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打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渠道

2009-01-20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校企高职旅游

王 虹 吴 桐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不是学校或企业单方面努力所能解决的,要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学校与企业要密切合作,实现在高深层次上的联合。

旅游企业选用人才面临的问题

对员工的企业文化理念、敬业态度进行不断激励和有效管理是现代管理类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企业用人的过程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旅游企业在录用人员时形成了一套唯企业化的标准,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尚未建立必然的联系,存在以下问题。

没有建立明确的用人的评价和待遇标准,对员工的激励考虑不够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学生接受学校考核、学校接受上级考核的标准之一,很多院校走“双证”并轨的培养道路,但却无可奈何地发现,某些职业资格证书根本不具备社会认可度,企业并没有建立明确的持证用人的待遇标准,对“双证”的认可不够,“双证”并轨的培养模式不能成为激励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途径。旅游企业因员工数量要求较大,加上部分岗位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对文化知识的要求不深,所以各级各类毕业生不能得到企业合理的任用和培养,影响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和进入企业后的正常发展。

旅游企业员工队伍流动性大,继续培训和教育得不到保证,对高职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员工的高流动性,员工队伍很不稳定。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旅游企业对员工数量要求增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致使企业不能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成本,只能降低员工准入门槛,企业的不规范运作导致竞争性弱,不注重员工高水平、高层次的在岗培训,企业的不良运作导致利润率下降,员工薪酬不高,员工因得不到培养和重用只能频繁流动。其中,企业降低员工准入门槛和企业员工流动频繁直接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屑于到旅游企业就业,导致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降低。因此,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效能得不到保障,对社会的贡献度不高。

旅游企业产品无统一标准,无专利性,操作缺乏规范旅游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严格意义上说旅游企业尚未形成严密的行业运作规范,一些企业难免会陷入唯利是图的短期行为怪圈中,无法靠产品开发形成优势。一个不规范运作的企业自然无法传授给员工正确的行业规范,不能按科学的企业经营理念培养和提升员工的水平。其结果则无法挖掘员工的潜力并发挥其特长,不能很好地吸引高校毕业生,致使旅游企业陷入人才短缺的困境。

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困惑

与旅游企业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相比,各级各类旅游类院校或旅游专业比较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能,强化学生行业职业技能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由于职业教育面临学校教育管理、社会需要和学生期望值之间的错位,致使人才培养工作同样陷入困境。

社会与家长对高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定位与期望不够理智很多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与高职教育的规律相悖。与有长足发展的传统专业相比,人们对师范教育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到小学当教师已不感到奇怪;但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到星级酒店做领班,从事服务行业,人们则会怀疑学校培养的质量。家长要求学校丰富学科教育的内容,加大知识教学的力度,而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技能素质培养及人文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就业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

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能认识不明确以在旅游相关企业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我们发现,很多旅游企业并未建立起毕业生的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与薪酬、晋升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就目前状况而言,一些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由于无所适从而无法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效果的隐性化和长远性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初期表现出的工作效率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从业经验、工作态度和个人综合素质,而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无紧密的正相关性,因而使得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弱依赖性。但从长远考虑,高职、中职的毕业生与未经历过学校培养的社会聘用人员相比,在未来职业潜能的发挥上是有明显差别的。

校企双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愿景

在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培养现状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问题上既存在着无奈,也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和迫切的相互沟通的需要。

旅游业迫切需要懂业务、有技术、高素质的一线旅游专业人才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是满足和提高人们高级需求的产业,在未来依然会有长足的发展,因此,摆在旅游企业眼前的问题是实现更高、更强的目标。旅游院校要高度认识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要充分认识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标准,为旅游业输送合格的优秀人才。

旅游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高超的操作技能管理类行业尤其是一线工作领域,对员工技术水平和知识深度无严格限定,而对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敬业态度等人文素质要求很高。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企业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积极营造企业需要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出切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

