶段,分别设置了准备(Preparing)、解码(Decoding)、记忆(Memorizing)、编码(Encoding)、协调(Coordinating)、评估(Assessing)等六个模块的技能训练。他们认为,口译训练不应单单局限于现场口译工作的听、记、译部分,还应包括口译工作前的准备与工作完成后的总结与评估。译前准备、现场表现及译后总结共同组成了整个口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体。

工学结合理念与口译人才培养

吉尔模式、厦大模式、广外大模式以及3P模式的提出,大大促进了我国口译教学与口译人才培养的发展。然而,无论是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还是广外大模式和3P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承担口译教学以来,一直在思索如何将工学结合理念运用到口译训练中,于是便萌发了口译训练工学结合模式的构想。

工学结合的思想内涵工学结合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指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工作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结合,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因此,职业教育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推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加强,口译作为一门职业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口译训练的技能性原则与职业化目标也已经成为口译教学界的共识。口译人才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理念运用于口译的技能训练。这既是对工学结合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口译训练模式的积极探索。

口译教学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口译的技能性、知识性、实践性、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口译人才的培养不但要进行口译技能训练、专题知识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要开展大量的项目模拟与实战观摩演练,同时鼓励优秀学员独自承担具体的口译实践。因此,除了普通教室外,还需要构建实训室、实习基地以及口译现场等多个口译训练与实践平台,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合作。但是,在众多高等院校中,口译训练大都停留在课堂上,学生甚至连校内实训机会都没有。这一点显然与口译课程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特征不相符。笔者认为,国内广大外语院校可以借助职业教育这个得天独厚的平台,大力发展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口译教学中将技能训练、项目模拟与课外实践充分结合。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在3P模式的基础上,本人提出了口译训练的工学结合模式,即:口译训练=学习(技能训练 + 专题学习 + 文化构建)+ 工作(项目模拟 + 顶岗实习 + 现场实战) + 评估(学员反馈 + 社会评价 + 教师总评)。工学结合口译训练模式是对3P口译教学模式的发展。该模式将口译技能训练、专题学习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纳入译前准备学习过程,并以项目模拟、顶岗实习以及观摩与实战等形式将口译的工作过程与表现评估纳入口译训练范畴,实现了口译训练过程中译前学习准备、现场工作过程以及译后表现评估等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工学结合模式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相对于3P口译教学模式而言,工学结合模式对口译训练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内容更加具体,也更加系统。该模式将口译训练分为课堂学习、项目模拟、实战观摩、质量评价等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训练提出了具体的场地和内容要求。

1.学习(Learning)。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根据厦大模式,译员所具备的素质可以简单概括为口译技巧、百科知识、文化意识三个方面。这三项素质基本覆盖了译员在步入译场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口译训练第一阶段译前准备,学习内容可以归纳为“技能训练 + 专题学习 + 文化构建”。译前准备过程中的学习是学员步入口译场的基础,这一阶段的技能训练、专题学习及文化构建直接关系到进行口译实践的成败。根据口译训练的技能性原则,首先要对学员进行口译技能训练。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告诉我们,口译技能训练可以从听力与分析、笔记及其解读、短期记忆、言语表达、任务协调等五大模块逐一开展。根据仲伟合的观点,口译技能的习得需要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训练来强化。因此,在开展口译技能训练的同时需结合旅游、教育、医疗、经济、外交、科技、环保等常见口译专题的学习,强化口译技能习得,扩大专业词汇量与知识面。另外,口译译员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作为跨越文化障碍的桥梁,译员需要具备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技能训练和专题学习过程。

2.工作(Working)。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口译训练便进入了工作阶段。仲伟合教授指出,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分阶段进行。口译课堂应保持气氛紧张,有实际口译现场的压力感。因此,口译训练的第二阶段可分解为项目模拟、顶岗实习以及现场实战三个步骤,涵盖口译活动的整个工作过程。通过这一工作阶段的学习,学员本人、用人单位以及任课教师都能比较直接地了解学员的学习效果与职业能力,从而给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就项目模拟而言,建议在具有仿真效果、配备专业设备的口译实训室开展。实训项目可根据陪同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不同口译层次,分阶段设置迎来送往、观光旅游、礼仪致辞、业务洽谈、新闻发布、产品推介、主题发言、视译同传、配音同传、幻灯同传、无稿同传等情境,学员分成小组依次开展这些项目的模拟演练。此外,在项目模拟过程中或结束后,有条件的学校应分批次安排学员参加校内外事接待、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以及现场口译观摩与实践等活动,并对学员的模拟、实习以及实战情况进行录音、录像或者跟踪调查,为下一阶段评估准备素材。

3.评估(Assessing)。评估总结是口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是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评判和检验。译后评估应该贯穿译前学习和现场工作的始终。在正确的技能意识指导下的口译质量评估是非常有效的口译训练催化剂。评估系统的合理设计可以在口译训练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可以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口译水平。在技能训练、专题学习、项目模拟、顶岗实习或现场实战结束后,学员自己、小组成员、用人单位以及任课教师应及时对现场表现进行评估与总结。如果能结合当时的实况录音或录像,评估将会更有针对性,也将大大提高评估的效果和训练质量。口译评估是对口译活动质量高低、优劣的衡量,完整的评估体系是由一系列评测考核构建起来的。口译质量评估有其特有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方式及评估手段,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在口译教学评估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估的主体与标准。一般而言,口译训练的效果评估应包括学员反馈、社会评价以及教师总评,采用考核打分的模式分别从信息传递、语言使用、译文表述以及综合素质对译员的口译能力加以评定。

结语

口译教学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是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国内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积极探索。但是,就国内高校和培训机构的口译训练实际情况而言,该模式在口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许多高校在制度保障、师资水平、硬件建设等方面无法满足该模式的教学需要。因此,各学校与培训机构应该尽早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使学校教学组织有章可循,也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双重角色得到保障。与此同时,还要投入重金引进一支“双师型”的专业口译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口译实训室,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长期的口译实习基地,使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3]林郁如,等.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雷天放,陈菁.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刘建珠.口译的过程研究与“3P”口译教学模式[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

[7]耿洁.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历史发展和实践[J].职教通讯,2007,(3).

[8]蔡小红.论口译教学训练评估[J].中国翻译,2005,(6).

[9]刘建珠.论口译教学多元化评估体系的构建[A].王恩冕.进入21世纪的高质量口译—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建珠,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与口笔译。

猜你喜欢

吉尔厦大工学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厦门大学:一场流动的圣洁
拿开以后
执此长情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下雪天的温暖礼物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
装作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