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专业特色打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浅说

2009-01-20吴维煊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办学设置特色

潘懋元先生曾对课程与专业做出过如下描述:“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根据学术分类或职业门类划分,将课程组合成不同的专业理论。在我国,将这些不同的组合称为‘专业。可以说,‘专业是课程的一种形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建设的实质就是课程建设。

专业特色是指本专业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反映在办专业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上,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管理等方面。形成专业特色需要坚持专业的多样化发展道路,保持和体现专业的文化特色。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但要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在专业设置上走出一条适合区域社会发展的特色化道路。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很多层面,如办学理念特色、管理中的特色、专业设置上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特色等等。中职学校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于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职学校的专业属性

关于中职学校专业属性,目前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强调工作过程,认为中职毕业生是从事专业劳动的,掌握本专业的劳动技能即可,所以中职各专业的课程应是活动过程,课程的本质就是活动。实训课就是中职的主要课程形式,其他都不重要。二是强调实践导向,这种课程观也认为课程应以活动为主,但强调职业素质,强调基础文化课应服从于实训课。三是强调能力素质,认为应从人才培养与人才发展的角度设置专业、调整课程结构,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许多中职学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学生在三年求学期间,先用两年在校内学习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再用一年时间在校外企业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顶岗实习,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从社会需求情况看,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以下问题:(1)趋同现象。认为“只要别的学校能开的专业我们学校也能开设”,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师资力量,专业设置上“宁滥毋缺”,缺乏理性思考。主要表现为:有的学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尤其是那些社会短期需求量大、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导致无序竞争,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学校对市场不敏感,专业划分不合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有的学校专业数量多,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2)重视新专业设置,轻视对既有专业的调整改造。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特点。许多学校总是企图通过尽可能多地设置专业谋求规模效益,盲目追风,脱离实际,脱离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有些学校在开设某些专业时,并不考虑本校的师资力量,导致专业低层次重复建设,不但无法实现办学主体所追求的规模效益,还会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有些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学校为了求生存,盲目增加专业、扩大规模、提高影响力,而这些学校的实际情况是:要么师资力量不足,要么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盲目增加专业的后果是:不仅新专业的专业特色性不强,也削弱了原有专业的力量。

中职学校专业特色的模式及专业群建设

中职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因此,应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预测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支柱产业调整专业。应密切追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在专业设置时,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打破学科界限,重组课程结构,形成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开发综合化的新课程,形成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为指向,减少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孵化新兴专业,形成特色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应重点发展制造技术、传统工艺技术、机械加工、机电应用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设备维护、环境检测与保护技术、产品检验与分析技术、物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以加快对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软件编程、汽车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物流专业人员、商贸服务人员、旅游服务人员以及涉及农副产品产、供、销各环节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设置专业结构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开发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方向,尽早让学生实践,必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首先,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因而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各地都在根据当地的资源、技术、经济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适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变化的需求,中职学校必须切实做好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工作,选择专业种类,合理安排专业结构,使之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适应。其次,专业口径要与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社会分工程度和劳动组织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社会职业群体范围有大有小,因此,确定专业设置,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

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等职业教育本身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设置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大力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还应加强基础教育,为学生日后职业转换奠定知识和素质基础。

(二)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师资力量发展特色专业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区域社会发展实际和师资力量,应强调适应性,以质量为本,以特色取胜。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是专业设置的现实依据之一,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现实可能性,适应学校本身的发展情况,包括适应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等,更重要的是与学校所处的地理、经济、社会等环境,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相适应。大胆变革办学方式,突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

发展特色专业的目的是形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设置若干个主干专业,并围绕主干专业设置几个互有联系的专业,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结构。这些互有联系的专业,由于其基础理论学科相同或相近,专业课在各专业之间能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接近,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力,有利于实验、实习场地和装备为各专业综合服务,提高设备使用率,有利于组织教学。这样,就有可能较好地发挥学校教育投资的效益,提高教育质量,而且专业口径和内涵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学校就可灵活地适应市场需要。

(三)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打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

专业调整的思路应是:及时改造传统专业;积极扶持新兴专业;合理调整现有专业;努力打造品牌专业;重点发展优势专业。

有些传统专业的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需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改革更新。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的传统优势专业要积极扶持,走出一条新路,让老专业焕发新的生机。对已经没有就业市场、不适合继续招生的专业要以大局为重,该停招的要停招。传统专业需要改造,新办专业还处于探索期,而且基础相对薄弱,要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把握好发展时机,老专业与新专业要形成互补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的专业群。

(四)运用现有资源获得最大效益

中等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型。这一办学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办学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办学成本较高。研究表明,中职学校的办学成本是普通高中的3~10倍。由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高,国家财政投入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办学效益是任何一所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专业设置在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时,要考虑其是否经济合理,效益是否最佳。其前提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专业教学内容符合社会职业劳动实际,培养的人才能顺利就业,能创造社会财富。在此前提下,应强调效益的最大化,即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首先,要保持适度的专业规模。职业教育是以专业组织教学的,各专业的专业师资、教学设备、管理规范都有其特殊要求,而各专业的师资(特别是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教学,实验、实习设备的配置都有基本标准。如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或平均授课时数都有一定限度,如果过多,会影响教学质量,如果过少,则会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同样,就教学设施和实验、实习设备而言,如果专业规模过小,会造成设备利用率过低;如果专业规模过大,设备不足,就会影响教育质量;如再添置设备,又有可能造成设备利用率过低,使成本过高。其次,要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其基本要求是保持相对稳定。通常一个成熟专业,需要若干年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这些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专业处于频繁变换的学校,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专业设置频繁变换,还会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

当然,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一些专业即使投入多,需求量小,但如果社会确实需要,也要设置。

(五)专业设置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职业的发展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经济、职业的发展,人们已不再终生固守于某一职业,这不仅是职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要求,也是人们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作出主动选择的结果。为此,从业者要有宽阔的职业视野,健康的职业价值观,长远的职业规划及主动适应和创造的意识与能力,以便将职业的变化与他们自身的发展协调起来。个人的这类要求具体表现在对各种职业持续不断的试探。如果忽视了这类要求,专业设置不仅不能适应职业世界的变化,也不会受学生欢迎。因此,专业设置的发展性首先体现在能否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设置上,无论是培养目标的制定、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要使学生在原有的素质基础上有所提高,并为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可能性。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专业正在朝着这一方向进行建设和改革,如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其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专业改革中的拓宽专业口径的措施,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择业面,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为学生的择业、转业、创业奠定基础。其次,专业设置的发展性立足于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专业自身要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招生就业市场、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为此,要走内涵式发展的路,注重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保证专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中职学校的发展要求专业设置具有长远规划,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专业设置都要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利益,遵循学校的综合发展规划,满足学校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和最大效益的获得。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7.

[2]杨立军.本科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

[3]刘方,何玉宏,赵家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3).

[4]叶肇芳.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7-154.

[5]方芳.职业教育公平的评价指标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24).

作者简介:

吴维煊(1963—),女,硕士,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数学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猜你喜欢

办学设置特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