旅游教育强烈呼唤旅游行业规范学校教育注重以正面和积极的方式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养成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培养对企业的诚信。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进入企业。企业的价值理念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悖,形成“凡是教师的话都不能听,凡是书本上的都不可信”的局面。这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多种层面的合作交流,更需要企业志存高远,以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培育员工,从本质上提高企业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教育要求旅游企业明确制定教育层次与薪酬及晋升挂钩的标准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典型的人才依赖性,如果能够形成良性的用人机制,则企业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建立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与薪酬、晋升挂钩的明确的等级标准,无疑会从正面引导社会明确认知教育培养、学历层次与工作胜任度之间的关系,为各级各类教育明确办学定位产生推动作用。

校企合作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措施

高职院校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密切培养与使用的关系,实行校企合作,是妥善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问题的关键。

(一)建立以社会、企业、学校专业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机制,主动适应按需培养人才的形势学校要关注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情况,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撰写调研报告,进行可行性论证,按需设置和调整专业。要经常开展有企业资质较深、业务娴熟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参与的课程开发和建设研讨会,以企业对人才实际需要的素质、能力、技能为着眼点,加以研讨和解析,并固化成专业所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业的考核标准,克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学科色彩浓厚的弊端。

成立专家委员会,为专业发展导航要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有效发挥专家委员会对专业发展的调控、开发旅游业职业能力标准等的作用。要确立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正确的组织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强的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为培养目标,锻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灵魂。要切准行业未来发展需要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移植现代企业文化,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贴近行业需要的高职特色教学体系。

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要根据旅游相关专业的办学特点,聘请旅游企事业单位领导、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管理者、教育与职业教育专家和学者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专家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进行教学研讨,开设专题讲座,参与课堂教学与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要利用旅游企业到校招聘、选人的机会,组织校内专兼职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征求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采取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使学校的教学与用人单位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实现针对性培养,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据分析,各级各类旅游教育面临20年不变的尴尬:(1)专业认知不够,行业持久对口就业率低;(2)旅游专门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3)旅游专业毕业生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因此,必须进行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

探讨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进程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教师继续教育及学生对口就业的必要性,遴选3~5家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借鉴利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形成资源共享,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研究,加强与企业双向交流,移植现代企业文化,使教学内容贴近实践前沿。为了使教学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可派出专业教师到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学习调研,开发和开辟校企深度合作领域。专业教师应利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与实习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座谈交流,调查了解旅游企业的从业需要,筛选、提炼信息,将体现先进企业文化的创新理念、管理制度、素质要求、服务标准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要精选优秀旅游企业的典型案例、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员工培训等内容直接用于课堂讲授,使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中。可定期邀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和行业知名管理者来学校做专题报告,了解企业对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时修订、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坚持工学结合,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要针对旅游企业的用人要求,不断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职业理念,练就职业技能。要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修订教学计划,制定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调整、充实专业师资队伍,促进教学与旅游行业实际的结合。要根据学制特点、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及区域经济特点,优化学生管理模式,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要将追求人类精神文明的大学文化与不断创新、求真务实的企业文化相结合,形成浓郁的专业氛围,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育人环境。

校企联动培育人才,辐射带动旅游业规范发展一方面,高职高专教育直接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规格与素质要求能否满足企业需要,是检验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在旅游产业不发达地区,学校能否以教学、科研的成果反哺和带动地区产业发展,是检验高职教育成效的另一个标准。师资队伍的高层次、高水平是行业发展的发动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研究的成果可以推动旅游行业规范化发展。因此,应通过开发校企横向课题及加强课题研究,推动旅游企业发展与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邱美云.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特刊).

[2]吴国清.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3,(特刊).

[3]何佳梅.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刍议[J].旅游学刊,2008,(1).

[4]王晨光.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两个重要命题的思辨[J].旅游学刊,2008,(3).

作者简介:

王虹(1969—),女,安徽当涂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吴桐(1981—),男,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旅游教研室教师。

猜你喜欢

校企高职旅游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