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2009-01-20林玉泉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毕业生实训

现状剖析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对网络技术和网络技术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很难。许多网络专业的毕业生学完所有课程后抱怨没学到东西,到具体工作岗位上经常什么都不会干,用人单位也有着同样的不满,甚至认为中职计算机网络班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还比不上短期培训班的学员。一部分毕业生即使被录用担任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工作,往往未过试用期,即被老板辞退了,更多的毕业生只能应聘其他专业的生产岗位,如电子、家电、印刷等行业。以我校为例,2002年开始建立计算机网络专业,02网络班、03网络班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一般在20%左右,有近八成毕业生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

原因分析

专业定位模糊,培养模式落后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专业,但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理解不深,既不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开展就业市场需求调研,没有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导致开设的课程没有重点,网络课程教学偏向理论传授,大多数学生每门课只学了一点皮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专业课程设置既不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也不适应行业需求由于大学及普通高中扩招,中职学校的门槛很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总的来看,中职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较低。但是,进入中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将来可以找一份工作,立足于社会。由于许多学校没有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开设了一些理论性强、实用性弱而且难学的课程,如数据通信原理、微机原理、QBASI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C/C++语言等,学生学习困难,学习热情直线下降,学习效率低下。一些学校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时,没有进行市场调研,开设了一些已过时或不流行的网络技术课程,如NetWare操作系统、NT操作系统、FOXBase数据库等,导致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实训设施滞后受众多客观因素影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室数量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实训项目覆盖面窄,无法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虽然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和学校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训室需要的资金不菲,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太快,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所需的实训设施很难不断更新,学生对当前流行的网络技术缺乏实践,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也会导致对口就业难的局面。

专业师资职业实践经验不足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入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把握IT行业的脉搏。教师缺少网络行业流行技术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意识,具备实际网络技术工作经验的教师很少,所教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对策措施

市场调研,就业分析就业工作是职业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要坚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确立“以就业促招生,出口旺,进口畅”的工作思路,不但要确保毕业生全部安排就业,还要确保大部分毕业生对口就业。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注重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敏锐关注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变化,坚持就业围绕企业转,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要开展订单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充分掌握一技之长,真正适销对路。我校在对21家各种行业用人单位的多项问卷调查中发现,对学生专业技术的要求,18家企业选择了网络应用,占85.7%,其中10家企业表示需要网管员,12家企业表示需要网站维护或产品网络宣传工作人员,5家企业要求学生就业后先到网络工程部工作,学会综合布线和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使用。这说明各行各业都需要网络专业人才,尤其是需要大量的网络维护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如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络组网和维护管理工作(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站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网络技术人员)、从事网络产品营销及售前技术支持工作(网络售前工程技术员、技术销售工程师等)、从事网络产品售后调试及技术支持工作(测试工程技术员、售后工程技术员等)、从事简单广告设计工作、从事各企事业单位中级文员工作等方面的人才。

结合实际,改革课程职业教育必须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才规律开展课程建设,其核心是使职业教育的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几个方面反映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所以,实施能充分反映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要求的学习项目,从根本上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成为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主要课程形式。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适应社会市场上网络应用与发展的需要,必须以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中初级岗位需要为导向,通过网络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2005年,我校根据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分析,确定了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主,以广告设计、动画设计、CAD等为辅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原则及设置方案(如表1所示,文化课未列入)。

瞄准市场,精选考证随着国家对多种职业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广东的职校纷纷把引导、保证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作为重要办学内容。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主要针对劳动者就业,是以应用为主,培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相关软件应用能力的劳动者,十分适合中职学生就业的需要。毕业生就业时,许多应聘单位看重劳动部门组织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我校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计算机网络专业考证科目,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四、五学期。其中,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网络管理师三级)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关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认证,现在十分热门,是我校向学生推荐的考证科目(如图1所示)。

有效教学,能力提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探索有效教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时才会有效,也只有当学生投身到知识中发现新观念、新规律、新方法时才会充满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多年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发现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通过“征服”一个一个的项目,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2.提高师资水平。如果教师缺乏实践技能,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中职教育需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求学校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可采取的措施有: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开展岗位培训、挂职顶岗活动,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我校为了有效解决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制定了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的政策,近年来陆续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习或参与企业组织的技术培训,2005年安排两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参加锐捷网络公司培训,2006年安排两位计算机教师参加锐捷网络公司培训,安排一位教师到中山茗荟网络公司实习,2008年安排三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参加神州数码公司在广州开办的计算机网络培训。通过校企合作,较好地解决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师资问题,更新了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的教学储备,要及时、定期安排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网络、硬件产品,提高教师的能力和业务素质,为将来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做好充分准备。再次,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参加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组织的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师等技术职称考试,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3.充实实训设施。中职教育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中级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技能培训为中心内容。实训场所与实训基地是技能培训的必要设施。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的建设费用较大,如果资金比较缺乏,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我校为了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与中山茗荟网络公司、神州数码公司等合作,成立了“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投入资金一百多万元购置专用设备,主要进行网络设备的生产、装配、测试、维护工作,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训场所。我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图2所示。

总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是事实,但只要加强调查研究,重新规划专业建设,改善教学方法,努力开展校企合作,充实实训设施,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一定会大大提高。我校从2002年起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最初两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只有20%左右。2005年,我校组织教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重新规划,采取了市场调研、参观学习、充实实训设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最近两届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63%(如表2所示),受到上级领导、家长和毕业生的一致好评,企业对我校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也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5]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作者简介:

林玉泉(1967—),男,广东中山人,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理工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方法、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

猜你喜欢

计算机网络毕业生实训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